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陶器发展小史

2022-04-23 16:53:09热度:109°C

 

  

陶器是火与土的艺术。在原始人没有掌握用火技术之前,使用的容器主要是葫芦科植物的果实,用来装水、装种子等。随着人类学会用火,随之也打开了利用火改变世界的大门,陶瓷的发明就始于此。陶与瓷就好比是一棵藤上结出的两串葡萄,陶器出现年代久远,瓷器要晚几千年。从高平的文化遗存角度出发,本文主要论述陶器。

       

如果从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算起,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近2万年的历史,即人类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可以说,火的使用和粘土性能的熟悉是陶器发明的两大前提。先民在生产中发现,黏土加水后可塑性增强,能捏出各种形状,晒干后还会变硬,但一碰到水则又潮解。最初人们用火限于生活,或者是用来烤熟食物,也在山洞里燃起不灭的篝火用于取暖和驱赶野兽。慢慢地人们发现,被火烤过的土块会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这一点让他们得到了启示,由此开始了人工烧陶的探索。

     

最初的陶器是捏胎法,仙人洞遗址发掘的陶片就是捏胎法,把一团黏土擀薄,用手捏成罐的模样,阴干烧制成型,就可以用作锅釜。从仙人洞的洞内岩画来看,他们经常猎杀鹿,而挖掘也发现了很多煮过的鹿骨头,不难想象,当年他们经常在洞里“吃着鹿肉火锅唱着歌”。但手捏的陶器厚薄不均,受热后容易炸裂,也有不少时候吃着吃着锅炸了,鹿肉汤洒了一地,令他们扫兴。此后,关于陶器的发现出现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断层,考古学家甚至一度怀疑,陶器被发明后由于各种原因曾经失传,后来于9000年前又重新被其他部落发明出来。

      

慢慢地,陶器制作发展出了泥条盘筑法:把泥搓成细条,盘成一个容器的形状,再用木板拍打使其粘合、变光,晾干后就成型了。泥条盘筑法制作出来的器壁较厚,表面亦少光亮,烧成温度较低,胎质较软,陶衣呈灰黑色,很容易脱落。

      

随后先民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轮制法,并由慢轮进步到快轮。尤其快轮的发明,快轮成型技术是在长期使用慢轮修整技术基础上改进的,它使陶器的造型更加优美,纹饰更加多样,艺术性更加增强,表面更加光滑平整。轮制法的科学性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制陶业。

       

造型完成后就是烧制了。最初的陶器是露天堆烧,把陶器坯在空地上堆叠起来,中间塞满柴草,然后经过一天多的烧制就成型了。至今流传于云南、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土陶仍然保留着这样的烧陶工艺。露天堆烧温度低,中心和外围温差大,成品率低,品质不高,后来又出现了薄壳窑,把堆的陶器坯外用木柴围起来,上面涂上泥浆阴干,成为一个薄壳,但它的缺点是一次性使用,效果一般。

      

后来又发展到了窑内烧制,使烧制的温度提高到上千度,制陶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最开始的窑密封不严,陶土中的氧化铁充分氧化,陶器是红色或褐色的,这就是红陶。有些审美意识很强的古人,在陶坯上用赤铁矿粉末加水做颜料绘画,烧制后成为彩绘红陶。

      

随后发展到了封窑闷烧,密封性好了,陶土中的铁元素被还原,这个时候烧出来就是灰陶,高平河西的砂锅就是灰陶。如果把陶坯进行压光处理,烧窑24小时左右,然后加柴熄火,封闭窑门让炭元素渗入胚体。冷却36小时以上再出窑,这就是黑陶,马村东宅村的黑陶就是这个技术。陶器也从最初的普通黏土慢慢发展到了使用过筛、水洗、沉淀夹砂等黏土做胎,随着窑温的提升,也有的使用铝矾土做胎,因这个区别,普通黏土陶器也称作“瓦器”。

       

无论红陶、彩陶还是灰陶、黑陶,都是不上釉的。在烧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窑内会凝结出一些光亮的水珠一样的东西,把它叫做“窑汗”,其实这是陶土和草木灰混合后液化形成的。人们利用这一规律,慢慢找出了一些可以火烧后变色的含铁、铜、钴等矿石,磨成细粉后加入草木灰制成釉水,涂在陶坯上烧,因为添加了草木灰的釉水融化温度低于了陶坯,于是在陶坯表面形成了一层玻璃化的层体即“釉质”,于是诞生了上釉陶器,衍化出琉璃烧造工艺,后来又发展出珐华烧造工艺。这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但在上釉上,琉璃使用的助溶剂是铅矿粉,珐华用的是牙硝,成分是氧化钾。

