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之路1

2022-04-17 00:07:44热度:118°C

谨以此文献给你,我的同路人。

 

如题所示,它是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寻茶之路,更是一条格物致知,通达生命实相的践行之路。它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所在,了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逐步走向合一,实证践行自己的使命,在认知茶的道路上接引更多的人,告诉他们光明之所在。

 

我是一个愚笨的人,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在身心灵合一的道路上摸着一点门边,回头看这接近不惑之年的人生,才感慨命运有所安排,而我两次从睡梦中醒来都与疫情有关,第一次正值SARS,而这一次正值新冠。

 

一前传   心学启蒙

大学生活本该令人憧憬,而我却感觉被关进了心灵的牢笼,经济学的课程枯燥乏味,全新的校区也毫无生机可言,这对山区长大的我来说,有种透不过气的压抑感,每天数着日子盼毕业,那是一种身心被阻隔,且不可名状的苦。有人说人在濒死之时会灵魂出窍,看见自己的肉身。那时我并未深究灵魂这件事,只是觉得有另一个自己能悬浮在半空之中,低头看见那具如行尸走肉般的身躯面无表情地往返于教室,图书馆与宿舍之间,不思考,不说话,不交际,好像得了自闭症。

 

2003年正值SARS横行,外教老师们纷纷回国,很多课程都变成了在宿舍里自修,同学们都在抓紧时间考各种证书以备择业,而我却从未为自己谋划过什么职业或创业之路,每日沉溺于书海,因为只有在别人的故事里我才能感受到自己。商学院的图书馆鲜有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却有《白银谷》之类讲述各大老字号或盛极一时的大商号走在沙漠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山林茶马古道上的传奇经商故事之类的书籍,现在想来,这和我后来从事茶行业可能冥冥之中存在着某些关联。

 

中华文明的绵延无非家传与师承,无论哪一种一定有子孙们必须恪守的祖训。祖庙或祠堂除了能庇佑后世,祭祀祈福,更是让每一个人谨记,“头顶三尺有神明”,一言一行都要合德合道,若不然则是离经叛道,轻则家法伺候,重则逐出家(师)门。而老祖宗们对后人的训诫一定是先立德后立人,做人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经商,讲诚信,童叟无欺;做人,讲良心,尊老爱幼。

 

除了经商的故事书,还有各种人物传记,此时一本《王阳明传》打开了我人生通往这个世界的第一扇门。“心学”点亮了我内心的一盏灯,生于唯物主义无神论家庭的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此心具足,不假外求”,何意?何解?那时我的人生还未启程,但似乎前方有了些朦胧的光,便循着那光源找去。虽不知内求的途径与方法,但是“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深深刻进了脑海里,这也成为我后来进入茶行业的行为准则,和坚守初心的源动力。

 

那时,我的内在心智才刚刚开始启蒙。

二普洱之路

 

毕业后在国外呆了几年,边读书边打工,日子过的很快。新西兰是个小国家,空气清新,生活安逸,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刚回国就咳出了肺炎,空气污染的日益严重让我们忘记了天空的颜色和阳光的味道,我的内心不由生出一种对回归自然的渴望。

 

2009年,我阴差阳错踏入了普洱茶行业。

 

在广东,喝茶是一种生活习惯,跟当地的气候有关,闷热潮湿,随处可见凉茶铺,卖的当然不是茶,而是一种传统的中药饮,有降火的,祛湿的,清热的,根据不同功效有不同配方。“上火”也是去了广州之后才有的体验,稍微吃点煎炸的食物就会牙龈疼,喉咙疼,发痘痘,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确没错。

 

芳村,全球最大的普洱茶集散地,汇聚了当时最新最前沿的产品与产业资讯。老广很早就开始投资炒作普洱茶,所以2007年的那场金融危机也严重波及到了普洱茶行业,一夜之间茶价跌至谷底,听说倒闭了不少商家。但茶终究是消耗品,随着存量的减少,2009年逐步复苏,之后便一路走高,眼下诸多的明星产品当年价格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有升值的部分,也有通胀的部分。

 

初入茶门,毫无捷径可言。记得我的普洱茶启蒙老师说过,只有喝过百家茶才能对茶找到一点点感觉。在专业市场的好处就是学习资料手到擒来,几年高强度和高密度的喝茶实践,让我很快对芳村的普洱茶市场有了全面的了解。勐海茶厂的早期茶,各种仓储环境,同期的其他小厂佳品,还有早期藏家自己收料制作的古树茶,各大品牌的新茶,著名山头的明星茶,都尝试了不少。那时“大红印”,“宋聘号”还能蹭着几口,“八八青”也不过万元,“真淳雅”刚刚崭露头角,“大白菜”还是白菜价,班章,冰岛只有玩家知晓,大户赛,小户赛都不入流,更没人提及岩茶和白茶,这喝茶的经历在同辈人里也算是承前启后了。

