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趣谈影视中的那些紫砂壶--《康熙微服私访记之紫砂记》

2022-04-27 03:08:05热度:106°C

 

问壶藏家:《你问我答》栏目开通,壶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联系提问,我们会回答各位壶友的问题!

《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首映,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这部电视剧大概是大陆上映的最好的古装电视剧之一。那会儿的电视剧还不时兴宫斗,更没有神剧。就是这部电视剧,在信息传播远不如今天发达的九十年代末,为宜兴紫砂成功地做了一次软广告。其深入人心的程度,大概足以载入广告业的史册。

《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分为四个独立的故事,我认为《紫砂记》是其中最好的一部。这个以一把紫砂壶为线索的故事构思巧妙、剧情曲折,剧中关于当时宜兴紫砂行业的整体描摹,与真实历史契合度很高。但其中演义的成分更是不少,这部电视剧里出现的一些段子,至今仍然让人民群众深信不疑。比如壶匠张鸣远有一把价值连城的“供春壶”,三代人天天用这把壶泡茶,最后这把壶都不需要放茶叶了,只需要注入开水,倒出来的就是茶水。而且,这部电视剧中使用的紫砂道具,不但不符合历史真实,简直就是敷衍了事。总体说来,这是一部有趣的电视剧。因为有趣,所以值得打趣一番。

第一集,康熙跟一个比利时的家伙学英文,学了没一会儿,天朝上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告诉洋鬼子,我们大天朝不仅有瓷器,陶器也是独步天下的,马上招呼三德子,拿宜兴紫砂来!康熙捎带着给洋鬼子炫耀了一下,说“这种砂泥长在岩石之下,在一种叫假泥的中间”,这句台词写得非常严谨,赞一个:

这时镜头缓缓上升,扫过一个放满“紫砂”的桌子。这是紫砂器物在该剧中的第一次露脸。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大桌子上,瓶瓶罐罐的不少,还有几把壶。这几把壶的细节完全看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紫砂,像是农村大集上买回来的粗陶壶。而且那些瓶瓶罐罐,看那颜色,压根就没烧,估计就是找了个陶吧,直接拉出几个生坯来戳那儿了,所以这个镜头给差评。

场景切换到宜兴野外的一座荒山。壶匠张鸣远背着柴火进了院门。张鸣远推开屋门,桌子上放着好多壶的生坯。虽然这些生坯一看就是粗制滥造的,但至少颜色和紫砂的生坯是很近似的。而且生坯码在桌子上非常符合现实:这个程序叫晾坯,就是做好的壶坯完全晾干。如果干不透,放到窑里一烧,就裂了:

接下来,场景又换回到宫里,比利时的家伙一不小心,把一个壶还是瓶子的拍到地上了,碎成渣。康熙大度地说,没关系,然后捡起碎片准备继续向洋鬼子炫耀,这时,康熙猛然发现,这碎片的内侧,竟然有字!是一首七扭八歪不合音律的诗:“蠢官冤人死,无赖免死牌。草民多蒙难,王者明眼看。”这首诗水平不咋的,但是放在此处是再好不过了。因为明清直至民国,紫砂艺人文化程度都不高,属于匠人的行列,肯定有相当多大字不识一斗的。像剧中张鸣远这种,作品可以当作贡品进宫,制壶技艺一流,文化程度可能相对高一些,但也就是略识几个字,和乡下秀才、县衙师爷的水平都相去甚远,所以这样一首毛毛糙糙的诗,太符合人物身份了!如果按照当今编剧的路子,这首诗肯定就不会是顺口溜风格,怎么着也得弄个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的。但那样的话,诗句是漂亮了,问题是紫砂艺人怎么写得出来?就像某些广受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青少年喜欢的电影里,男女主角配角总是从头到脚国际大牌但必须留个城乡结合部的流行发型,无语。

这个片段的精彩,不只是诗句这一点。更精彩的是,紫砂内壁题诗句。别处的陶器瓷器,都是拉坯成型,用手在转盘上拉出一个圆筒,腹大口小,再把手伸到肚子里刻字,这难度不小。而紫砂是裁出长条形的泥片,在泥片上写完字,再把泥条围起来,接底,这样字迹就完美地留在壶肚内了。如果这个电视剧不叫紫砂记,而换成别的任何产区的陶瓷,都不会有紫砂这样恰如其分。因为只有紫砂的成型技法,才有可能在内壁从从容容地写个字题个诗的。不过这个刻了诗句的碎片仍然不是紫砂,还是一幅道具师傅刚刚在陶吧捏巴出来的丑样子:

