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茶尊天下丨临茶风起豪气满仓——一片树叶书写的传奇
如果用一种气味来形容临沧,那一定是茶香。
早在3000年前,澜沧江畔的永昌濮人,就已经驯化野生茶进行栽培、种植,有濮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茶树的存在。
临沧茶园面积
173.4万亩
其中
有66万亩古茶园
古茶园面积位居云南省第一
在澜沧江流域,在临沧市境内的高山河谷,漫山遍野的茶树自由生长。无可比拟的优越生态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茶树资源和卓越的茶叶品质,有关专家考证,这些生长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大叶种茶,是世界上质地最好的生态茶。临沧,由此成为世界茶树地理起源中心和栽培起源中心,也因此吸引众多有识之士,来到这里,在这片土地上“泼墨挥毫”,奋力书写关于临沧茶的壮丽篇章,纪录临沧成为普洱茶原产地、滇红茶诞生地、蒸酶茶发源地的不朽传奇。
滇红香1938年冬,顺宁县城。
虽然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顺宁的冬天,并没有数九寒天的感觉,太阳一出,暖烘烘的。凤山茶园还有漫山遍野的绿意。
一位中年男子缓缓行进在凤山茶园,只见他走几步,就停一会儿,摘下几片茶叶,迎着光看看,又放在鼻尖闻一闻。这个人,是湖南人冯绍裘,顺宁人不知道,这个神情略显拘谨的中年人,是国内著名的茶学家,就在两年前,他改变了祁门红茶手工制作的落后传统,让祁门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光芒。而这次他来到顺宁,是身负重要使命:为中国茶叶总公司寻找新的茶叶基地,为抗日战争提供物资救援。
冯绍裘是从昆明出发的,到顺宁之前,他已经沿路考察了许多茶园,当冯绍裘看到凤山茶园冬日里依然翠绿明亮的茶树时,内心突然如释重负。
临沧当时已是云南重要茶区,根据中国茶叶总公司的记录,当年双江年产量超过1万担,顺宁年产量超过8000担,而且比之战火纷乱的内地,顺宁这个偏居一隅的边疆县城,留存着几分安宁,算得上是乱世中的净土。
冯绍裘在顺宁留了下来,这个几乎听不懂凤庆方言的湖南人,将所有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了红茶的制作中。在这之前,中国的红茶,都是用小叶种茶做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祁门红茶。从来没有人想过,要以云南大叶种茶来做红茶原料。经过反复试验,冯绍裘还真的做出了满意的红茶。顺宁红茶的口感,比他预期的还要好。冯绍裘给顺宁红茶取名“云红”,并把云红茶样寄回了中国茶叶总公司。总公司下了两个命令:一是“云红”改作“滇红”,二是冯绍裘正式负责顺宁实验茶厂建厂一事,负责滇红茶的生产。
建厂一事紧锣密鼓地展开,这是滇西南最早的一家国营茶厂,正是战时,交通不便,物资短缺,冯绍裘花时间和精力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建筑材料短缺、建筑工人缺乏的实际问题,同时广向本地、外地招贤纳士,希望有更多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投身到茶厂的筹建中。顺宁茶厂集合了冯绍裘的心血,也集合了无数人的汗水与智慧,那是一个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年代,顺宁试验茶厂,成了大家为国尽力的集体象征。1939年底,顺宁实验茶厂建成。
建厂后的首批500担“滇红”茶途经香港出口欧美等国,刚到达香港,经茶博士品尝之后赞不绝口,从此一炮打响,声名远播。在英国,“滇红”茶创下了众多茶叶品牌中的天价。此后,顺宁实验茶厂源源不断为国家抗战以及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来到昆明,深谙女王心事的云南省省长亲手将凤庆生产的两盒“滇红”茶赠予女王陛下,女王顿时喜不自胜,连声致谢。
从“滇红”茶在顺宁茶厂诞生到现在,70多年时间缓缓而过,“滇红”在岁月的流淌中已不再是一个品牌,而是演化为一个茶类,就如同绿茶与普洱茶,如果仅仅作为品牌,“滇红”已无法涵盖它的历史与深意。
蒸酶味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临沧,乃至云南,有一种叫做“蒸酶”的茶无人不知。
临沧是红茶产区,然而家家户户喝的却是蒸酶。当年的蒸酶茶,绝对担得起如今网红饮品的称号,而创制蒸酶茶的,正是汤仁良。
汤仁良出生于浙江诸暨,1937年,16岁的汤仁良进入湖北恩施茶厂,师从范和钧,范和钧后来到勐海县建立佛海茶厂,和冯绍裘一样,范和钧也是中国近代茶业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师从名师,汤仁良学得一身过硬的制茶本领。
1942年,受云南省茶叶贸易公司的邀请,汤仁良来到云南顺宁,进一步提升滇红茶品质。到云南其实也是汤仁良的心愿,从1939年喝到冯绍裘寄回的滇红茶,汤仁良就对顺宁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到顺宁的第二年,汤仁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提高了机械制茶的效率,改良了滇红茶的品质。