 

我一直思考,为什么命运安排的第一道考题就是解锁普洱,后来逐渐明白,由难入简易,由简入难就难上加难了,站的高才能看的远。普洱比其他茶类多了一个“时间”的变量,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无穷的排列组合,还被市场赋予了金融属性,令其现象更为复杂。

 

普洱茶的现象世界里分成三大类产品,新茶,老茶和金融茶。新茶涵盖各种品牌,各种山头,各种树龄,其中以名山头古树茶为价格标杆;老茶涵盖各种年份,各种仓储环境下的号级茶,印级茶和计划经济下的七子饼茶,炒作手法以古董形式上拍立下价格标杆;金融茶多是品牌新茶,每日都有涨跌,看庄家心情。此外还有巨量的仿制茶充斥着普通消费者市场,何其之多?如恒河沙数......

 

传统的生意模式下,卖茶的商家除了卖出自己的产品之外,还相当于一个中间商,若有新客愿意出价回购商家曾经卖出的优质茶品,而熟客愿意卖,中间商就撮合一把,顺便再赚上个差价,前提是三方都认可茶的品质,而茶价的升高是基于真实的存量消耗。普洱茶的金融属性正是基于优良品质下“越陈越香”的属性。当现代金融模式脱离了茶的本质时,普洱茶就开始变味了,不懂茶的操盘手发现有利可图,便大做文章,创造出类似期货的金融模式,大家跟风买卖,不管茶的品质,只看价格涨跌,从这里搬到那里,存量没见少,价格却越来越高,泡沫越吹越大,吹破了树倒猢狲散。每年都有大把的投资者,中间商因为到期无法兑付茶单而损失惨重,屡试不爽。

 

商科的专业让我能够从市场角度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普洱的属性,心学的学问让我在利益面前能致敬自己的良知,而用身体体验茶的过程才是真正知行合一的开始。

 

传统文化的复兴浪潮把茶推向了风口浪尖,茶艺师,审评员的资格证书成了市场的宠儿,台湾茶道,日本茶道,各种流派百家争鸣,但说到真正意义上,回归茶道本质的品鉴,却是稀有,这也难怪,因为“好”茶稀有。

 

茶叶审评和茶叶冲泡只是浅表的技巧,离真正的品鉴之道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我们可以借助技巧却不能依赖于技巧,真正的品鉴仍需要依靠自身悟性,不然技巧再娴熟也品不出茶禅一味的境界。品,是茶与身心的直接对话,没有大脑和五官的参与,不受色,声,香,味的干扰。

 

在芳村的那些年,几件小事一直指引着我,现在想来可能是命运埋下的线索,我顺藤摸瓜一路走来,顺利通关。

第一件事要提及接引我进入普洱茶行业的人,他是位跨界茶人,他把对发烧音响的理解融汇于普洱茶,比较早地将空间设计,色彩碰撞应用于茶产品的设计,是一位比较顶级的玩家。所以也吸引了很多好玩有趣的人,拓展了我对这个世界多元化的认知。他在玩发烧音响的时候认识一位科学家,这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有序磁场发生器,把这个小小的仪器放在喇叭上方,喇叭的音色会发生变化,所有被这个发生器作用过的物件都会发生一些改变,比方说尿不湿,可以极大改善宝宝红屁股的现象,比方说一杯茶,会变得清甜......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有序磁场,后来看到江本胜博士的《水知道答案》,联系在一起才悟到,原来有序磁场的场能可以影响微观世界分子的排列结构,瞬间从无序变有序,而有序的场能就是我们说的正能量。

 

