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勉卫忠茶缘、文缘与地缘———读海青诗集《在阳光还没有退去的时候》

2022-04-21 01:29:54热度:59°C

茶缘、文缘与地缘

———读海青诗集 《在阳光还没有退去的时候》

勉卫忠

     近日,诗集《在阳光还没有退去的时候》由中国经典文艺出版社出版,海青第一时间告知我,我异常欣喜。与海青十多年凝结的情谊,没有随流逝的时光而淡去,心里总会升腾一股暖意,总能感动自己。

    诗集《在阳光还没有退去的时候》由海青大学毕业至今创作的数百首诗歌中选录而成,共收录诗歌一百二十余首,是他2010年来诗歌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内容广泛深刻,有青葱岁月里被启蒙之火照亮的心灵颤动,有渐进中年日益加重的生活负累带来的忧思,有对四季流转和时光荏苒的感怀,有对亲情、友情、乡情的深挚眷恋,情感真挚热烈,是作者献给自己,更是献给故乡化隆群科的真情力作。

    海青诗集《在阳光还没有退去的时候》起点高,评价好。诗集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青海作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晓林教授作序,并由兰州大学博士、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西宁市作协副主席刘大伟和黑龙江著名诗人霜扣儿撰写评论。出版后在青海各地,尤其是他的故乡化隆得到了广泛认同和赞赏,作家马晓红说“真正能做到坚持读书的人实在是不多,海青算一个。不要认为在喧嚣的时代里能坐落一隅之地安静读书的人是孤独的,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美妙的孤独,是体现一种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孤独。”爱读书的人,常常与文字相约,与人物碰撞,沉淀的是纯净如玉磊落坦荡的内在,看似不露锋芒却显超凡脱俗的别样魅力。毋庸置疑,如果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就不会成就一个优秀的人。

    我和海青情谊的延续有茶缘、文缘、地缘。

    先说茶缘,海青读大学最后两年,我俩因茶而结缘。2009年我在青海师范大学工作期间,积极参加中国的茶文化学术会议,深入茶区调研,努力践行“品茶品味品人生”的境界,在青海师范大学开设茶文化课通过传授茶文化,讲授茶文化不仅能为配合高雅文化进高校,繁荣校园文化,让青年人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也为他们增加一份入世技能,我还组织学生成立茶文化学会,指导学生编《青藏茶报》。海青便是那时候的佼佼者,我们师生共同营造出了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名片—茶文化,使中华茶文化的美好与清香,长久的飘散在象牙塔中。后来首批茶文化学生都参加了李兴国老师组织的青海省首届茶艺大赛,都考取了茶艺资格证,尤其海青在大赛里,现场朗诵茶艺词,着装礼仪曾给大家留下过深刻印象:一袭白色西服,红围巾、黑皮鞋,登台后有诗人派头,他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气舒展明朗,娓娓动听,一段美妙的茶艺词如涓涓流水润泽心灵。也是这个茶缘,我了解到这个出身青海化隆的青年,自小喜好文学,进入大学后如海绵吸水般,热切地吸纳着各类书籍为他提供的精神养料。从那时起,海青的诗歌创作里就有茶,而且坚持到现在:

