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窑扁方茶叶瓶
妙喜兰若 | 作者
淄博从北朝晚期或东魏开始烧造陶器,唐至五代时期日益繁荣,宋代达到鼎盛,金元、明清,延至民国,仍然不断继续烧制。当代依然是中国八大陶瓷产区之一,中国古代五大陶都之一,中国建筑陶瓷四大产区之一,北方瓷都,第三代“国瓷”之窑。这里,以前煤炭资源丰富,陶土遍地,为陶瓷的烧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窑火上下绵延1400余年,经久不衰,烧造历史悠久,时代相连,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各个时期,烧造的各类器皿,品种多样,不但有碗、盘、杯、罐,瓶、盒、瓮、盆等日用器具,乃至盈盈一握,尺不盈寸的玩偶、文房用具也是大量出现。
这里是中国北方原始青瓷的重要生产地和起源地。逐渐又有白瓷、黑釉、黄釉、三彩、酱釉等艺术釉色产生。
青釉是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水。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青釉属高温釉在淄博历代均有烧造。得益煤炭资源的丰富便利,淄博烧造的青釉、白釉、黑釉等器皿釉质晶莹滋润,有玻璃质感。
淄博窑的“茶叶末釉”和“雨点釉”,是最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釉种。“茶叶末釉”一词始见于《陶雅》:“茶叶末釉,黄杂绿色,妖娆而不俗,艳于茶,美如花,范为瓶,最养目。”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品种之一。据史料考证,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的黑釉,开始是无意中烧成的,釉呈黄绿色,颇似茶叶末,古朴清丽。宋代以后一度失传。清代前期在江西景德镇再度问世,多被用于制作贡品,民间少有。清末民初,淄博博山陶瓷工艺传习所工匠陈希龄研制恢复了茶叶末釉器物,其质地细腻、造型新颖、工艺精湛、釉色古朴,深受人们喜爱。在淄博的古窑址,均发现过唐、宋时期以来的茶叶末釉瓷器:釉面呈半无光,在茶绿色的釉面上均匀地布满着针、片状星点,晶体比普通的结晶釉小,比徽晶的无光釉大,表面光滑柔润,制晶浑厚大方。茶叶末釉中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釉色偏绿者居多,有的上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所以又叫“古铜彩”。茶叶末釉浑厚古朴,气质高雅,釉色深者偏绿色的称“蟹甲青”,釉色浅者偏黄色称“鳝鱼黄”,是中国陶瓷中稀有的艺术釉品种。
图一(尺寸:120.5㎜*97.5㎜*62.7㎜)
淄博窑的历代古陶瓷除了釉种丰富,装饰工艺也是多彩。印花、手绘、划花、刻花、剔花、模印、堆塑等等手法均有施用,普遍应用在种类繁多的各种器具制作中。在浩如烟海,林林丛丛的淄博窑陶瓷器中,有一类扁方形茶瓶(图一),未引起注意。在相关出版的各类文字资料和图册中难觅其踪,偶在古玩商铺相见也是灰尘满布,遗存于角落。其存世量远要比青花大鱼盘、红绿彩器少的多。然而,其文化内涵却是丝毫不逊。通过近十年的收集,得器六具,撰文探其源流,觅其行踪,若能抛砖引玉,共辉玉光,亦是美事。
图二
图三
茶之贮藏,须保持茶叶原形、本色、香气、真味四不变。贮藏用器以取用方便,有利于保护茶性为重。茶瓶,腹大口小,可以减少容器内的空气,有利于茶叶的保鲜、保质。扁方形,方便携带,空间占用较小。在清代方形茶瓶各地均有出现,装饰艺术手法多样,青花瓷(图二)、单色釉(图三)均有。从存世实物体量分析清代至建国前这一时期方形和扁方形陶瓷茶瓶在民间大量应用,建国后则日益减少。
图四
图五(尺寸:127.5㎜*94.7㎜*78㎜)
图六
图七
图八
从手上实物来看,淄博窑扁方茶叶瓶产生于清末民初时期。有青釉(图四)和茶叶末釉(图五)两种单色釉,其中茶叶末釉颜色偏黄为“鳝鱼黄”。灰白胎(图六),胎质与本地清末民初同时期器物一致。胎体为两片陶土泥片弯折成方形,两片相接于瓶体侧面(图七),压刮接为一体;瓶顶为瓶体泥片随形弯折;然后拼接圆形瓶口,刮削整形;最后以扁方泥片拼接封底而成。以浸釉法施釉药,内里和瓶底不施釉。绝大多数为平底光胎,偶见有带四折角足(图六)的情况,少数茶瓶口顶端有刮釉手法。茶瓶配有相同工艺的“T”型内塞式瓶盖(图八),盖顶书刻一“福”字。陶瓷烧成工艺中方形最难成器,因方形平面易收缩变形,成品率低,所以陶瓷行当有句“一方顶十圆”的行话。扁方茶瓶也不例外,受变形影响,瓶面多数也是凹凸不平,有高有低。
图九(尺寸:145.5㎜*102㎜*54.7㎜)
图十
图十一(尺寸:148.5㎜*120㎜*58.7㎜)
图十二
图十三
图十四