第二件事,我遇到一位来自天津的爱茶人,第一次从她的故事里知道了道家的内丹功,她对茶的品鉴来自于经络体验,什么产地的茶走哪条经络,如果是拼配的就会在体内分流到不同的经络系统里。后来我向很多老中医求证了这个说法,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可,毕竟只有经络异常通透的真人才能做到精准的判断。传说神农氏有一个透明的肚子,所以尝百草时能看到体内的变化从而了解百草的功能属性。后来我亲眼所见一位高人姐姐在喝一款茶时手背上原本的青筋脉络里出现了暗色的纹路,她说这是被邪气入侵的表征。这也是我第一次对气与经络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件事就我当时的认知来说就更为神奇了。他是一位来自韩国的男性友人,长期练习瑜伽,有一次被雷击中,昏迷了几天,醒来之后身体就出现了一些变化,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周边事物非常细微的变化。比方说他能感知从他背后经过的一个陌生人对他手中那杯茶汤的影响,从而判断这个陌生人的能量场。所以他选茶的时候根本不用开汤,连包装袋都不用打开,只要将茶品靠近他,就能知道这款茶的能量高低,能量高的自然是好茶,屡试不爽。与他一起喝茶时,他会盘坐在凳子上,伴随着每一口茶的啜饮,身体会随之做出波浪式的摆动,他说这不是刻意的,是自然而然的,是茶的节奏。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世界上任何的存在都是一种振动频率,而他的这个特异功能其实是因为他与这个世界同频共振了。我有问过他这是否给他带来困扰,他说痛苦和喜悦都是相互的,所以一年中他有半年的时间在山上吃素,闭关修行,另外半年全球采购他喜欢的高能量的物品,比方说好茶,好酒,好香和好烟。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能量”。

 

当时我不懂,现在回味过来答案已经昭然若揭,只是自己太过愚笨,经历了后来的许多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好”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当自身的能量提高了,才能与“好”茶相遇相知。

 

芳村的那些年,我终于成功地把自己的身体喝垮了。一来水土不服,湿气入体;二来作息颠倒,思觉失调;三来常饮生茶,体质不匹;长此以往,寒湿积聚,气血两亏。那时没有人告诉我为什么身体会变成这样,也没有人告诉我喝茶要与自身体质匹配,更没有人告诉我茶的寒凉会深入骨髓。最后,我痛苦于日日的昏沉,灌铅般沉重的下肢,一塌糊涂的脾胃,此消彼长的痤疮,和几乎快绝经的大姨妈。中药调理了一年不见起色,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失眠也愈演愈烈。每天面对着价格不菲的茶品,内心却开心不起来,那种身心极度分离的感觉又一次翻涌而来。

 

人在市场,身不由己。面对饱含热情的初学者们,我的心里五味杂陈,其中不乏与我体质相同的女生,开不了口,也解释不清。因为自己还没彻底搞明白茶与养生的关系,茶与茶气的关系,茶与茶道的关系,茶与自己的关系。可有一件事情却已清晰,那就是,芳村再也找不到我要的答案了,我要找的答案肯定不在市场之中,不在利益之下,离开的时候到了。

 

下决心的过程有些煎熬,毕竟选择意味着取舍,放弃积累多年的心血重新开始,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对终极答案的渴望却更为强烈,穷尽物质的欲望都不及心头的那一滴甘露来得喜悦,后来我知道,那可能就是法喜。一旦做出了决定,不回头也不后悔,这种果断和勇气怕是骨子里自带的,天性使然。

 

2014年春节回到上海,开春的时候身体出现了一系列的排毒反应。一开始后背莫名疼痛,睡觉无法翻身,屡次半夜痛到发烧,心想去医院也无非是药物止痛,还是忍一忍,坚持自愈,大概一周左右,背疼消失了;还没来得及歇口气,紧接着腹股沟淋巴结突然肿大,一连串像鸡蛋大小的肿块令我痛不欲生,动弹不得,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还是决定先忍一忍,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情况稍稍好转,能下地挪动,肿块渐渐消退,炎症又找到了扁桃体,这一番折腾持续了小半年,在坚持自愈的毅力下,免疫系统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完成了更新。

 

每次人生走到转折点的时候都会经历一翻痛苦,有心灵上的,也有肉体上的,它让我清晰看见自身的变化,所幸每一次我都牢牢把握住了,每一次我都会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痛苦背后的本质。无论是破壳而出,还是化茧成蝶,重生之前的那场历练一定是痛且深刻的。

 

坚持自愈不是讳疾忌医,而是经过客观判断。我自幼在西医的环境中成长,到了广州那些年又接触了中医,多少对中西医的医理和药理有些了解,选择离开也是隐约感觉要治好自己的身体一定要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是老祖宗的智慧。回家后出现的所有症状都是免疫系统的炎症,而目前对于炎症的治疗无非就是抗生素,过量使用抗生素的危害不用多说,既然免疫系统提示需要更新升级换代,那就相信自己,相信人体自带的这套自愈机制,这个时候盲目使用抗生素反而会破坏了自身的免疫能力。所以大家一定要先分析清楚病的本质,再做判断,既不能讳疾忌医,也不能过度依赖。

 

