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从邾国考古到“南茶北引”,山东茶的那些高光时刻

2022-04-29 11:38:15热度:89°C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九龙

近日,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发表《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5期),正式公布山东济宁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随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叶样品为煮(泡)过的茶叶残渣,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茶叶遗存,将世界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提前了至少300年。

南方产茶北方售,山东一度不够喝

茶树属于亚热带树种,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在降水充足,年温差较小、霜期短,光照条件好的条件下生长,在15-25℃条件下生长是最好的,冬末到夏初日照比较多,夏秋日照较少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茶的品质。酸性红壤、黄壤、红黄壤的土壤条件,丘陵、高山等地理条件适合茶树生长。

正因如此,中国茶叶的产地主要集中在西南、华南、江南。而在江北,茶叶产地主要仅在河南信阳、山东日照等地。

然而,受气候、饮食习惯等影响,南方虽然是茶叶生产的主力地区,却不是茶叶消费的主要区域。据统计资料记载,1985年,山东销茶31.3万担,人均年消费0.41斤;北京纯销茶9万担,河北省纯销茶5.8万担,山西5.4万担,辽宁4.4万担,吉林2.3万担,黑龙江2.4万担,河南3.2万担。

千百年来,南茶北售是茶叶流通的基本规律,正因如此,济南茶叶市场有了“江北第一茶市”的江湖地位。

近代山东一度不再产茶,而山东却长期是我国茶叶消费大省,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即使国家每年从南方调拨4万多担茶叶,仍不能满足消费的需求。当时茶叶是国家统配物资,增加调拨数量十分困难,上级调拨的茶叶只能满足广大群众需求的三分之一,所以出现沂蒙山区老人喝不到茶叶,要到医院开处方才能购买的现象。

尤其是地处鲁东南沿海的日照,当地渔民酷爱饮茶。1960年之前,日照每年需要茶叶5000担。渔民走船四点钟左右都要喝水,喝到五点来钟就走了。在船上没有茶了,就用煎饼在锅底烧,烧一段时间后搁到里面当茶叶喝。当时没有好茶,有南方亲戚的人家会存点茶叶,都当宝贝一样藏着,除非出远海才拿出来泡一下。几乎每个村镇都设有茶炉,就连经济困难时期的1962年,日照还有茶炉17座,这也反映出日照人民对于茶叶的偏好。

南茶北引几十年,山东人喝上本土茶

为了弥补缺口,实现自给自足,1954年,毛泽东与谭启龙在杭州谈话时指出:“山东人口多,又爱喝茶,你到山东去工作,应该把南方的茶引到山东去。”

山东省的“南茶北引”工作肇始于1959年春,因缺乏种植经验,大部分幼苗因干旱、冻害而枯死。1961年,日照又试种茶树0.56亩,因未能安全越冬,试种没有成功。1966年,日照种茶8.7亩,只成活2.3亩。1969年日照只种茶1.4亩。

南茶北引最大的困难,是年年遇到的“冻害”和“干旱”的问题。日照气候干燥,降雨偏少,冬季寒冷,茶树冻害一直是制约茶叶生产发展的主要瓶颈。但日照人民都想办法一一克服困难,在实践中摸索应对干旱和冻害的各种方案。

南茶北引,不只是观念上的突破。南茶北引的过程也见证了日照人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性格,每一片茶叶中都浸透着劳动人民的汗水。劳动人民靠着不屈不挠、屡败屡战、坚忍不拔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日照绿茶

北方地区种植茶叶有先天不足。但是,寒冷的气候反而成就了山东茶的独特口感。北方因气候原因,茶叶缩小、加厚;因为叶片厚,茶叶颜色加浓,内含物质增多,茶叶就比较耐冲泡。

在寒冬的积累中,山东茶的营养变得更丰富。这一点和东北大米很像。南方绿茶冲三四泡就淡了,而日照绿茶冲六泡没问题。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东风团队曾对“北引茶”进行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受纬度影响,“北引茶”的叶片厚度、氨基酸、水溶性糖、水浸出物和芳香物质总量等指标,明显要优于南方茶。

作为“北引茶”的代表,日照茶的内含物质占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因为受消费者认可,日照茶近年来发展迅速,占据了山东的很大一块市场。

2002年,“日照绿茶”成功注册证明商标,成为当时全省唯一茶叶证明商标和全国四大茶叶证明商标之一。此外,日照各大茶厂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开始靠品牌进军市场。到2020年,日照茶面积产量效益稳步增长: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茶叶产量2.3万吨,毛茶总产值50亿元。

