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种大红袍集萃大红袍凭什么可以当上“天下第一”的茶王
终于,这一次轮到了大红袍专题的登场。
要知道很长一段时间,但凡涉及到“大红袍”三个字的所有活动Y老师都是绕路前行的,就连斗茶赛现场大红袍组的审评,我都没有参与过完整的一组。
或许是因为“大红袍”三个字过于神圣、或许是因为关于她的审美标准过于曲径通幽,归结到底,就是“大红袍”的诠释就是岩茶界的奥利匹克,实在是太!难!了!
主要难在这个“天下第一”的茶王背后有太多的云山雾罩的“宫廷野史”,各位前辈专家的说法也不同,很多说法如今已没法当面采访求证。
作为一个平常很佛系、但是写起专题文章来还算严谨的一个古典自媒体,这就很让人很挠头了。
No.1
大红袍的身世,究竟有多复杂?
武夷岩茶的五大名丛里,大红袍成名在铁罗汉和白鸡冠之后,却是传说版本最多的名丛,光是名字的起源,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都有六七种。
起源最早的版本是元朝皇帝赐名说,据专家考证,元代武夷山的茶区主要集中在现在的御茶园一带,大红袍母树的九龙窠当时估计都还没种上茶。
流传最广的应该是就是状元说。明初举子赶考途经武夷山,病倒在路边,被天心寺僧人所救,让其喝了一杯茶,病就好了,赶考高中状元,回天心寺报恩,红袍披于茶树,以示谢恩,故得“大红袍”之名。
但有好事者考证过,明初的状元只有洪武年间的方圆百里也只有建阳出过一个状元,这考试的路上也不用经过武夷山,这种说法应该也只是后人杜撰的传说。
现在专家普遍认可,大红袍的名字来源于大红袍嫩芽部分的红色。
其实“红袍”的名字出现的很晚,最早见于1839年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科学笔记《一班录杂述》,该书卷四云“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而“大”和“红袍”的正式组合是在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才CP到了一起。
在蒋叔南游记中,这个外地土豪还第一次记录了武夷岩茶的天价茶。
他说当时的大红袍一斤价值64块银元,这个价格在当时引发的震撼绝对不亚于现在那张武夷岩茶的天价版单上的520万的母树大红袍。
在价格之外,蒋叔南提到了大红袍在天心岩和天游均有产。这个记录基本上奠定了大红袍神秘不清的来源。
到了1941年,林馥泉著《武夷茶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时,已将大红袍列为五大名丛之首。其间不过经历短短百年,绝对是武夷岩茶品种中最快的“上位史”。
至于大红袍有正副本之说,我最早也是在林馥泉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中看到的。林馥泉书中记载,大红袍产于天心岩九龙窠,有正副二株,笔者获天心寺中老僧之信任,得观正株。
这种春秋笔法在这本武夷岩茶第一部的科学著作中极为少见,由此可见大红袍的神秘之处。
对于这株正本的位置,林馥泉也语焉不详,从文章中看似乎种在什么神秘的地方,从描写的山场环境来看又符合现有的九龙窠母树山场的环境。但是对于大红袍正本植物性状的描述,又和现在品种认定中的大红袍略有差异。
这些“语焉不详”的地方也导致了后世对于正本大红袍的一些争议。
比如流传甚广的“北斗就是母树大红袍”的说法。
