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的泡茶,品茶?
如果你还是学生,品茶就算了,喝茶可以。品茶要求太高,怕你招架不住。但我觉得喝茶无极限,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https://pic3.zhimg.com/50/v2-0cf5bbcb4c2af97b9f278b089481b22a_720w.jpg?source=1940ef5c)
![](https://pic3.zhimg.com/80/v2-0cf5bbcb4c2af97b9f278b089481b22a_720w.jpg?source=1940ef5c)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作者:村姑陈
《1》
最近的天气总是阴雨连绵。
整天都有一种潮乎乎、闷乎乎的感觉。
灰蒙蒙的天空伴着降雨,这样的冬日,让人郁闷。
每每这种天气,家家户户的阳台上都挂满了衣服,至少在下雨期间,是难以晾干的。
还得请出烘干机等除湿器件,以防衣服长时间待在这样的天气下,出现怪味。
细细密密的雨,四面八方飘来,一把小伞似乎打向哪个方位都不对。
![](https://pic2.zhimg.com/50/v2-e5bcbf054c549c42514e76fcdffd6d45_720w.jpg?source=1940ef5c)
![](https://pic2.zhimg.com/80/v2-e5bcbf054c549c42514e76fcdffd6d45_720w.jpg?source=1940ef5c)
这阴暗的天气,配上湿漉漉的心情,真是惹得一身烦恼无处发泄。
只希望这个雨季快点过去。
这雨滴,就像今天要说的没沥干的茶汤,淅淅沥沥,前者郁结在心中,后者苦涩在口中。
许多人在使用盖碗冲泡白茶时,到了出汤总是忽略沥干这关键的一步。
出汤不仅讲究快出水,沥干也是影响茶汤风味的因素。
没有彻底沥干的茶汤,最后大多是苦涩难喝的,还降低了茶叶的耐泡度。
![](https://pic1.zhimg.com/50/v2-a6c612ddab9ebc130750cce7d66f2806_720w.jpg?source=1940ef5c)
![](https://pic1.zhimg.com/80/v2-a6c612ddab9ebc130750cce7d66f2806_720w.jpg?source=1940ef5c)
《2》
没沥干,易使汤感过浓、又苦又涩。
之前一位茶龄3个月的茶友反映,自己泡的茶,总是苦苦的,一度怀疑是茶叶的品质有问题。
便让其拍了茶叶的图片过来,是一款2020白牡丹。
仔细观察后,发现问题或许不在茶叶上,因为这款茶叶的芽头看上去较为饱满,白毫丰富。
外观也是正常的嫩绿色,茶梗短短的,叶片也呈细窄的模样。
至少从图片中看起来,白牡丹的品质不低。
既然不是茶叶自身的问题,大胆猜测或许是茶友冲泡手法不当。
这位茶友也很大方地录了个冲泡视频,从而更直观地发现问题。
视频中,茶友拿出盖碗、称茶、注水一系列步骤下来,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直到出汤时,发现了致使茶汤苦涩的“罪魁祸首”。
![](https://pic1.zhimg.com/50/v2-89956d09a87fac569e63798597d16cd4_720w.jpg?source=1940ef5c)
![](https://pic1.zhimg.com/80/v2-89956d09a87fac569e63798597d16cd4_720w.jpg?source=1940ef5c)
当盖碗倾斜至90度左右,茶汤呈瀑布状落进公道杯,大部分茶汤被倒出后,出汤戛然而止。
明显看到还有断断续续的汤水滴落时,茶友就将盖碗收回茶盘中了。
这不被重视的茶汤,被残留在盖碗底部,浸泡着茶叶。
要知道,这就造成了闷泡,是好茶的一生之敌。
内质丰富的茶叶,不仅鲜爽滋味充足,苦涩物质也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而闷泡却打破了这份宁静,长时间的浸润,让苦涩物质过度析出,火山喷发般汹涌而来。
最后源源不断地释放进余下的茶汤中,口感可想而知,又苦又涩。
喝茶不是熬中药,汤感太过浓重,对身体没什么好处。
