技术改变命运丝绸、茶叶、棉花
这里主要从技术改变命运角度,梳理其中的三项商品。
1 丝绸
大约五千年前,中国的先民们就能养蚕和纺丝。考古发现距今约4750年的丝麻织品。
唐代,以广州为起点,途径东南亚、印度,远至阿拉伯海、波斯湾、巴格达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建立起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几乎都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
宋元两代,大量丝绸通过南海、马六甲、印度洋,转运到波斯和阿拉伯,再流散到欧洲。当时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很多波斯人、回回人携带妻儿在做生意,大概一直到南宋。
丝绸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漫长的历史中,丝绸、丝绸制作技术、艺术风格流传到世界各地。
技术改变命运。1536年,第一家丝织工厂在法国里昂成立。18世纪,里昂丝织业逐渐领先。19世纪初,自动提花织布机让法国的丝织业从手工转向机械化。
19世纪,中国未能在防止蚕病和遴选蚕种上取得进步,养蚕业一直沿用古法,丝绸业开始落后于其他国家。
日本很早就会养蚕,但蚕的死亡率很高,丝织业不发达。直到1850年后,日本发明了新科技,让桑树一年四季多次长叶。1905年后,日本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生丝生产国。
1929年,中国生丝最主要的进口国——美国爆发严重经济危机,生丝价格最终跌破成本价,中国生丝出口急剧萎缩,产业一蹶不振。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桑树、纺织工厂被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尼龙和其他合成纤维的发明,进一步降低了传统丝绸的消费需求。
2 茶叶
茶起源于中国南方,战国时期就有关于茶的记载,但一直到隋朝,北方都不太喝茶。唐朝开元年间(713-741),随着禅宗流行,茶渐渐流行,北方喝茶出现高潮。
Tea这个发音来源于闽南话,荷兰、英国等国家使用这个发音;Chai这个发音来源于粤语,日本、波斯、土耳其、俄罗斯、葡萄牙使用这个发音。
1606年,荷兰人由澳门将茶叶销到印度尼西亚,1610年运到欧洲,拉开了全球茶叶贸易的序幕。
1662年,凯瑟琳带着221磅中国红茶和精美茶具,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饮茶成为身份的象征和炫富的形式(丝绸、瓷器也是一样,先是在贵族流行起来,是身份的象征)。
17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装载了八千公斤安徽产的松萝茶离开广州,拉开了中英茶叶贸易的序幕。之后,英国每个贸易季度的预算,有50%甚至90%以上用来购买茶叶。
法国、荷兰、瑞典、丹麦、美国、意大利争相抢购,竞争非常激烈。即使在广州,最早来的商船和最晚来的商船,买到的茶叶价差经常被抬到50%以上。相比价格,大家更担心的,是买不到。这个画面,真够刺激的……要知道,当时中国是唯一的茶叶供应商。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全球的白银随着茶叶的出口进入中国,欧洲爆发白银危机,英国东印度公司把印度的鸦片运到中国……
18世纪到19世纪下半叶,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广州的茶叶贸易,是英国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茶叶也从奢侈品变成平民日常消费品,成为英国的国民饮料。
欧洲在自己的殖民地种植茶树,生产茶叶,开始质量不行,直到19世纪后半叶,殖民地的茶产业才走上正轨。1880年代,印度茶和中国茶持平;1890年代,印度茶和锡兰茶占世界茶叶销量的90%。
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发展,和制茶产业无缝对接,在高效的制茶设备面前,盛极一时的中国茶只能暂时退出世界茶叶贸易的舞台。
19世纪70-80年代,碎茶机发明后,红碎茶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大宗商品,直至今天。今天全球茶叶出口量,肯尼亚排第一,绿茶市场被日本占领。