这个说法的支持者大多会把姚月明老先生搬出来作为背书。我在姚老的文章《名茶的形成中》有提到民国时期的中央茶叶研究所曾经在北斗峰采集大红袍正副本的说法,但是姚老本人并未对此说法表述肯定。
品种专家罗盛财老师告诉我们2000年左右时候他曾经当面问过姚老,北斗是否为大红袍正本,姚老说当时也认可了这种说法。
▲ 品种专家罗盛财
其实“大红袍正副本到底在哪”这件事可以从大红袍石刻的形成年代来推断,这个石刻最早的说法是刻于1927年,但却没有史料支持。
其中一段关于40年陈嘉庚也曾到访武夷山并著文记录:
闽省武夷山产茶之佳,名闻中外,有最良者称曰“大红袍”,假冒其名者虽多,究实正大红袍茶则极少。在山坡路中半山之间,距离路面约十余尺高,有此种茶树多株,丛生团聚,面积高七八尺,广十余尺,每年产茶仅数斤而已。政府建一小屋于近处,春季派人保管,摘完便去,唯茶树四方无围篱,但知其物可贵,然尚未尽其保护之道。闻每年采取之茶,除省主席留用外,余则贡献中央政府诸要人。
这段记录中并没有留下关于石刻的记录。
罗盛财老师说过,这个石刻边上曾经有过民国廿四年的边款,但是在特殊年代被抹去了。民国廿四年是1935年,但是在林馥泉书中始终没有记载,如果有的话,林馥泉只要写上大红袍石刻下的是假的,或许也就没有任何争议了。
▲ 罗盛财老师为我们介绍大红袍历史
在周圣弘与陈德华先生合著的《大红袍石刻解密》一文中作者多次访问武夷老茶人苏炳溪和叶寿赵,据他们回忆,此处时刻应是在1944年-1945年期间由当时县长吴石仙书写,由天心村包头兼石匠黄华友刻就。
这种说法在我看来其实是对正本大红袍的第一次官方认定。
No.2
神 圣 的 大 红 袍 不 但 复 杂
如 今 还 有 那 么 一 点 尴 尬
说起大红袍这个关键词的标签,应该是属于武夷岩茶的第一代网红。论知名度,她在普罗大众中的绝对是最高的,甚至高过武夷岩茶本身,很多场合大红袍几乎就是中国茶叶的代言。
比如关于大红袍最著名的新闻就是1972中美建交尼克松总统访华时,毛主席将四两大红袍作为国礼赠送,据说同行的基辛格博士很纳闷,为什么只有这么一点点 ,周总理戏称“主席已经把半壁江山奉送了!”
▲ 图片源于网络
这个故事像很多大红袍的传说一样,很传神很经典,但就是无法考证真伪。
最近一则新闻则是现任外交部长王毅在公开媒体上动容的为大红袍点赞,“大红袍天下第一”。但是在这个天下第一的盛名之下,在岩茶的铁粉中大红袍却是一个两级分化的尴尬存在。
九龙窠高高在上的那六株母树大红袍无疑是其中的一个最高级。
▲2004年由武夷山市岩茶厂推动的香港大红袍母树拍卖,也是迄今为止母树大红袍唯一一次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城市上拍
最直接的一个现象就是前几年天价茶限价令还没有公布的时候,各种以价格排序的天价茶榜单满天飞,但无一例外的就是所有的天价茶榜单排在第一名的都是母树大红袍。
她是包含制茶人在内的所有岩茶粉的终极理想和终身信仰,虽然07年之后官方已经宣布母树停采,即便偶尔有所谓“修剪样”流出,但是在那份神秘和隆重面纱的加持下,母树大红袍依然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 2005年母树大红袍茶汤
作为“大红袍”版本另一个极端,“拼配大红袍”却是另一番境遇。
其实拼配是岩茶中除了做青和焙火之外的另一项独门绝技,但是奈何拼配这门技艺要想精通很难,瞎搞倒是很容易,于是“不好卖的茶的堆头”就成了技艺之外“大红袍”的流通,很长一段时间这几乎成了喝茶人心目中与“性价比”划上等号的存在。
一些高端茶并不愿意以“拼配大红袍”的真实名义示人,如此高超的技艺却要如此卑微的存在,你说尴尬不尴尬?