好茶在接触沸水的瞬间,就已经开始释放营养内质了。
不需要额外的时间加持,那样只会“苦”了茶汤,也“苦”了喝茶的人。
![](https://pic2.zhimg.com/50/v2-87bb6fff12027c9889e19455bc4e9ddb_720w.jpg?source=1940ef5c)
![](https://pic2.zhimg.com/80/v2-87bb6fff12027c9889e19455bc4e9ddb_720w.jpg?source=1940ef5c)
《3》
过量地析出内质,还让茶叶的耐泡度大打折扣。
2018立秋寿眉饼的冲泡,还记忆犹新。
经过蒸软、包揉、压制的白茶饼,风味本就可能较散茶来得更加浓郁。
因为在压饼过程中,茶叶的细胞壁破裂,其中的细胞液溢出,附着在茶叶表面。
在快出水的冲泡下,茶汤的滋味展现,曼妙无比。
陈化多年的茶饼,温杯后,盖子上满是药香、陈香。
而第4冲,一般多是茶汤滋味的巅峰。
但寿眉饼将高山茶耐泡的特质,呈现得一览无遗,查看叶底,竟然还有部分没被完全润湿的叶片。
可见,好茶在快出水的冲泡下,耐泡度多么惊人。
![](https://pic3.zhimg.com/50/v2-f138689709457555824045f6fd0529c4_720w.jpg?source=1940ef5c)
![](https://pic3.zhimg.com/80/v2-f138689709457555824045f6fd0529c4_720w.jpg?source=1940ef5c)
反之,没沥干或是闷泡,就做不到这点。
优质的茶叶,就算内质再怎么富裕,也经不起闷泡的“霍霍”。
一个不注重细节,就毁了茶叶好多温柔。
好茶的内质,不需要闷泡,接触沸水的那一刻,就已经带出足够的鲜香醇爽。
正常的冲泡,茶叶的内质是一个均匀释放的状态。
这样一来,才能得到适口的茶汤,才能看出一款好茶极佳的耐泡度。
若是盖碗中有残留的茶汤,这些汤水一直长时间浸泡着茶叶。
茶叶体内的物质,迅速且过量地释放进茶汤里。
这样在前几冲的冲泡中,汤感自然会过浓,造成苦涩滋味。
并且,内质在这过程中大量释放,到了后续,已是精疲力竭,没有更多的内质支撑茶汤。
便是没沥干,影响了茶叶的耐泡度。
![](https://pic1.zhimg.com/50/v2-bbab8923bfb2361d2aed418fff674dc4_720w.jpg?source=1940ef5c)
![](https://pic1.zhimg.com/80/v2-bbab8923bfb2361d2aed418fff674dc4_720w.jpg?source=1940ef5c)
《4》
正确的出汤姿势,应该是快出水+沥干。
二者在冲泡干茶时,缺一不可。
快出水,指的是,从注水到大部分茶汤被倒出,这个过程最好控制在7-8秒之间。
短短几秒的时间,已经让好茶的内质均匀释放。
这时候的茶汤滋味,浓淡适宜,符合大多数茶友的口味。
如果用盖碗泡茶,要做到沥干,就是指在盖碗倾斜到一定角度,茶汤呈瀑布状倒出后,再停留一段时间,直至一滴不剩。
因为快出水只是倒出大部分的茶汤,不要立即放下盖碗。
当还有稀稀拉拉的汤水滴落时,就代表盖碗内还有“漏网之汤”。
可以先平放盖碗,接着重复出汤的动作,就会发现还有少量的茶汤流出。
![](https://pic2.zhimg.com/50/v2-4d0444b0efbfe58c46202c321d36adad_720w.jpg?source=1940ef5c)
![](https://pic2.zhimg.com/80/v2-4d0444b0efbfe58c46202c321d36adad_720w.jpg?source=1940ef5c)
由于出汤时,茶叶与水都往一个方向倾斜。
大量的茶汤透过盖碗落进公道杯,但少量的茶汤却被泡开的茶叶阻挡,留在了盖碗底部。
难以彻底沥干时,就需要手腕的配合,再次翻转。
或者用力抖动几下盖碗,这时每抖一下,就会看到几滴茶汤滴落。
泡茶,需要耐心。
请别嫌弃沥干麻烦,这都是为了保证有一个好的喝茶体验。
出汤完毕后,无比确保茶汤已经沥干,没有余汤残留。
不要由于疏忽了小小的细节,导致最后的茶汤苦涩,影响后续冲泡次数。
![](https://pic2.zhimg.com/50/v2-930d3401123216af28e8f53ea043afe0_720w.jpg?source=1940ef5c)
