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款茶叶末瓶釉彩、款识、造型特征
清乾隆款茶叶末釉胆瓶
瓶为盘口,细长颈,斜肩,肩以下渐广,腹部丰满浑圆呈球形,底足外撇,为双圈足式,外足露胎。瓶口沿为土黄色釉,瓶里外均施茶叶末釉,于墨绿中满饰黄褐色斑点,类于茶叶之末,釉色纯正,釉质细腻;瓶底及内圈足亦施茶叶末釉,中央处镌刻青灰色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图章款。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的重要品种之一,用6%至10%的氧化铁为发色剂,在1200-1300℃之间烧制,需较长时间的冷却,釉成后为不透明状,黄、绿斑点掺杂,颇似茶叶末。茶叶末釉始于唐代,耀州窑曾大量烧制,明、清时期为景德镇官窑所生产,其中以雍正、乾隆时期产品最多而成功。由于烧成气氛等的差异,使得釉色具有不同风格,俗谓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鼻烟、新橘、鳖裙、黄斑点、老僧衣等。从传世品看,雍正制品釉色偏黄,俗称“鳝鱼黄”;乾隆制品,釉色偏绿,谓之“蟹甲青”;清代的茶叶末瓷又叫“厂官釉”,一般民间所禁用。此件茶叶末釉胆瓶即为纯正的官窑器。
清乾隆款茶叶末荸荠瓶
瓶为荸荠式造型,直口,直颈,削肩,扁圆腹,瓶底足外撇,圈足露胎呈深褐色;瓶颈与肩部塑有一条橘红色彩带,上下描金,正面中心凸雕一块方牌,牌上刻有阳文楷书“御赐”二个金字。瓶口沿外施有一圈金边,全器里外均为茶叶末釉,于墨绿色的釉面浮现着数不清的黄色细末,如同器表飘洒的金粉令人叹为观止;瓶底亦施绿、黄色茶叶末釉,中央刻有酱色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图章款。荸荠瓶,流行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因腹部扁如荸荠而得名。有郎窑红、祭红、天蓝、青花、五彩、茶叶末、铁锈红及仿官、哥釉等品种。这件茶叶末釉荸荠瓶具有乾隆时期的典型特点,其颈部所制“御赐”铭文娟秀华丽,为宫廷器物上所少见,应为清帝亲赐臣下的重要奖赏之物,故十分珍贵与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