介于“神圣”和“卑微”之间的产物,就是从母树大红袍里无性繁殖出来的纯种大红袍,她的境遇才是夹缝中的生存。
相比榜单上永远排第一的母树大红袍,我们似乎从未见过纯种大红袍存在的身影,尽管纯种大红袍是最早可以买到的“天价”茶品。
据资料记载,在1995年的时候,武夷山茶科所培育的纯种大红袍就售出了3万元一公斤的天价,要知道95年三万元可以在省会福州买一套一居室,即使如今超过3万元一斤定价纯种大红袍也不在少数。
虽说那些天价版单大多数不太靠谱,但是这种略带刻意规避纯种大红袍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纯种大红袍在市场上的尴尬。
与这种尴尬存在的情况还很多,比如斗茶赛现场,无论是品种组还是大红袍组,纯种大红袍都是冷门的存在;比如同样是80年代开始推广的品种,但是种植面积就是不如肉桂水仙,尤其是正岩核心产区。
再比如春茶采摘,因为纯种大红袍是晚生种,每年都因为在大家极度辛苦之后才能采摘,也就成了被嫌弃的对象……
于是这一期大红袍集萃专题坐标“纯种大红袍”,就是希望剥离复杂和尴尬的困扰,重新探索和了解这种有那么点宿命感的武夷名丛。
No.3
纯 种 大 红 袍 之 所 以 是 正 本
终 究 靠 的 还 是 品 质
自从有了大红袍的石刻,新中国成立之后自然也继承了这个官方的认定,之后大红袍的历史就清晰多了。
建国后,大红袍先是由湖桃农场管理,之后交给司法系统的黄土农场,再后来就移交了综合农场,1995年之后再委托武夷山茶科所管理。前不久我们在九龙窠母树大红袍前,就这些问题又请教了品种专家罗盛财老师。
罗老师告诉我们,1963年他在综合农场工作时就参与了大红袍的交接。
当时九龙窠的大红袍仅有正副本三株,就是如今三丛六株里的一、二、四这三株。现在我们看到的第三株是第四株的实生苗,第五、六株则是80年建设九龙窠种质基地时扦插繁育而成。
▲ 九龙窠·大红袍母树
在罗老的记忆中,早在60年代综合农场就对母树大红袍进行过扦插繁殖,但是效果不佳,就没有了后续。
武夷山原茶科所所长、著名茶人陈德华老先生也曾回忆,60年代福建省茶科所就对母树大红袍的正副本都进行了扦插繁育,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直到1985年才由陈德华老先生将其重新引种回武夷山茶科所,这次正本大红袍没有再让大家失望。
▲ 武夷山茶科所原所长:陈德华老先生
据陈德华先生之子、现任北斗岩茶研究所所长陈拯回忆,90年代茶科所的科研氛围十分浓厚,经常出现抢茶做的现象,大家对各种品种和工艺之间的研究也非常积极,出了很多好茶。
在众多传统名丛中,“记忆最深的好茶还是纯种的正本大红袍”。
▲ 北斗岩茶研究所所长:陈拯
在2012年大红袍终于通过福建品种委员会的审定,被确定是福建省省级良种,这也是武夷山这个品种王国里除了肉桂之外唯二拿到品种认证身份证的本地原生品种,大红袍终于开始了全面的推广。
2012年通过福建品种委员会的审定,大红袍被确定为福建省省级良种,这也是武夷山这个品种王国里除了肉桂之外,唯二拿到品种认证身份证的本地原生品种。在正岩区域内也有相当的种植面积。
▲ 纯种大红袍
得益于此,才得以让我们这次的纯种大红袍集萃有了标准的品种参照,这也是我们名丛集萃系列里唯一一次品种茶树不存在分歧的参照,也就是市场上习惯称之为纯种大红袍的那种大红袍。
至于“纯种大红袍到底好不好喝”这个关乎灵魂的终极话题,她又尴尬了。
No.4
纯 种 大 红 袍 之 所 以 推 广 难
主 要 原 因 是 因 为 “作”
所以在Y老师心目中,武夷岩茶就是“作”的代表,但是论武夷岩茶里“作”的鼻祖,还是大红袍。
▲ 即将上线的纯种大红袍集萃
岩茶泰斗姚月明曾经这样评价,“大红袍成茶品质香清味,‘怪’确有独到之处,但与肉桂,水仙品种无法类比而自成一型”。
