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关中,向何处去(上)

2022-04-17 15:25:24热度:53°C

饮西凤美酒   品陕西文化   扬大秦雄风

本文摘自“当天呼”先生美篇,作者真名党天虎,陕西省工业信息化厅处长、西安交大特聘教授、横渠智库专家。

看多远的历史,才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把时间尺度拉长到四十年、七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三千年来看,关中兴衰的核心原因只有一条:入局和出局之变......

一、古今争胜法宝:局面与格局

     惠特曼曾说,诗人就是把历史、现在、未来联结在一起的人。陕西关中人看重历史,情怀游弋在儒佛道之间,构结了无欲方刚的心态。最能够代表关中人的陈忠实通过《白鹿原》体现精神和心灵的寻根,带着对精神中“真”的追求写出儒家文化精髓,宣传中国文化深刻价值,表达自己“寻根”理念。

关中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位于陕西中部,含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和西咸新区五市二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四面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战国起就有“四塞之国”之说。汉张良用“金城千里”概括关中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战国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比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称谓早半个世纪。关中从战国郑国渠开始,历朝大兴新式农田灌溉工程,上世纪30年代李仪祉先生支持兴建泾惠、洛惠、渭惠三渠,连同眉县梅惠渠,周至黑惠渠,户县涝惠渠,长安沣惠渠,勉县汉惠渠,合称陕西八惠,成就关中物产丰富、帝王建都风水宝地。

     关中孕育十三朝国都,入局引领风流千年;宋后经济文化中心东移南迁东南崛起,关中式微落寞出局久也。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关中千年浮沉升降之间,令所有陕西人或偏安一隅、痛心疾首,或风起云涌、引领风流。关中尽管在历史上家世显赫、俊彦辈出,却于近代百余年间快速退化,经历着一次次剧烈反差。时代的潮水涨而复退,这片有着辉煌过去的关中大地,如何找回昔日的荣光?

解读关中之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局面与格局”、“入局与出局”。

“局面”原指在棋局上所下棋子的形势,泛指一定时期内事物的形势、情景。也指场面,规模格局。清顾炎武说:“关中侨寓.局面甚小”。

“格局”一词最初来源于相术,即命格.命局,成格成局则大富大贵,破格破局则非贫即夭。随着语境的变迁发展,“格局”一词渐被赋予更多内涵.用来形容个体,讲的是能得人.能容人.不负人的超凡气度。格局形容区域,则要把“格”“局”分开.“局”乃“局面”,即全局形势。“格”乃“位格”是“局”中的一个个“站点”,其中有些铁路站是枢纽,有些铁路站是中转站,有些铁路站濒临废弃,有些铁路站则是无足轻重点缀。

通常来说,“位格”是可测度、易观察的。金角银边草肚皮,沿海沿江沿边,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些标志性的地缘特征如同框架,把天下九州按“位格”归纳。

 “局面”变迁深刻影响“格”的兴衰。

受“局面”青睐者,能大放异彩,就能“入局”;一旦与“局面”错位,只能落得边缘化的下场,只好“出局”。

古往今来争胜的法宝是什么?局面与格局、入局与出局。

格局之变其实就是一场天、地、人之间的博弈。地利亘古长存,天时浩浩汤汤,与地方化育的人文风俗相交融,共同主导了区域发展的走向。

二、西周至隋唐的铁律:得关中者得天下。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八百里关中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诗经》发祥地。《诗经》大部分内容产生在以丰、镐之地为中心,西至岐地、东至渭南关中大地。《诗经》的语言是关中的雅言,采风史官从各地将乐调采集回来,在镐京编撰成册。

在关中可以穿越千年的美丽。翻开《诗经》,艾蒿、飞蓬、荠菜、旱柳、桑陌、白杨、芍药、郁李、桃花、腊梅……这些或清明或朦胧的植物被用来比喻美人的姿态,让穿越千年的美丽在我们面前展开。” 《诗经》所展示的是一个民族的雄浑之美、婉约之美、文明之美、传承之美。在河之洲,侧耳倾听,呼啸而来的是诗的清雅、经的深邃,是先民朝圣的虔诚和千年文明无邪的记忆。 

关中是西周国家治理格局的中枢。

关中是西周分封政治的基本盘。凭借这块天府之地的给养,方能支撑文武之兴、周公东征、昭穆之征乃至最终宣王“中兴”等贯穿西周军政全过程的多次重大征伐活动,正是这“江山代有征伐出”征伐活动,捍卫了西周天子地位与周公所确立的西周政治格局。