镜头又切换到宜兴城里。一个獐头鼠目的家伙,来找“五爷”买官,要买个“里长”,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村长。虽然买的不是啥大官,但这个猥琐的大叔光提了一堆山货来买,五爷自然不乐意,于是吩咐手下把猥琐大叔哄出去。大叔一招制敌:“五爷,官一到手,我马上就把那把贡春壶给您弄回来。”贡春壶这个名字首次在该剧中露面。五爷一听欣然同意,由此,一把壶引发的悲凉故事徐徐展开。贡春壶的大悬念,也在观众头脑中轰然产生。

镜头又回到宜兴野外的荒山。制壶匠人张鸣远正在做壶。这个镜头是该剧中最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镜头之一。因为紫砂是打泥片成型,不会在辘轳车上这样拉坯。这样拉坯的,就不是紫砂了。关键是这个镜头在后头的剧情中还出现了多次,每次都是张鸣远装模作样地在摆弄这个造型,而且手上总是糊满了泥巴(紫砂在制作时,艺人手上基本是不怎么沾泥的),简直是欺负观众啊。导演老师你能告诉我这一坨稀烂的泥巴到底是啥玩意吗。

宫里头,宜妃正在到处找“肚子里有字”的陶瓷玩意儿。什么瓶瓶罐罐都不放过。图上这个粉彩寿桃瓶,器型和画工的水平作为电视剧道具,都过得去了。关键是——粉彩初创于康熙朝,在康熙一朝还未完全成熟,到了雍正朝才发达起来。这个粉彩寿桃可是雍正一朝的粉彩代表作啊。康熙粉彩寿桃瓶……真没听说过。

康熙在看小阿哥们练武。一位小阿哥口渴了,抄起一把紫砂壶对着壶嘴就猛灌。我一直奇怪这种喝法咋这么流行呢。敢情清宫里就开始这么个喝法了?

镜头又切换到宜兴。壶匠张鸣远从墙洞里掏出“供春壶”来仔细端详。“供春壶”的悬念在前面的剧情中已经交待了,这里是供春壶在该剧中第一次露脸。“供春壶”就是传说中的紫砂始祖供春所创。供春大约生活在明代正德年间,是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期间,“金沙寺僧”拿泥巴捏壶的技巧被供春偷偷学去,自己又加以改进,模仿着树瘿子的造型,造出了著名的“供春壶”。但是剧中这个供春壶的道具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因为供春壶是树瘿子的造型,剧中这个道具,正确的名字应该叫竹段或者竹节,和供春壶实在搭不上边。这类紫砂“花货”的造型,据史载始于明末紫砂一代宗师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之手。也就是说,大概是从明末清初的时候起,开始出现这种将自然形体带入紫砂设计的理念。总之,这把道具“供春壶”怎么看都像是文化市场地摊上淘来的。

道具供春壶一面贴着梅花,一面贴着竹叶。这种装饰风格应该是建国后才有的,现在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梅竹双清”。

然后就是康熙喝茶也开始拿个壶对着壶嘴直接吹了。这拿壶手法实在不像皇帝,像村头刚刨完地瓜的老大爷。

接下来就是康熙一行人微服私访,到了宜兴。首先去了一家壶店,想打探点风声。这家店的掌柜是个财迷,深谙做旧之法。吩咐店里的小伙计给壶做旧,就是拿茶叶水煮。这法子今天还有不少紫砂店掌柜在用,并且在壶友中也颇为流行。

在宜兴,康熙一个人出来溜达,在一个茶摊上喝茶。这杯子看着眼熟啊,对了,这是景德镇国营瓷厂七八十年代大量生产的青花玲珑杯(杯身上的小点点即是玲珑工艺),用途很广,既能喝茶,也能喝酒,在当年流行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程度。导演老师你们剧组的道具师傅真会省钱啊。

在茶摊上,康熙和摊主老大爷闲扯。康熙拿着一把壶请教老大爷问题。这把壶是出镜的所有壶里头,最像样的一把,叫“仿古如意”,叫如意仿古也成——问题又来了,这个仿古的器型,是道光年间的邵大亨所创,又穿帮了。

