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代苏东坡会赞誉淮南茶,信阳第一
我国茶品大致分为红茶、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这六大品种。而我对绿茶情有独钟,困顿的午后,若泡上一壶绿茶,便是清香淡雅,怡然自得。绿茶的品种也颇多,南有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北有日照绿茶,蓬莱绿茶。
我独爱南北交界的信阳毛尖。信阳毛尖清香淡远真会渗到骨子里呢。
说起信阳茶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了古代“荼”字之演变,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起初我国的茶并没有分门别类,只有云南、贵州、四川一带才有产出茶树。秦灭蜀后学习当地人,将其采来饮用。后来随着气温的增长、北方政权的建立,茶树顺长江向东而下,沿川陕大道向北而上。东周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均在中原地区,而信阳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城镇,又加之其山势高耸、光照充足、气候温润,就成了茶树的新家园之一。
唐朝是最盛产茶叶的朝代之一,此时信阳所产的茶叶品色极佳。据唐朝茶圣陆羽所编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中记载,当时共有13个省、43个州郡盛产茶叶,它们被划分为八大茶区,其中著名的淮南茶区就在信阳。
唐朝的李珏曾说:“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袪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可见,在唐朝茶叶已经成为和柴米油盐同等重要的食物了。
到了宋朝,信阳茶叶得到进一步发展,其色香味俱全,品质不在浙闽之下,连苏东坡都赞誉道:“淮南茶,信阳第一!”据记载,宋代种植茶叶的州有66个,按县级区划来算更是惊人,达到了242个,近3倍于唐朝。在当时的十三个卖茶山场,信阳就占了三个,它们分别是光州(潢川)、子安(固始)与商城。
然而元、明两代,茶税连年增长,仅1276年至1314年的38年时间中,茶税就增加来360倍。在苛重的茶税的剥削下,商贩不得不抬高茶价,然而百姓无力购买,最终大量的茶叶被滞销。许多茶农因此没了生计,纷纷起而反之,对抗没落帝国最后的暴虐。信阳茶区的制茶工人和茶山雇工与之响应,加入起义军。
到了清代,茶税依旧繁重,茶叶生产在整体上仍不景气,但信阳茶叶砥砺前行,又增加了三个产茶场——信阳、罗山、光山。尤其是清末光绪年间,由于百日维新政策的下达,当地茶商响应号召,筹集资金、先后创建了八大茶舍并大力开垦茶园。一时之间,信阳茶产生机勃勃。
到了20世纪初期,由于“八大茶社”大力引进、吸收并及时消化外地先进的制作技术而得到质的飞跃。1915年,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生产制作的茶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建国后,国家对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河南省更是将“信阳毛尖”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茶之王”。
信阳毛尖能如此久经不衰与它独特的加工与制作技艺密不可分。上文提到信阳于20世纪从外地引进先进技术。它最早参考借鉴的是安徽六安瓜片的炒制方法,即分别利用小平锅实施生熟炒制。相关的操作是先将茶叶放入100℃以上的生锅用竹丝帚或节花帚翻炒1~2分钟,待叶片变软时倒入熟锅用大帚把边炒边拍,熟锅的温度在90℃。这也是了信阳毛尖最初的制作工艺。
1911 年信阳茶商在杭州西湖购买了茶籽时,又对龙井炒制工艺进行了研学,并借鉴了其抓条、理条工艺。之后他们将其与六安瓜片的炒制方法相联系,再加上信阳浉河区周氏祖传炒茶工艺,形成了独特的信阳炒茶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