     关中是西周礼制中心。国家大事、唯祀与戎,关中不仅仅为西周提供了军政威服四方的资本,既是事关周王颜面的宗庙所在,也是事关周王利益的亲属藩卫所在。

东迁所丧失的不只是周室的大半王畿。幽王之暴、联戎灭幽、携王之立等事件,在厉王与宣王的基础上,彻底摧垮了周王立足关中的政治基础与经济基础。仅凭洛邑无法有效威服并控制关东诸国。

东迁多年后,东周一位朝中大夫途经宗周之地,看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面对家国巨变、宗庙尽毁,返回故京的诗人内心沉痛。他发问上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荡荡乎八川分流。翻开汉赋地图,2000多年前,汉长安城和古罗马城作为东西方城市的代表,遥相辉映。

人类自古傍水而居,对于长安城来说,素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这一说法与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名作《上林赋》息息相关。“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在司马相如笔下,长安城周围水网密布,纵横交错,构成了长安城的生命之网。 

      长安孕育了汉赋,汉赋再现了长安。跟随汉赋,让我们回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长安。

      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全球化长袖善舞的先河。横贯欧亚非大陆丝绸之路开辟初衷,虽出于联络西域诸国、夹击匈奴的政治愿景,却无意间打通了西汉王朝通往横贯欧亚非大陆的交通,促进了横贯欧亚非大陆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汉书》曰:“益发使抵安息、奄蔡(哈萨克斯坦的咸海与里海之间一带)、牦靬(即大秦国,罗马帝国)、条支(今伊拉克东南)、身毒国”,“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一岁中使者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可以想见,西汉派往西域诸国的使臣以及西域诸国遣使长安的使者,络绎不绝于丝绸之路上的壮观景象。

长相思,在长安。 唐朝,以诗意点缀荣耀。那些骄傲的诗人们沿着长安城的道路走入皇宫写下“九天阊阖开宫殿”,又沿着这些道路在108坊中“笑入胡姬酒肆中”。今天,我们以时间为道路,以诗意为目的,重新逡巡西安的大街小巷,可以再次走入那个锦绣的长安。仿佛看到玄武门,大唐王朝的阴谋与荣耀;仿佛看到108坊,少年、胡姬与酒肆 ;仿佛看到曲江池,杏园宴上丽人与才子;仿佛看到大唐海纳百川气度,万邦来朝国际都市。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没有人不会思念那个盛唐的长安——李白在遥远的地方会思念,我们在长安城的故城中也会思念。

关中本位政策决定隋唐的兴衰。

     隋朝得关中本位,兴。杨坚唯一的夫人独孤伽罗是关陇集团中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杨坚这样成为了关陇集团的女婿。杨坚坚持关中本位的政策才让隋朝稳定了数十年,期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隋朝经历了一段兴盛时光。

      隋炀帝抛弃关中本位,亡。隋炀帝杨广建陪都于洛阳,喜好游猎,重视科举,多次征战高丽,意在分化瓦解关陇世家,结果引起造反而隋灭。

      唐朝对关中本位之得。唐太宗即位,深知隋朝失败原因,再次回归关中本位制度,以此巩固国本,唐朝初年的皇帝“会做人”,知道尊重传统,奠定唐朝百年盛世。

      唐朝对于关中本位之失。武则天即位,知道关陇世家不会支持自己,选择抛弃关中本位制度,模仿隋炀帝远离关中,建都洛阳且大规模科举考试,文武分途,将关陇世家赶出政治体系中心。持续到唐玄宗时的关中本位政策已破坏殆尽,地方势力兴起,唐室从此衰落。

      关中本位政策就是建立在对关中同一片土地的共同感之上,无论是贵族、士兵还是平民,对于自己的土地有热切的眷顾,这是联系武川和关中势力唯一办法,漫长时间演变中,关陇世家越来越团结,势力越来越强。对于隋唐影响达了到依靠关陇世家就兴、抛弃关陇世家就亡的地步。

三、关中兴衰的启示:开放与保守的结果。

      关中因为地势的有利,平原的肥沃,造成关中后来趋向于封闭。关中优势是长期王化使关中人更务实,乐于功名,长时间的优越感使他们漠视外界所有东西,性格趋向保守,骄傲感使他不能正视自己,在当代农耕文化不占主导的时代,怀古、保守、自大就显得非常不合时宜。