老大爷给康熙讲,紫砂壶的落款方式:有竹刀刻的、有模子压的、有印章款。这个表述倒是非常符合史实,赞一个。清代老紫砂壶,竹刀刻的底款比较常见,反倒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印章款相对少一些。

由于宜妃在宜兴城里源源不断地把壶买回去,砸碎了看壶里有没有写字,所以惊动了宜兴城,大家纷纷把壶扛到宜妃一行人住的大院门口来进行兜售。不过这些壶实在太差劲了,导演老师你也不心虚,还专门给个特写。我都想象不出来这些壶是从哪倒腾来的,反正让我去买,我是不知道上哪去找这么糟糕的壶。地摊壶比这个也要好一些。

镜头又回到茶摊上。或许是导演老师发现穿帮了,康熙喝茶又换了个紫砂碗。这个碗还像那么回事。

康熙把壶匠张鸣远带回住处,在住处支起泥凳学着做壶。又是一坨粘糊糊的泥巴。做紫砂不是玩泥巴啊。

康熙一行人在宜兴临时租住的房子里头,也摆着龙纹青花瓶子,够场面。仔细看了一下,瓶子上的龙是四爪,有点意思。因为五爪龙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民间不可能有五爪龙的物件。但四爪龙就不一样了,有人说四爪龙是王爷用的,也有说只要有钱就能用四爪龙。不管怎么说,这个细节够赞的——虽然我还是不明白景德镇青花在宜兴怎么就这么流行啊。在当时,宜兴流行的瓷器是宜均(虽然宜均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瓷),宜均釉五光十色的,很漂亮,所以宜兴人对青花应该不怎么感冒。

左下角有三大块码得方方整整的泥巴。这个也很赞。因为紫砂泥料的单位是“捆”,就是左下角这种泥巴块的样子。但实际做壶的话,泥料表面都是包着塑料膜的,不会这么直接和空气接触。像电视剧里这样放上一宿,泥料的表面就干了。

匠人张鸣远准备把“供春壶”赠给康熙。这里出现了一次供春壶的特写。我敢保证咱们随便一位壶友手里的壶,也比这个供春壶好很多。

接下来,张鸣远的这段话,影响深远。电视剧播出距今已经差不多二十年了,至今还经常有人问我紫砂壶用久了是不是不用放茶叶就能沏出茶味来。导演老师,你得对这个负责啊。

在恶霸班得五的家里,侍女端着一把壶上茶,又是一把竹节壶(这大概是整部电视剧里最好的一把壶)。导演老师你咋这么喜欢竹节啊。

在匠人张鸣远做壶的荒山上,剧组还特用心地搭了个方方正正的窑炉。这窑炉实在不伦不类。自明代至建国之前,宜兴烧窑一直用龙窑,龙窑是一种依山而建的大型窑,长达几十米,可不是剧中这个方方正正楞头楞脑的玩意儿。而且这个形状的窑炉到底是什么东西啊?景德镇传统是烧镇窑,北方很多窑口是烧馒头窑,都不是这个像是把肯德基鸡米花盒子倒扣过来的造型啊。这玩意能烧到一千多度?我才不信,我看这炉子也就能烤个鸭子吧。道具老师你这个冒着烟的窑炉是从全聚德的后厨拷贝的吗。

电视剧的最后,恶霸被铲除,沉冤昭雪。康熙跟着张鸣远学习做壶,还真做出了四把壶。四把壶的壶内,分别刻着字:国、泰、民、安。这结局虽然不能叫皆大欢喜,也算是恶有恶报,大快人心。但这四把壶实在是太差劲了,文化市场地摊上三十块一把的壶,都比这四把壶更像样。我实在想说,导演老师如果你们再拍这种电视剧,我借几把壶给你们当道具成不。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剧中的匠人张鸣远,肯定是虚构的人物,但康熙年间,的确有一位制壶名家,叫陈鸣远。陈鸣远作品在拍卖会上价格一路走高,曾在嘉德春拍上,一把南瓜壶,拍出了2800万的高价。

感谢您关注并下载问壶藏家,一把全手工壶的制作流程和具体时长,请点击更多查看拼团壶制作进展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40044424 44245116 51164251 42515448 54482136 21363639 36394809 48095547 55474116 41162688'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50814) and MATCH(title) AGAINST('40044424 44245116 51164251 42515448 54482136 21363639 36394809 48095547 55474116 41162688'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