这个“怪”字就极致的体现了大红袍的“作到尴尬”的优势。
论香气滋味,她“作”。
她不似肉桂般出众的品种香气,也没有水仙鲜锐醇厚的标识,她的好,特别符合中国古典文人的审美,中庸之美。但这四个字在“网红当道”的如今,太难被人认可了。
在武夷山的斗茶赛中有一个大红袍的组别,这个组别的参加者可以是纯种大红袍,也可以是拼配大红袍。天心村茶人陈聪曾经以一款纯种大红袍拿下2010年天心村斗茶赛大红袍状元。
▲ 陈聪刚出道就拿下2010年天心村斗茶赛的大红袍状元
他说这些年斗茶赛的标准倾向于香气,纯种大红袍想拿大奖越来越难。
论出身环境的要求,她“作”。
对于传统名丛的风味,Y老师一直有一点歪论,相比培育型的品种,传统名丛更依赖山场。
传统名丛像是一个容器,更多的是表达所在环境的气息,而不是自我的性格。对应与中国烹饪有味使其出无味使其入的滋味哲学,传统名丛和现在流行的品种比起来更像是豆腐一类无味的食材,用鲍鱼煮就是鲍鱼的味道,用鸡汤煮就是鸡汤的味道。
陈拯说,“大红袍就是一个两级分化的茶,爱她的人非她不喝,不喜欢她的人也始终爱不起来”。
作为“大红袍之父”的传承人,艰巨使命一般的,陈拯将自家纯种大红袍种在核心区的好山场里。
但是陈德华老先生引进大红袍是在1985年,等到可以大力推广的时候,已经是90年代中期,那时候的正岩产区里的核心位置大多已经被肉桂水仙占满了,只剩下些零星的地块可以种植。
▲ 陈拯纯种大红袍种植山场:三花峰(九龙窠)
于是对于山场依赖度强的大红袍而言,可供她选择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论产量、论工艺,她“作”。
对于大多数茶农来说,纯种大红袍产量也偏低,比如手尚工夫陈志强家在慧苑深处有一亩多地的纯种大红袍,产量比边上的肉桂整整少了1/3。
产量低还不算,我们在采访大红袍山场主人的时候,大家普遍的一个反应就是大红袍不好做,采摘时间晚本来就是制茶师傅们在茶季里最疲惫的时候,皮还特别厚,对付她还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
于是,一些没有耐心的师傅就直接把纯种大红袍改种了,工艺难也成为大红袍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就是“作”成这样的尤物,我们依然用半年的时间给大家找出了七户正岩山场的纯种大红袍。
▲ 七户纯种大红袍的山场分配
和前面两个品种集萃相比,大红袍经过陈德华、罗盛财这样的茶界前辈的大力推广,品种种植面积和品种的纯度都大了很多,也让我们挑三拣四的选了一下,尽可能的覆盖了正岩山场的不同产地和不同的工艺特点。
在此特别感谢本期七位山场主人和他们不同风味的纯种大红袍分享(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01
品种专家·罗盛财
龟岩纯种大红袍
02
北斗岩茶研究所·陈拯
九龙窠(三花峰)纯种大红袍
03
2010年天心村大红袍状元·陈聪
虎啸岩纯种大红袍
04
老再公岩茶厂李文成
马头岩纯种大红袍
05
金交椅岩茶厂
2018年天心村肉桂状元·陈墩杰
金交椅纯种大红袍
06
莲芸谷岩茶厂·方兆忠
燕子窠(双乳峰)纯种大红袍
07
手尚工夫创始人
2015年天心村肉桂状元陈志强
慧苑中场纯种大红袍
特别感谢茶界前辈陈德华,感谢前辈对大红袍的选育和推广。
顺便解释一下我们的集萃名字,纯种大红袍集萃,其实大红袍作为国家认定的品种名,前面已经无需加上纯种/正本/二代之类的定语,像奇丹这种小名更是大可不必,加上纯种二字纯粹只是降低解释成本。
敬请期待接下去的一周,我们天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