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陕西践行让文物活起来

2022-04-26 06:38:12热度:74°C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 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 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在522家国有文物收藏保管机构中,收藏有可移动文物件——这样一组数字,勾勒出陕西省文物古迹数量多、分布广、等级高、价值大的鲜明特点

  ◆ 建设项目为考古工作“让路”、保护与发掘同步进行,这一项目最终成功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为留住兵马俑“真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德国合作开展秦俑彩绘颜料分析保护合作研究。“新的色彩保护技术,至少能将文物出土时的颜色保存十年以上。”

  ◆ “为什么会有绿色面孔的兵马俑?”“兵马俑的彩绘保护是怎样进行的?”这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场直播课堂中涌入的问题

  ◆ 以自然风光当“展厅”,梯田民居为“展品”,古村落变身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当地群众在青山秀水之间实现了脱贫致富

  ◆ 今天的西安,雁塔晨钟鸣,骊山晚照远。历史文物与现代空间,在这里相融共生

  ◆ “我们持续十余年的考古工作,填补了当地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的发现空白,有助于以东方的视角揭示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不同人群沟通融合的进程,唤醒了丝路沿线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情感。”

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史前遗珠、秦汉闳放、隋唐之风……三秦大地留下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遗产,书写着中华民族悠长壮阔的历史,孕育了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着中华文明自信包容的基因。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让人民群众能感受文物之美、体会文化之韵,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大事。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引领着陕西的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陕西文物事业在摸清守好文物“家底”的同时,坚守文物安全底线,创新文物保护模式;通过网络科技、生态修复等方式,让承载着中华文明密码的“国宝”焕发新光彩;不断推动文物保护“走出去”,成为促进国际合作、推动交流互鉴的“金色名片”。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陕西践行让文物活起来00:0001:59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视频:《中华文物 陕西护宝》

守护文化根脉 辨识中华文明

兽面纹、青铜色,国宝何尊在3000多年时光的沉淀下,散发着神秘凝重的色彩。

珍藏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何尊,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字样。中国二字作为词组,最早就来源于这里。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出的何尊铭文拓片(2020年4月24日摄)

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在522家国有文物收藏保管机构中,收藏有可移动文物件——这样一组数字,勾勒出陕西省文物古迹数量多、分布广、等级高、价值大的鲜明特点。

202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规划》公布的145处大遗址中,陕西占15处。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以黄帝为华夏始祖,黄帝陵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黄土高原北部边缘石峁遗址的发现,证实了约4000年前中国的西北一隅,一支神秘的文明力量曾繁盛过数百年。在关中平原上,分布着周秦汉唐的多个城址与帝陵。进入近现代,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精神的形成地,陕西留存至今的大量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的重要见证。

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说,陕西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大省,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我们必须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好,把省内诸多的中华文明和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和地理标识保护好。

在史前遗址中寻根溯源。在中华文明这部大书中,史前遗址当属序言。近年来,陕西发现了一系列重要史前遗址。

毛乌素沙漠腹地,秃尾河畔。“4000多年前,乐师口中的口簧,声声如蝉鸣蜂舞一般,就回响在这空旷寂寥的皇城台上。”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看来,考古发现的口簧长不盈掌,却讲述着石峁遗址十余年考古工作背后的故事。

在考古学家们的探杆手铲之中,石峁遗址的宫殿区、城门遗迹被逐一揭示——这是一处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的特大型中心聚落,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玉器、骨器、陶器。一幅先民的生活图景正徐徐展开。

在陕西,出土有10万至1.5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的南郑疥疙洞洞穴遗址,为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学说提供了重要证据;从石峁到芦山峁遗址,发现的一系列气势恢宏的宫室类建筑、布局规整的宗庙类遗迹和等级分明的大型墓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太平遗址的考古研究,使关中地区龙山文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对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开展的多学科研究,推动了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取得新进展……

这些深入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实证了中华文明初始时期所呈现的“满天星斗”之势,成为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也见证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悠久历史和强大凝聚力。

为文物保护建起防护墙。文物保护是重中之重,城市也要协调发展。这两者相融相生的背后,是文物保护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古城西安,是一座建在遗址上的城市,遗址、墓葬区聚集甚至叠压的情况时常可见。近年来,文物保护优先、考古勘探工作优先,越来越成为当地人的共识。

近年来,陕西省在全国率先编制《陕西省文物保护总体规划》《陕西省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创新编制《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规划》《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等,确保文物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实现文物保护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发展。

