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道,道法自然
茶道是华夏文化哲学领域的又一个巅峰,集养生、社交、思想拓展为一体的一种生活方式。
茶,自古为神农尝百草扼定九州的传承。茶自古中国有历史记载开始就存在,而且被范定古九州之地,离开九州不能存活。令人不得不感慨这是先祖余蒙。
世界上的茶生产主要集中在印度、中国、肯尼亚、斯里兰卡、土耳其和印尼,中国产茶区主要在西南 华东 华南 以及长江流域,其它西北华北东北少有,离开范定“九州”之地生产栽培的茶简直不能算茶。
实际上从八国联军开始东印度公司就疯狂窃取中国大量的茶种在世界各地栽培。但目前主产区看大陆外的日本和越南的茶还算可以(此两地严格来说也属于古九州范定的东海和南海内,“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台湾的高山茶算精品,而印度和斯里兰卡等产出的茶简直就脱离的茶的范畴,严格来这些说应该属于一种辅助食品。我有一个走远洋的朋友收集过全世界各地的茶,说实话一口都难以下咽。农科院的朋友说大陆以外难以产出好茶的主要原因是茶树对地质和气候极为要求严格,一旦异地移植极为容易变异失去茶的精髓品质。而我宁愿相信这是华夏先祖施加了诅咒,给它范定了生产地区,除此之外不得其功。
言归正传,茶主要分以下几类:红 黑 绿 白 黄 乌龙六种:
1、乌龙茶:铁观音、黄金桂、武夷岩茶(包括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武夷肉桂、武夷水仙)、漳平水仙、漳州黄芽奇兰、永春佛手、台湾冻顶乌龙、广东凤凰水仙、凤凰单枞等。
3、绿茶: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南京雨花茶、信阳毛尖、庐山云雾茶等。
5、黑茶:普洱茶、茯砖茶、六堡茶等。
么如何喝茶?喝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但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所处地域不同,在不同时期喝茶就该有区分。中医体质学将人分为9种基本类型,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等都有不同特点。
而针对个人体质喝茶就有讲究了,山人对中医理解不多,大概只能从实践出发做一个简单的概略阐述:
1、脾胃虚寒的人尽量不要喝绿茶以及年份少的白茶、生普,可以喝茶性质温热的红茶、熟普、炭焙的乌龙茶(大红袍、铁观音)等。
2、容易上火的、气质狂躁想经常想打老婆的,特别北方地区干燥易上火,喝点绿茶、铁观音、白茶、生普等,这些茶有降火降压除烦解腻减肥的功效。
茶器选择:
1、一般绿茶用玻璃杯冲泡,看茶叶浮沉之间淡泊名利也就压住了心头之火。
2、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用茶盅(盖碗)或者紫砂壶和柴烧壶等皆可。用盖碗者多为闽南和岭南一带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功夫茶,茶之味尽在盖与碗及手指之间。
3、黑茶年份小的或者新鲜的用茶壶冲泡,老茶用铁壶陶瓮银壶等煮。
大部分老茶是需要唤醒的,大道至简,醒茶并非需要多高级的器具,反而越土的越好。醒茶最好用陈年的干净老坛子。我用的是朋友老陈那里摸来的民国 满清 南宋期间的老菜坛子,也有部分是自己街上买的瓶瓶罐罐。总体用过一遍发觉醒茶最好用的就是民间的土陶,不分年代不分贵贱,只要粗土陶最好,次之是柴烧、再次之是紫砂,最后是陶瓷。
很久以前写过一些品茶的杂文,记得详说过年头短的茶喝的是香、色、口感、喉韵等感觉,有点年头的茶品的就必须是茶气,时间,内涵,文化。品鉴老茶,要品鉴时间与茶叶内含物质的完美转化,转化的是岁月陈韵,不是旧味;老铁壶煮茶尤其最后尾水更加明显,热如冰糖水,冷如西瓜汁,是干净的,空灵的。所以品鉴老茶是茶叶与心灵的沟通,或者心随茶引,对心灵的召唤,与岁月沧桑的共鸣,更是一种修行。
华夏儒、释、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佛以茶孤寂,明心见性;道品茗虚静,超然物外;儒则用茶励志,沟通人际积极进取。老茶稀有难得,应该与懂茶的人共同分享,俗话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才对得起多少年前曾经种此茶,做此茶,藏此茶的人。
寒灯新茗月同煎,建盏铁壶煮老茶。 自古文人好客,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一壶茶一建盏,摆开阵势,就是极好的待客之道。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余人或端容或闲适,悠然听茶声。
最后,茶道也是一种自我修养锻炼和展示的一个过程,把你的所思所想通过物外茶饮来体现与朋友共享,这就是一种艺术的生活。但过程不必刻意,可随心所欲。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当时只道寻常,茶之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