![](https://pic2.zhimg.com/80/v2-930d3401123216af28e8f53ea043afe0_720w.jpg?source=1940ef5c)
《5》
细节决定成败。
一块石砖的错位,会导致楼房的坍塌。
一个蚁穴的存在,会造成千里之堤的崩陷。
大事,必做于细。
好像、几乎、大概、等等词汇都是“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语。
不要差不多,沥干就是应该做到彻底。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残留的茶汤,看似微若砾砂,却大大影响着茶汤的风味。
一冲接着一冲,始终留着苦涩物质超标的余汤。
实在是辜负了好茶的绝佳风味,破坏品茶心情。
然而,只要在出汤时稍加注意,就能轻易喝到好茶的风味,何乐而不为呢?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古人把宜茶用水分为天水、地水两大类。天水也称为“无根水”,即雨、雪、霜、露、雹。地水即泉水、江水、何水、湖水、井水。古代茶人对烹茶用水的认识,经历了唐代重品第、宋代重经验、明代重理论三个阶段,使得中国茶道对宜茶用水的认识不断深化、升华。在天水、井水、江水、湖水、河水、泉水诸水中,茶人对泉水情有独钟。泉水清轻甘活冽,确是宜茶用水,同时,泉水无论出自名山幽谷,还是出自平原城郊,都以其汩汩溢冒、涓涓流淌的风姿,以及淙淙潺潺的声响引人遐想,为茶文化平添几分幽韵与美感。现代对泉水也做了分级,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无污染的泉水称为天然矿泉水,其他的则称之为山泉水。
现代人比较科学的鉴水标准,主要有五个方面:
1、清
水质的“清”是相对“浊”而言的。用水应当质地洁净、无污染,这是生活中的常识。沏茶用水尤应洁净,古人要求水“澄之无垢、挠之不浊”。水不洁净则茶汤混浊,难以入人眼。水质清洁无杂质、透明无色,方能显出茶之本色。
2、轻
水质的“轻”是相对“重”而言,古人总结为:好水“质地轻,浮于上”,劣水“质地重,沉于下”。清人更因此以水的轻、重来鉴别水质的优劣并将其作为评水的标准。古人所说水之“轻、重”类似今人所说的“软水、硬水”。
凡含有较多量的钙(Ca+)﹑镁离子(Mg+)的水称为“硬水”,不溶或只含少量的钙﹑镁离子的水称为“软水”(科学上的标准为:软水的每公升水中Ca+、Mg+含量不到10mg;硬水的每公升水中Ca+、Mg+含量超过10mg)。实验表明,采用软水泡茶,茶汤明亮,香味鲜爽,其色、香、味俱佳;而用硬水泡茶,则茶汤之色、香、味大减,茶汤发暗,滋味发涩,如果水质含有较大的碱性或含有铁质,茶汤会发黑,滋味苦涩,无法饮用。高档名茶如用硬水沏泡,茶味受损更重。
3、活
“活水”是对“死水”而言,要求水“有源有流”,不是静止水。煎茶的水要活,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就强调过,后人亦有深刻的认识,并常常赋之以诗文。苏东坡曾有《汲江煎茶》诗:“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4、甘
“甘”是指水含口中有甜美感,无咸苦感。宋徽宗《大观茶论》谓:“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水味有甘甜、苦涩之别,一般人均能体味。
5、洌
“洌”则是指水含口中有清泠感。水的冷冽,也是煎茶用水所要讲究的。明田艺衡说:“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其濑峻流驶而清、岩奥阴积而寒者,亦非佳品。”泉清而能冽,证明该泉系从地表之深层沁出,所以水质特好。
选好水,还要注意泡茶时水与茶用量的配比。水和茶的用量与茶的饮用方法有关。通常名茶与高档茶为50:1;普通红、绿茶,花茶为 75:1;红碎茶因饮用时加奶,冰茶在冷却中要加冰块,则茶叶汁需较浓,亦为50:1;而乌龙茶的冲泡用25:1,由于浓度高,因此,一般宜用小杯细啜。
方便,你自己喜欢就行,比如可以找一款你喜欢的茶,然后找一个你喜欢且方便的冲泡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