3 棉花
棉花原产于印度,印度人自古掌握棉纺织技术,早早穿上了棉布衣服。1600年左右,印度棉布运到英国大卖,所向无敌。工业革命以前,印度的手工棉布在全世界广受欢迎。17世纪,印度的苏拉特是棉纺织品最重要的世界贸易中心。
1733年,英国一位织工发明了飞梭,打破了传统手工织布的幅面宽度限制。1760年后,英国出现了三种纺织机,其中1799年发明的骡机,纺的纱线和印度手工纺的没什么区别。
19世纪初,英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价格优势;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棉纺织业反超印度,在世界占据了绝对优势:①改进了技术;②苏伊士运河开通,运输成本降低。
1856年,印度棉花商人从英国买来机器,在孟买开设了纺织厂,用和英国一样的技术,纺织厂迅速扩张,到1870年代,印度也有了出口能力。
中国的棉花种植大概在宋元之间开始兴盛。18世纪以前,西方棉布在中国没有销路。1735年,比中国棉花物美价廉的印度棉花运到广州,从此打开中国市场。1760年代开始,英国稳定地向中国输入印度棉。1784年起,美国运棉花到中国,再换回中国布销往美国。
中国棉花的出口,在广州的出口贸易中,南京布的出口量位于茶叶、生丝之后。南京布的出口在1819年达到顶峰。英国的机织布在1820年左右可以挑战中国、印度的手工纺织,开始反攻中国市场。
1860年代后期,全世界的棉纺织工业技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从此,洋纱真正开始大举进入中国。洋纱价格不断下降,1890年代,国内原本不产棉花的地区,大量购买洋纱。织布流程是先要种植棉花,然后是纺纱,最后才是织布,棉花、棉纱是不同的产品。棉纱(洋纱)价格低于棉花,自己纺纱不如直接买棉纱,自给自足的经济系统崩溃。
1861-1865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依赖美国原料的英国纱厂转向印度吸收原棉,原本销往中国的印度棉花、棉纱,转头运向英国。中国再次成为棉花出口国。19世纪后期,出口棉花,进口棉纱、棉布,是中国棉纺织业的主要格局。
1890年,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工厂——上海机器织布局成立,正式开车生产。看到它的成立过程,真是脑疼,从1878年李鸿章规划,随后创始人多次转手,到1887年李鸿章再度出手,才终于在1890年正式营业。然而,1893年的一把大火,又把工厂沦为灰烬。幸好,短短三年时间让他们尝到了甜头,次年,上海为纺织总厂,各地设分厂。
张之洞原计划在广州办厂,期间调任两湖,想把工厂搬到武昌(资金却在广州,呵呵,又是一番折腾)。好不容易,1892年,湖北纺织厂终于开车了,却发现工人不会用机器,请来的外国人手又不够,只好“停机待匠”。顺利开工之后,湖北纺织厂盈利不错,张之洞又把股票分拨给铁厂、枪炮厂,扼杀了湖北纺织厂。(想做的事太多了……)
一直到民国时期,西方现代企业制度传入中国,中国的纺织业才比较健康地发展。可见,技术重要,企业管理制度也相当重要。
4 其他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还用较大篇幅讲了瓷器、纸张、糖、鸦片的全球贸易,这里不一一列出。简单说一下糖。
印度人首先利用甘蔗生产糖。中国的制糖业和佛教密切相关,四月初八佛诞节,用糖水浇佛像,并向大众分发糖水。十六七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白砂糖,中国白砂糖在国际市场大受欢迎,开始出口。
明代中国,小农经营制糖,以福建、广东为盛。清代中期,广东各府县里,以潮州地区的蔗糖“潮糖”最为出名。潮州人走出广东,北上南下,成为东南亚贸易圈中的重要力量。潮商“重贩运,轻实业”,很多潮汕商人聚居上海,潮糖杂货业成为在沪潮人的突出行业。
甘蔗糖还跟奴隶贸易有关。新大陆的蔗糖=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国际性商品。据学者统计,1500-1840年,共有1170万非洲人被绑架到美洲的甘蔗园工作。而奴隶平均劳动寿命只有七年。美国和海地的独立战争,以及夏威夷并入美国版图,都跟蔗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19世纪,欧洲发现甜菜是甘蔗很好的替代品。甘蔗制糖需要大量劳动力,甜菜对劳动力没有那么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