陶与瓷本质上区别在于原材料,陶器一般用黏土或矾土,北方主要是铁铝矾土,因为含铁元素较高,所以烧出来的陶器胎体颜色较重,灰色、黑色居多,相对粗糙、密度低,而且熔点较低;瓷器所用的高岭土主要成分是硅铝化合物,含铁量很低,而且更耐高温,所以烧出来洁白,致密,温润,密度高。除了材料的区别,另一个区别是烧制温度,一般来讲,1200度以上才能烧成瓷器,以下则是陶器,矾土陶器烧制温度在1000度左右,黏土陶器则在8.900度,主要原因是黏土或矾土超过1200度就会融化变形,俗称“烧流了”。

      

琉璃和珐华堪称陶器发展的划时代产品,琉璃器中的唐三彩名噪一时,但毕竟胎质为陶土,多用于建筑装饰和冥器,而珐华可谓生不逢时,除了作为陶器粗糙的缺点,用于观赏还受到了瓷器的冲击。

      

明朝开始,制瓷工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江西景德镇,资料显示,潞安府八义窑大量陶瓷工匠南下景德镇谋生求发展。当地的高岭土品质好,后来景德镇也烧出了瓷胎的珐华器,胎釉结合更好,技术水平更高,得到了明清宫廷的青睐和上流社会的喜好,特别是黄色调更符合宫廷审美,至今故宫里可以看到明清两代景德镇官窑的珐华瓷,非常精美。清朝中期,北方的珐华由于得不到上层消费群体的支持,又不能作为日用瓷使用,民间只能消费起粗瓷,高不成、低不就,于是被淘汰。

     

陶瓷万余年来,一直从红陶——灰陶——黑陶——带釉陶器——瓷器发展,一些陶器的消失是历史使然。如果复原,则要考虑欣赏功能以及大众接受程度。从目前看,陶器的文化遗存在高平主要体现为:灰陶、黑陶、琉璃和珐华。

       

灰陶主要是做砂锅,市场正在萎缩,南方的带釉陶器大肆蚕食本地市场。灰陶的振兴必须学习南方经验,一方面结合现代炊具发展,做出更时尚、更现代的炖锅、汤锅等厨具,另一方面,灰陶的金属质感也可以在做茶宠、仿古摆件上有所作为。

黑陶一直以瓶瓶罐罐出现,有必要结合现代新中式家居设计理念,设计生产红与黑搭配的仿汉代漆器的摆件、仿太湖石等摆件。需要指出的是,灰陶和黑陶历史厚重感很强,更适宜做体现古拙、禅意的艺术造型,也要在茶叶罐、笔筒、砚台等日用实用陶器方面探索发展,机械化、模具化生产也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琉璃在继续做好仿古建筑构件的同时,还是要挖掘唐三彩、辽三彩、明三彩的文化积淀,深耕宗教造像这一市场。

   

珐华近年来风头正盛,一方面,与佛道教协会等组织协作,在宗教造像上下功夫,需要指出的是,珐华不宜一味追求大型化,而要考虑市场的接受程度,一些新建寺庙道观建筑恢弘、殿宇高大,协侍菩萨或三清高达2米以上,主尊尺寸更大,是珐华烧造解决不了的,即便解决了,造价过高、运输成本大,无法和泥塑的性价比竞争,就会失去市场。要在十八罗汉、五百罗汉或者二十四诸天的烧造上下功夫,这些塑像造型丰富、色彩多变,更适宜珐华的艺术表现,而且属于附属造像,一般尺寸不太大。特别是高平铁佛寺二十四诸天明塑,为珐华复原做特色造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蓝本。

       

此外,可以使用扣模技艺生产大型浮雕、立体的陶瓷壁画拼砖,比如“朝元图”“说法图”,一些寺庙在建造时可以贴在内墙作为装饰;第二方面,珐华作为陶器学科绕不开的一个技法,可以高仿真度、大量复制明清传世珐华瓶、尊、罐、觚等艺术品,面向国内外展览馆、博物馆和收藏爱好者销售;

       

第三个方面,珐华也要放低身段,做陶砚、茶叶罐、笔筒等且有一定艺术元素的实用瓷器,扩大销售。此外,还可以尝试在金属胎上涂釉烧制现代艺术品。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44533887 38872302 23025325 53254801 48014223'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46865) and MATCH(title) AGAINST('44533887 38872302 23025325 53254801 48014223'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