      摘一叶自然的禅味

      把阳光与月色幻化成菩提

      晨曦里有你,暮霭中有你

      浅笑般安静如风

      或者风中那抹清绿

      长在枝头是芽

      拈在指间是叶

      倒入杯中是茶

      饮进岁月是韵

      世间纷繁的味道

      不过是回首时的叹息

      空气是素色的

      如同滴落的雨

      把湿润润的相遇

      生生变成陌路的河流

      还有什么是不可遗忘的

      来自古老记忆里的欢喜

      盛放着摊开了的心事

      终将飘散在丝丝连连的红尘

      素心茶,安然地融化了千百般滋味

      素心人,沉默着看遍了百十种人生

      最后,都化作时间深处的沉香

      不耀眼,不夺目

      那是生命的意韵

           ———《素心茶.素心人》

    如今,我俩“被潋滟的湖光护佑着,从满口留香的龙井茶开始”,成为了茶友,一方桌,一盏茶,一本书,一处清幽,生活处处透露着平淡如茶,却入情入心的生活原味。

    文缘于诗歌,对于诗歌我是门外汉,但我喜欢读唯美的诗歌和散文,尤其是2009年到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工作后。那时的人文学院有汉语言文学、历史、新闻、文秘专业,我当时给这些专业的大学生带中国古代史,在授课过程中就结识一批优秀的文艺青年,有刘大伟老师、海青、姜标、夜羕等等。刘大伟老师和海青诗我读的比较多,读刘大伟老师的诗句我惊讶于诗的押韵与青海“花儿”般的流畅,读海青诗句非常的直白,但总能令人如此深有感触!时隔多年,原来答案只有一个真挚,世上唯有真挚最令人动容,也最容易深入人心。真挚这两个字是海青诗歌的总体特点,也应该是他立身诗坛的辨识度 。海青大一那年就出版了诗歌合集《八面诗风》,后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文,有诗歌作品入选了《2010年青海诗歌年鉴》,还是“榕树下”文学网站的签约作者,学生时代他就比较有名气。和他们在一起那几年,我从撰写博士论文已将精神锉磨到几乎麻木的状态中慢慢走出,进入了澄明悠远的诗歌世界。如今,科研压力我又进入了文学词汇的麻木期,失却了文学世界的心境与耐心。海青诗集出版,朗朗读来的瞬间,原来自己的心“在阳光还没有退去的时候就有希望,哪怕是余晖缤纷了你浅浅的彷徨”。

    地缘是群科,是江南,也是我们的现实和理想。茶与文结缘,是我和海青正式接触的开始,不久海青毕业了,怀揣着梦想去过高海拨的青海南部草原,去过遥远的中国南方,最后回到了故乡小镇群科,成了一名人民警察,这是一段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好在成长过程中的郁结与挣扎并没有耗损他内心葱茏的诗情,他坚持不懈地写作,成就了这部诗集。对群科的感情起于我的启蒙老师,我离开青海前的那几年我因为“杏坛评论会”事,增加了去群科的趟数,每每和海青、高原、马琛等友人在群科喝茶交流。我与海青此后的交往也就逐渐频繁起来,无数次地谈论过有关诗歌、散文、地方文化的话题,当然还有旅行——有茶的江南。正如刘晓林教授所言,海青的诗歌中,有两个出现频次极高的两个地域空间,即群科和江南。群科是青海春天来的最早的地方,是海青故乡,群科唤起了海青诗歌写作的激情,“我落笔成诗/群科依然是不变的话题”,群科给了海青吾土原乡的精神滋养与抚慰,群科在他的诗歌中,“是你失散多年的知己”,“是崭新而略带忧郁的小城”,“是静默的小城”,群科成为他诗歌中呈现现实社会的地理标志。而成全他理想诗意生活的却是江南的杏花春雨、潋滟湖色、小桥流水。我和他一样,因为茶缘,曾多次行走江南的苏杭、西塘、乌镇……,身临其境感受那里的山光水色,喝茶吟唱:

    雨催南溪涨,游舟一路长。粉墙黛瓦到西塘,阁外梅花自落、醉春阳。

    花飞震池乱,孤岛草木香。碧螺独旧恋阿祥,孤负南国归梦、贪春光。

               ———《南歌子——忆2012年江南寻春问茶》

    海青同样用心体味着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心智的江南人文传统:“你是比记忆中更柔软些/虽然我笔下的江南再也晕不出湿润的烟水/可能是我生命的河床在慢慢干涸/ 不然怎会感觉不到你在粉墙黛瓦背后流传着细糯的深情”。江南是一个梦,也是一种诗意栖居的生活,与海青故乡“群科”所代表的质地坚硬的现实相比,是“生活在别处”的理想。   

    海青依旧沉浸于他的诗歌世界,诗歌是他收藏绵绵思绪和切肤情感的方式,将自己定位为“在大地上写字的男人”,“在美好未来的人生经历中,我相信他将无数次站上无名的巅峰———那些对个人生命体会将以至深的、庄重的字迹,令他的名字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勉卫忠:北方民族大学教授,博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