到云南的头几年里,受公司委派,汤仁良辗转于昆明、墨江等地,深度了解了云南大叶种茶,汤仁良萌生一个想法:除了红茶,如此品性优良的茶叶,完全可以制成云南大叶种茶的蒸青绿茶。虽然业界共识:云南大叶种茶茶多酚含量高,苦涩味重,做不了绿茶,不少专家已然在绿茶试制上摔了跟头。但汤仁良一直认为:败也茶多酚、成也茶多酚,一旦能在工艺上克服局限,就能做出跟玉露媲美的云南蒸青绿茶。这样的想法一旦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便成为一种信仰。在命运的起承转合里,这个信仰始终支撑着汤仁良,克服了他跌宕起伏人生经历中的各种难关。
上世纪70年代末,汤仁良终于将蒸青绿茶初步试制成功,此茶叶底鲜绿,汤色碧澄,不仅没有苦涩味,反而口感回甘隽永,比之玉露茶毫不逊色。汤仁良把这种蒸青绿茶取名作“珍眉”,可见内心的激越与珍惜。可好事多磨,珍眉试制成功不久,也到汤仁良离休之时,于是刚有起色的珍眉茶制作也陷入停滞。转眼又到1985年,听闻汤仁良与珍眉茶的故事,临沧地区有关领导深受感触,邀请汤仁良重启珍眉茶的制作工作,终于让珍眉茶在1988年后得以正式投产,因其特殊工艺,珍眉更名为“蒸酶”。
“蒸酶”横空出世,惊艳了茶届,连云南人自己都没有想到,家乡的茶,能有这般回甘隽永的滋味。她不止出现在所有高规格的宴客场合,更普遍存在于寻常百姓家的茶几、餐桌之上,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说是人手一杯蒸酶茶丝毫不夸张。虽然临沧是红茶产区,但所产红茶多供外销,征服本地人的,就是这种可以媲美玉露的蒸酶茶,那股清香也成为一代人永久的味觉记忆。
2007年,汤仁良被授予吴觉农勋章。2019年,汤仁良逝世,享年98岁。这位一生乡音不改、个性低调、淡泊名利的异乡人,却将他的毕生的精力与智慧,都贡献给了云南大叶种茶,给临沧茶业史留下了继滇红之后又一座丰碑。
勐库韵1918年,一家叫“中和茶庄”的茶叶商号在昆明开业,开业当天,云南各地数位茶业有名的同行前来贺喜,一时间,新茶庄内人头攒动、喜气洋洋。
茶庄的主人,正是清末驻防勐勐(双江)的管带官彭锟的二儿子彭肇纪。彭肇纪是临沧第一个在昆明开茶庄的人,而且,中和茶庄只卖双江勐库茶,当时的双江茶,在省城昆明已经很有名气,加上彭肇纪自身的影响力,开业后中和茶庄一直生意红火,也把更多的勐库山头茶卖到了省内外。
1904年至1950年间,双江茶业最大的推动者、倡导者、最有贡献的人要数彭锟。从彭肇纪记事起,就知道父亲彭锟一直在双江推广茶叶种植。
1904年,清云贵总督任命彭锟为驻防勐勐(双江)的管带官,彭锟带兵驻扎在了今天的双江自治县沙河乡营盘村,这里离耿马、沧源、澜沧都很近,彭锟驻扎营盘后随即就上书云贵总督对勐勐进行全面的改土归流。彭锟在营盘发展茶园,同时发给勐勐坝各村各寨百姓盐巴、粮种、茶籽,劝导他们恢复生产,推行开街市促交易,号召山区百姓多开荒地、多种茶……此后20年间,双江成为云南声名很高的产茶大县。
1930年前后,勐库茶已能和易武茶、佛海茶比肩同价。从1908年至1923年,顺宁(凤庆)、缅宁(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腾冲的官方和绅民都到勐库引过茶种。勐库在民国初期成为云南最大的茶籽引种地,勐库茶在民国初年享誉省内外,这一切,彭锟功不可没。
而在彭锟之前的500多年前,傣族土司罕廷发就已充分认识到了茶的重要性。
1480年,勐勐新一任的傣族土司罕廷发上任,接过权力接力棒的罕廷发,上任不久就以雷霆之势确定了双江地界,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政权体系,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百姓安居乐业的能力。这其中,罕廷发做了一件于后世功德无量的事情:在扁岛(冰岛)遍种茶树,种植成功之后,又在整个双江大力推开。虽然双江之前已有千年的茶叶种植史,但,这是有史可考以来,政权机构第一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大力推广茶叶种植业,而且还把茶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时,茶叶在双江甚至有了“硬通货”的地位,可以兑换成其他任何物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600年过去了,如今,喝着冰岛茶,品着它独有的“冰糖甜、蜂蜜香”的滋味,人们仍然会记起,那位在勐库各山头带领百姓撒下一颗颗“金种子”的傣族土司;人们依然会记起,那位让茶叶福泽绵延更多茶农的汉族地方官和他的家族……
一棵棵古老的茶树
将临沧大地装订成册
留下了厚厚的历史
留众人细细品味
一个个知名的品牌
将临沧茶的底蕴、大气、包容、尊贵
的特质表现得出神入化
让世人铭记在心
临沧茶 尊天下
记 者/徐珊珊 查海霞
编 辑/李维鲜 宫 明 责 编/杨 雁监 制/李正稳投稿邮箱/lczbd123@163.com
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今日临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