考古前置,是完善文物保护工作机制的“关键一招”。西安市文物局局长孙超说,《西安市加强考古勘探改革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推动了考古前置改革,将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完成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和“招拍挂”的前置条件之一,改变了过去考古发掘工作跟随建设项目展开的被动保护模式。

2020年,西安南郊的少陵原上,考古工作者配合基建项目对一处大型墓葬进行考古发掘,随后的发现让人惊叹——这里是一处距今约1600年的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大型墓葬,不仅发现了大量陶俑和壁画,还出土了非常罕见的一组三座土雕建筑。

主持这座大墓考古发掘工作的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宁琰告诉记者,建筑工地发现这一古墓葬后,立即改变了原有的建设方案,对这里进行全面保护并为考古工作提供支持保障。建设项目为考古工作“让路”、保护与发掘同步进行,这一项目最终成功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科技为文物保护插上创新翅膀。文物饱经沧桑,沉睡千年。文物保护工作不仅要发现它们,更要唤醒它们。在陕西,一代又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不断将最新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文物保护工作中。科技力量的不断融入,缩短了人们与历史之间的时光,拉近了山水相隔的距离。

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的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然而,西安城墙也曾经几度面临被拆除的危险。许多上年纪的西安市民,至今还记得40年前西安城墙的旧模样:墙头是杂草,墙根堆垃圾,墙体千疮百孔、破败不堪。

历经多年修缮,如今西安城墙已呈现出完整样貌,城墙上设置了8000多个监测点位。“通过监测,我们能及时发现病害及趋势,评估原因和险情,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或遏制病害的发展。”西安城墙管委会主任杨进说。

兵马俑是什么颜色的?秦始皇的地下兵团——兵马俑,本是通体彩绘,但两千多年的埋藏和出土时的环境变化,让它们瞬间华彩尽失。最新的科技手段的使用,为文物保护与修复注入新色彩。

为留住兵马俑“真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德国合作开展秦俑彩绘颜料分析保护合作研究,现已基本解决了这个难题。那些色彩最为丰富的兵马俑,需要与周围的土块一起被移送至现场的实验室,进行更为科学精细的处理。“新的色彩保护技术,至少能将文物出土时的颜色保存十年以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说。

西安城墙永宁门(2020年3月4日摄) 刘潇摄/本刊

传承文化价值 赋能时代发展

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遗产殿堂成为润泽无声的课堂,让文物古迹赋能绿水青山……在陕西,古老的文物古迹与全新的时代命题正在碰撞出夺目的火花。

陕西省省长赵一德说,陕西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做好文物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要努力让文物走出历史尘封,焕发新生,让文化在传承中创造价值、赋能发展。

“互联网+文物”促进文化共享。“为什么会有绿色面孔的兵马俑?”“兵马俑的彩绘保护是怎样进行的?”这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场直播课堂中涌入的问题。“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观众的热情。”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工作部主任邵文斌说,“很多年轻人通过直播来了解兵马俑,文物工作者也需要与他们更好互动。”

随着“互联网+文物教育”“互联网+革命文物”等项目的实施,陕西的文物资源信息正在开放共享,融入高校思政课,走进山村小学课堂,滋养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1937年,大批有志青年在家国危难之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放弃大城市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千辛万苦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这是一场跨时空的高校思政课,延安大学教授惠小峰从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讲起,在网络联通的视频课堂上,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生对于那个时代同龄人的青春抉择频频点头。

为发挥好陕西革命文物资源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陕西省教育、文物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革命场馆与高校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将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体系中,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绿水青山。从古迹修复到生态修护,陕西开辟出一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共生”的新道路。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田凤村,地处清代凤堰古梯田景区核心位置。这里有200多年历史的凤堰古梯田,是目前秦巴山区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

这里,分布有自清乾隆年间以来修建的古建筑民居群落十余处,古寨堡二十余处,以及古庙宇、古堰渠、古塘坝等多处文化遗存。陕西省在这里将文物保护、提升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展示地方民俗与特色文化相结合,建设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当地还将古梯田、古建筑与当地群众农耕生活相结合,既展示了层叠于群山之间的美丽梯田,又呈现出水稻、茶叶、桑蚕等传统耕种方式。

如今,梯田层叠而上,古民居、古院落分布其间。春采桑、秋收稻,村民们组建起合作社,按照古法耕作,稻田养鸭养鱼,稻米通过互联网销售。

到了旅游旺季,村民们放下农具,有的在自家办的农家乐里当起了厨师、服务员,有的成了景区里的民俗展演演员。以自然风光当“展厅”,梯田民居为“展品”,古村落变身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当地群众在青山秀水之间实现了脱贫致富。