扁方茶瓶的瓶体装饰有双面模印图画(图一、图四;图五、图十四);双面刻划诗文(图九、图十);正面刻划图画(图十一),背面刻划诗文(图十二)的三种形式。有的修饰繁琐,纹饰精美;如图一、图四茶瓶,主图四周阴刻有一圈回纹;茶瓶侧面,阳饰模印两行波浪水纹(图七);顶部圆口四周阳饰模印四颗梅花纹(图十三)。阳饰模印图画的工艺在同时期碎货类小件器物中应用广泛,如图十四的油灯,底座四围即阳饰模印树叶、竹叶,灯座上围饰波浪纹,灯柄上模印飞蝶、梅花。模具是用陶土制成,有能写会画的窑工直接刻绘图案于模胚之上,入窑烧制而成。扁方茶瓶大部分还是修饰简单,主体明朗。如图五,图九、十,主图画或诗文四周阴刻一两道直线,侧面、顶部均不修饰。
图十五
扁方茶瓶所见图画均为寓意吉祥的图案,符合清末民初的社会时代特征。所见有《竹石图》(图一),竹:有节,寓意高节,有节气,还有贞节,名节之意;石:代表铮铮铁骨,刚正不阿。《柳石图》(图四),柳:象征优美和谐,欣欣向荣。《喜鹊登梅图》(图五),喜鹊登上梅枝,“梅”与“眉”同音,寓意喜上梅梢,喜事临门,有浓郁的喜庆吉祥色彩。《松石图》(图十五),松树:自古以来多表现坚韧不拔,傲骨挺立的精神,图画里常用来贺寿。《芝兰图》(图十一),古时候兰常用来比喻君子德行的高尚或友情。以上图案除了《芝兰图》采用刻画手法外,其他都是阳饰模印工艺。模印图案的主题明显,线条粗犷,构图简练。
扁方茶瓶题刻文字有诗文和楹联句两类。诗文主题鲜明,都是以“茶”为中心。楹联句寓意深刻,发人自省。所见集录如下:“此日松风秋入韵,他时竹槛午浮烟”(图九),落款“杏岩山人”;“惟藏凤味秋堂月,所贮龙团古銚泉”(图十),落款“乾元山人”。两句楷书诗文共聚一瓶,仿佛看到两位茶人以“茶”为题斗诗的场景。书刻文字清秀、俊朗,正、背两面文字,笔法线条有异,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从诗文立意用词以及书刻功底来看,非一般窑工所能为,必是对书法和茶道有深厚认识之士所成。
图十六(尺寸:142㎜*106.5㎜*51.5㎜)
图十七
图十八
图十九(尺寸:138.5㎜*105㎜*53㎜)
图二十
“带烟蒸雀舌,和露煮龙牙”(图十六),落款“义和号”;“品泉宜涧壑,焙火趁清明”(图十七),落款“主人书”。此茶瓶双面落款,应两面一体识读“义和号主人书”。经查证“义和号”,为清末民初荣邑(今山东荣城市)一钱庄(图十八)。当时,烟台、威海亦是淄博窑瓷器的主要销售地域。书刻此诗文同款见有施茶叶末釉瓶(图十九、二十),正、背面落款为“榴月主人题”。亦见有同样施青釉落款为“榴月主人题”茶瓶。
“芝兰君子性,松柏古人心(图十二)” ,落款“开源”。为眼熟能祥的一副楹联句与茶瓶刻绘《芝兰图》(图十一)相对应。这一副联意是以芝兰比徳君子的性格,以松柏比喻古朴之人的心。
图二十一
模印图画茶瓶未见有落款现象。书刻诗文、楹联句茶瓶文末均有落款。见有瓶底模印“坤元”(图二十一)字样款识的存在。模印底款在淄博窑同时期产品中大量使用,图画、文字、图形较为常见。从茶瓶款识来看,一类为个人斋号(图九、十),一类为商号(图十六、十七)。由此推断,扁方茶瓶的使用对象主要有两类群体。一类为平常日用器,双面图画茶瓶即属此类(图一、图五);一类为茶庄、钱庄等贸易商号和个人定制器,做为茶叶包装器具,有商号和个人落款的图画、诗文茶瓶即属此类(图九、图十六)。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日常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儿。平常的日子里总会在不经意间看到日常一盘、一瓶在角落里的美。是人们对生活饱满的热情,亦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清末民初淄博窑扁方茶叶瓶的产生是为了贮藏茶叶而生,而予其的美饰,又增添了器物的格调和品味。青釉在淄博历代陶瓷制作中均有使用,制作工艺成熟;茶叶末釉更是淄博窑的特色釉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扁方茶瓶上书刻的诗文。诗句须是对茶道有深入了解,对诗词达其堂奥的人,方能为之;书刻文字章法有序,书体功底深厚,是书法精到人士所书。以上种种能反映出当时的风土人情、人文底蕴和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各种釉色和陶瓷制造工艺突飞猛进,器物也随着不断升级变换,清末民初时期的工艺和器物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
每当手持扁方茶瓶,总会遐想联联,仿佛漫步到了清末民初冬日的陶镇小茶馆。在方桌长凳上,葫芦里的蝈蝈儿振翅欢歌;乾元山人和杏岩山人,面面对坐,松风簌簌,茶烟飘飘,人与虫吟诗对歌;门外车水马龙,来此采办陶瓷、琉璃的各地客商纷纷嚷嚷,讨价还价之声,彼此起伏,“义和号”和“榴月”的买办在与陶瓷商号探讨定制茶瓶的诗文书刻事宜,来为做临近春节的茶礼做准备;文人雅士的情调和民间交易的市侩短暂交织在这片恍如云烟的时光中。
百年前的茶温未冷,缓缓流淌到了今朝。
参考文献:《淄博陶瓷琉璃大观》《博山陶瓷琉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