      西秦大贾的绝唱。陕商是中国最早的商帮,陕商是以泾阳、三原为中心覆盖陕西和整个西部的“双层次西部市场网络结构”。另一个是以关中为中心,以龙驹寨、凤翔、铜川为横坐标,以汉中、延安、榆林为纵坐标,覆盖陕西县镇市场的陕西市场网络结构。

      自清以降,举凡井盐产区自贡、射洪、三台等地皆有陕籍商号。茶业继续保持明代以来西部茶叶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在北部汉蒙边地,陕商通过“布马交易”把贸易触角深入蒙古各旗,逐渐成为旗地经济的实际掌握者。依靠这优势,他们又一手培植了以皮货贸易为特色的陕北区域经济。

       随着贩运生意技巧的纯熟,除传统盐茶布马外,陕商扩张涉及烟草、木材、药材、典当行业,形成输茶于陇青、运盐于川黔、鬻布于苏湖、贩烟于江浙的地缘商帮团体,诞生无数富甲一方“西秦大贾”,可谓盛极一时。

       战乱与外资入侵并非陕商衰落唯一因素。早在明代后期,徽商勃兴瓜分了不少大宗物品贸易份额,陕商没有抓住机遇将产业推向金融业务,反被异军突起晋商票号抢占先机。在开拓者开创商业帝国后,巨额财富并未变为资本再投入,被铸为巨型银锭埋进自家田里窖藏,更多财富被返乡地主们变为官位、豪宅、田地与善款,动辄以千金鬻爵,万亩购田,招佃户千家,借此获取身份地位、征收佃租,从事奢靡、炫耀性消费。

       关中四周山脉并非彻底壅塞,其间零星分布的狭道和隘口,也给关中保留了向外沟通的渠道。这种相对封闭性的地理特征,导致关中整体呈现出超然的地缘稳定性。偶然也好,必然也罢,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关中行政范围始终严格遵守山川形便的原则。

中国各地商帮中,陕商晋商是“行商”,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行商”优势更加显现。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行商”常年行走江湖,更了解市场需求,市场要什么,“行商”就可以想办法去创造什么。产品技术在哪里,订单就会走向哪里,一套创新产业市场化体系就会形成。所以,如果关中的城市失去了对“市场本身的创新”,也就失去城市的优势。

       城市背后是企业的影子。就像婚姻不能考验,忠诚不能束缚,我们不能谴责企业的断舍离,因为城市永远是企业的温床,当温暖不在,温床逝去,你就必须承受她冰冷的离开。

关中的兴衰,主要还是和“局面与格局”有关。

      客观来说,中国经济发展主轴线旁落导致的衰落实非人力所能改变,关中的命运带有某种“格局”之上的必然性。从主观来看,在新思想、新理念于华夏大地上如春潮般涌起之际,关中人因循守旧、抱朴守拙的区域性格,使他们难以抓住机遇,甚至扼杀了机遇的萌生。

费正清曾说过:“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的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这句话用在关中人身上再合适不过。关中固有丰厚文化积淀形成的思维定式,是它落后时代潮流的更深刻内因。

关中的地理“格局”塑造了关中人的性格特征。再度审视关中的“格局”,不由让人遗憾:人生如行路,乱世如渡河,有人踏浪而行,有人半渡而击,也有人逡巡不前。尽管地利仍在,但天时已去、人和不彰,主客观两方面均与时局严重背离的关中,陷入停滞也成了必然的宿命。

敬请期待下一篇:关中,向何处去?(下)

深圳大秦商贸 传播大秦文化  

深圳大秦商贸 西凤酒总代理

陕西特产专营 大秦文化使者

主营酒类:

中国红·红西凤、国花瓷西凤酒、凤香经典西凤酒、国宾西凤酒、禧福祥西凤酒、375/125西凤酒、15年6年西凤酒、华山论剑西凤酒、老西凤、澳洲进口红酒……

兼营特产:泾阳茯砖茶、陕北小米狗头枣、武功封缸纯醋、洋县有机黑米……

门店地址:福田区下梅林梅丽路20号西凤酒旗舰店(农银梅丽路支行隔壁)

礼品专线:0755- 

团购热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