大遗址与现代空间相融共生。在西安,通过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曲江池遗址公园已经成为市民休闲的最佳去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探索了科学保护古迹遗址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的实践经验;西安城墙将文物保护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融为一体。

如今,漫步在西安城墙,可以近距离感受剪纸、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时听到婉转的胡琴声和高亢的秦腔。城墙内侧的顺城巷里,则是现代充满时尚气息的咖啡馆和创意潮品店。

目前,西安市有博物馆158座,平均每8.25万人拥有一座,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依托西安城墙打造南门入城式,依托华清宫遗址推出“长恨歌”实景演出,依托大雁塔打造大唐不夜城精品景区,西安的古都寻根之旅更让文化经济全天候走入到社会运行中来。西安的“周秦汉唐”主题博物馆群、延安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等陕西“博物馆之城”建设重点项目,让文物更深入地融入百姓生活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1200多年前,诗人孟郊将自己考中进士后的欣喜与畅快,化作千古名句。今天的西安,雁塔晨钟鸣,骊山晚照远。历史文物与现代空间,在这里相融共生。

2022年4月10日,一名孩童在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前骑行 刘潇摄/本刊

“走出去”打开对外交往新窗口

2017年5月,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以千年“鎏金铜蚕”为佐证,讲述祖先2000多年前开辟古丝绸之路,打开中外友好交往新窗口的壮举。

鎏金铜蚕为西汉的文物,1984年在陕西石泉县池河镇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考古“走出去”探源文明互鉴。2000多年前,汉王朝为联合月氏、抗击匈奴,派遣张骞两次从古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寻找古代月氏的文化遗存,从1999年起,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带领考古团队,从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东天山地区,到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开展系统考古调查,发现了数百处不同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存。

“我们持续十余年的考古工作,填补了当地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的发现空白,有助于以东方的视角揭示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不同人群沟通融合的进程,唤醒丝路沿线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情感。”王建新告诉记者。

文物“走出去”当好“外交使者”。近年来,陕西文物持续走出去,以秦兵马俑等为代表的文物资源优势不断发挥,先后在26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主题鲜明的文物外展50余个,陕西文物逐渐成为配合国家外事活动和文化交流的“外交使者”。

今年3月25日,《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览在日本京都举办,这次展览共展出来自陕西省16家和湖南1家文博单位共121件(组)文物,展品年代上启西周下至东汉,涉及石器、青铜器、金器、玉器、秦简等各类型重量级文物瑰宝。首展当天,距离正式开展还有一个小时,日本民众便早早在展厅外排队等待入场。

在这次展览中,日本观众不仅看到了铠甲武士俑、铠甲军吏俑、立射武士俑、跽坐俑等形态各异的秦兵马俑,还能够见到秦代之前以及秦之后汉代的小尺寸兵马俑,了解到兵马俑的历史变迁。

历史文化遗产,像饱经风霜的老人,娓娓讲述着“我从哪里来”的故事;像变幻玄妙的魔术师,百宝箱里总是惊喜连连;更是促进民心相通的外交使者,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金色名片”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技术“走出去”展现责任担当。近年来,陕西的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积极“走出去”,中国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方法日益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曾以志愿者身份远赴美国参与修复昭陵“二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她说:“我们专门从昭陵六骏的家乡取来石材,把石粉加入黏合剂中,使修复完的石骏无论是颜色,还是质感,都更接近本来面目。”

近年来,陕西文物工作者分别参与了缅甸蒲甘他冰瑜佛塔、尼泊尔王宫等国家援外文物保护工程,与法国合作了陕西公输堂、茂陵石刻保护项目,不仅展示了我国的文保技术与理念,更体现了中国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与担当。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说,陕西坚持文物保护优先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推动文物资源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积极力量。

从国宝中,寻源溯根,唤醒共同的记忆与情感;从国宝中,触摸未来,用文明之钥开启美好生活之门。发掘、保护、传承中华文明之美,陕西护“宝”,已经踏上新征程。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孙波 刘书云 杨一苗

刊于《瞭望》2022年第16期

视频《中华文物 陕西护宝》

总监制:冯瑛冰、孙波

监制:史湘洲、储国强

统筹:杨琳、刘书云

视频:刘潇、杨一苗

鸣谢:

陕西省文物局

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西安市文物局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

西安曲江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管理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王佳宁 】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8-444591 45910104 01045446 54462590 25903277 32775394 53942845 28454234 42345613 56134134 41344687'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49843) and MATCH(title) AGAINST('18-444591 45910104 01045446 54462590 25903277 32775394 53942845 28454234 42345613 56134134 41344687'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