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现象”看成长中的茶叶“品牌力量”1
2007年底,云南大益茶业集团以5500万元人民币中标央视黄金时段广告段位,引起广泛关注,因此有2008年为中国茶界的“品牌元年”一说。
几乎与大益同时,绿茶品牌竹叶青也几度与央视亲密接触,旨在“打造高端绿茶领袖品牌”。其后,庆沣祥、正山堂等知名茶企纷纷亮相。而最近的例子,来自祁门红茶和云南普洱茶生产商——祥源,2014年8月,祥源茶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发布了自己首个形象片,画面中:壮美的茶山、富有灵性的古茶树和勤劳的采茶人,从云南到安徽,祥源茶两大核心产区——西双版纳易武和黄山祁门在镜头切换中优美呈现。
就投播诉求的角度,上述企业各有针对性的考虑。大益于2008年的逆市投放,在标定自己市场地位的同时,快速带动了普洱茶品类知名度;竹叶青依托财经频道高端受众市场,进行自身个性化品牌形象的塑造;而行业新军祥源茶,在当前市场发展与细分背景下,以独特“小产区”发展模式,实现与消费者核心诉求的沟通,也让祁门红茶、易武普洱茶这样的知名特色品类,更加深入人心。而这一系列媒体传播,受益者绝不仅仅是品牌商自身,也必然包括相关茶叶品类,乃至行业整体。
如果以上述事件为标志,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间众多中国茶企开始有意识在品牌建设端加快脚步,客观上也带来行业营销推广手段的一次升级。
中国的茶行业曾长期处于“有名茶,无名牌”的状态: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单体规模有限,缺乏主导、带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集中程度低、规模程度低,产销半径短,从另一方面也制约了企业长期、系统投入品牌建设的决心与能力。以往茶叶行业,营销推广规模不大且模式单一,鲜见大众媒介层面的传播,除“展会争鸣”外,传统的终端一对一式产品沟通、品牌沟通成为最常见的手段。
最近十几年来,在以消费升级为根本的大背景下,茶叶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其年均增长率超过10%。伴随这一增长过程,行业也迎来了自身的“品牌时代”。在一批代表性企业快速崛起的同时,我们看到,茶叶企业营销推广更加积极主动,手段日趋丰富多元,投放力度持续增强。不仅茶叶品牌今天已成为各主流大众媒体广告的常客;不同类型的营销活动、茶事推广活动接连不断;在新渠道、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一些茶企也在此潮流中创新探索,拔得头筹。而前文所说的“央视现象”,无疑是这一变革的有力注脚。正如祥源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华毅在接受采访中谈到,“我觉得所谓‘央视现象’,最有益的信息在于:行业开始出现这样一些具备相当规模、以及全国市场行销能力的实力企业,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看到行业在品牌化建设、品牌化进程中的进步。”
而是否选择“央视”,反倒不过是不同企业的一个策略选择题。
品牌专家、《中国品牌》杂志社总编顾环宇认为,“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综合性的考虑,它要考虑市场环境、竞争对手、自身资源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它会有多种战略路径,显然不只在央视做广告这一条途径。如果你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或无法可持续运作,这种选择没准还会对企业造成伤害。我觉得这里面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实现的是什么,是我们对消费者的影响力。”
他的建议是,更多茶企应结合自身资源、市场目标、渠道模式和产品特点,选择合适自身的推广方式。
采访中不少茶企与顾环宇持有同样的观点。华毅告诉记者,祥源茶成立两年多来,“祁门红茶、易武普洱茶产区布局基本完成,全国范围内渠道规模初见轮廓,产品品质得到市场认可。正是在这一阶段背景下,我们希望借助央视这样一个格局开阔、传播有广度的媒体和广大受众完成品牌核心信息的沟通,并建立构建基本知名度。”
华毅也指出,知名度并不等同于品牌的全部,对于祥源茶来说,“长期注重品牌内涵建设及消费价值传递,通过良好体验促进消费者品牌认可,对于企业未来更加重要。”
随着越来越多的茶叶品牌出现在公众视线,越来越多的茶叶企业积极探索自身品牌建设之路,我们也有理由期待,在不远的未来,中国茶叶的“品牌力量”将进一步释放其能量与活力,引领行业走向全新的历史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