好的市场给茶农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作为一种经济作物,茶叶包含着丰富的附加值,其经济效益是传统农业产值的十多倍。正因为“一亩茶,十亩田”,山东越来越多适合种茶的地区已经走上了种茶的道路。多年来,山东是全国茶产业发展最迅速的省份之一。从茶园面积年增长速度看,2019年的山东以7.8%的年增长率高居全国第二名。

全国的茶叶产大于销,产茶大省们普遍愁销路,而山东却是另一种景致。由于产量有限,日照绿茶为代表的山东茶以供应山东本地市场为主,基本处于供需平衡的状态,遇到减产的年份,还会供不应求。这种情况不仅限制了山东茶走向全国,而且容易引发市场混乱。

讲好茶文化故事,邾国考古带来契机

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中国十大名茶”,有着几百甚至上千年的种植历史,有众多文人墨客“代言”,相比之下,只有60多年历史的山东茶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

1999年,山东省茶文化协会成立。协会会长侯国云回忆,协会原本想的名字是山东省茶叶协会,可一些爱茶的老同志坚决不同意,他们不肯丢了“文化”二字。这些爱茶人说,茶是有故事的,故事里蕴含着文化,“丢了什么,也丢不得‘文化’二字”。

此次邾国故城发现世界已知最早茶叶实物遗存,在改写中国茶叶历史的同时,也给山东茶深挖茶文化、做大做强茶品牌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邾国与鲁国南北紧邻,两国分别是孟子和孔子的诞生地。2015年以来,山东大学联合邹城市文物局在邾国故城遗址开展了大规模的田野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

邾国的身世不太光鲜,本属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身上却流着西北少数民族的血液,又长期生活在东夷人的圈子里,文化礼仪都是东夷范儿,自己渐渐成了东夷人,被中原人所排斥。

到了西周,因为身世不清白,邾国时而成为统战对象,时而又成为被打压的对象。周武王封了邾国地,却没有给国君名分,让邾国在诸侯面前矮了半截;又将邾国划为鲁国的附庸国,更让其心有不甘。好在谨记“天下共主”的教诲,邾国一直不敢造次,西周那270多年,与鲁国相处融洽。

可从春秋初年开始,周王式微,邾国与鲁国两强相邻,和平成了奢望。此时的邾国,实力仅次于齐、鲁,与莒相当,今天邹城的全境和周边的济宁、金乡、滕州、兖州、费县的部分地区都在它的囊中。但强中更有强中手,极力扩张的鲁国怎会放过身边这块肥肉,经常以“伐夷”的借口加兵于邾,仅《左传》记载,鲁国对邾国的入侵就达十几次之多,先后夺取了邾国大量的土地。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南10公里的峄山镇峄山南麓纪王城村周围,遗址地处丘陵地带,北枕峄山,南依郭山,东有高木山,西为平原,季节性小河金水河自东北向西南穿城而过,整体地势为向西开放的小盆地。

城址平面近似长方形,东西宽2530米,南北长2500米,周长约9200米,面积约6平方公里。城址中部偏北有一处略呈方形的高台地,面积近17万平方米,俗称“皇台”,钻探发现有成片夯土建筑基址,应为宫殿区所在。

从清代以来,该遗址就以出土大批陶文而著称。1964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邹县文管所对该遗址做了首次考古调查,并根据出土的陶文认定遗址为邾国都城所在,该遗址一直未经正式发掘。

后来,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契机,该遗址的专项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正式纳入工作日程,由山东大学承担邾国故城遗址为期12年(2014—2025年)的田野考古项目。

2015年项目正式启动,在近几年的考古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聚落考古和多学科合作两条技术路线,按照城市考古和大遗址保护的工作思路和要求,以搞清城址的兴废过程、功能分区及布局演变为学术目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

此次发现茶叶遗存的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位于邹城邾国故城遗址西北部的土岭上。该地原为面积广阔的土岗,西部现被民居占压,东部为果树林.2018年6月,峄山街村在扩建道路取土时破坏了一座墓葬,山东大学邾国故城考古队闻讯后,会同邹城市文物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编号为西岗墓地一号墓。

据了解,这座墓葬早年遭多次盗扰,放置在棺椁之间和器物箱内的器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唯有器物箱西端的器物保存较好,扰土中也发现一些随葬品。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20515905 59052590 25903128 31282537 25372129 21290116 01163647 36471872 18721717 17175093 50930117'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53404) and MATCH(title) AGAINST('20515905 59052590 25903128 31282537 25372129 21290116 01163647 36471872 18721717 17175093 50930117'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