大家可能有个疑问,我说这些和茶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密切。任何生命都有一套这样的自适应系统,这个机制保护着所有生命在自然的变化中找到平衡,也是万物演化的基本原理。人和所有生命体一样,没有例外,茶树更是如此。现代茶园管理缺乏监管机制,滥用除草剂,杀虫剂的问题屡见不鲜,更有专家学者为其站台,殊不知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茶树自幼被栽种在畸形的土壤之上,饱受杀虫剂,和其他化学制剂的摧残,早已无法抵抗自然灾害,一旦病虫害来袭,茶树就会大面积死亡。即使躲过了虫灾,也躲不过因为土地贫瘠,需要催产而过度使用的合成肥料,茶树就像一个已经被压榨到骨瘦如柴却还要日日挑水担柴的孩子,如此恶性循环,终致恶果。化学制剂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早已令所有生命体的自适应系统支离破碎。当水污染,空气污染都不能唤醒人类对其他生命体的同情心时,大自然就会通过类似SARS和新冠这样的病毒让人类感同身受,无论它来自野生动物,还是来自实验室合成,人类终将自食恶果。所谓疫苗,如同强效杀虫剂,打入体内,最终破坏的还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到下一次更强大的病毒来袭之时,同样束手无策,大自然有的是办法对付狂妄自大的人类。

 

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呢?只有从睡梦中醒来,从幻像中出离,唤醒更多的人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呼吁更多的人从自身做起爱护环境,保护自然,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宇宙生命是唇齿相依的共同体。

三重生   艺术的思辨

上海自开埠以来海派文化与当代艺术相互交融,人们的思想相对前卫开放,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很高,年轻人对艺术的追求与品味代表着新一代消费群体的走向。

 

我又一次不务正业地沉浸在了东西方艺术的海洋。

2014年,上海首次举办了一场莫奈画作的大型特展,观者如潮。策展人按照莫奈一生不同时期的风格进行作品陈列,原来在他创作初期就受到了白内障的困扰,画风才会有此突变。我想当他刚刚患上眼疾停下画笔,日夜站在窗前痛苦思考之时,一定希望上帝为他打开另一扇窗。朦胧的视线下反而更清晰地感受到了光影的变化,突发奇想,转换艺术表达的思路,将关注的焦点从具体的物象转移到光影的变化,触动之下笔耕不辍,同一场景他连续画出十几幅作品,用以表达光线在不同天气、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影响下的不同表象,从而开创了印象画派的画风。

我站在画前思考,茶的语言如何可视化?莫奈的艺术表达手法与我们平日里感受茶的方式如出一辙,对同一款茶的感受时时不同,日日不同,影响因素也极其繁多,如何清晰地呈现出这种味觉的变化,即便初学者也能一目了然?一个灵感油然而生,莫奈在同一个视角下画四季,那就用定量与变量的排列组合来搭建品鉴模型,通过一场味觉的游戏将变化具象起来。

 

首先要将品茶的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在此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会对茶汤产生影响。直观变量有器具、水、冲泡手法等等;细微变量有环境中的气压、温湿度,电流电压等等;大范围变量有当天的气候,当地的经纬度,楼层高度等等;主观变量还有参与者的身体状态,情绪状态;这些都会引起茶汤的变化。了解这些变量后,根据试验目的搭建品鉴模型,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试验案例:

1、明确试验目的:紫砂盖碗与陶瓷盖碗在冲泡武夷岩茶时的差异。

2、此试验目的下只有盖碗材质这个唯一变量,其他均设为定量。

3、试验器具:150ml紫砂盖碗1个,同款150ml白瓷盖碗1个,农夫山泉,电陶炉2个,HARIO同款烧水壶2个,武夷岩茶8克*2,计时器,同款白瓷杯2个。

4、试验场景记录:时间,地点,经纬度,温湿度,楼层高度,气压值,气温,天气状况,参与者自身状况等

5、试验步骤:同时烧水,同时注水,同时出汤,同时品鉴

6、试验结果:针对该款武夷岩茶,在当下此时此刻,相同器具,相同方法冲泡下,在香气和茶汤质感上两者的差异。

试验结果有很多限制性条件,是为了让参与者明确一定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所有结论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产生,不能作为普遍性的结果盖棺定论。上述模型得出的也只是一个模糊的结果,还可以再无限细分下去,比方说紫砂品类里的不同材质,不同器型,不同年份,陶瓷品类里不同产地,不同器型,不同釉水。而对香气与茶汤质感的感受又因人而已,无好坏高下之分,纯属消费者偏好。

 

无数的排列组合丰富了现象世界,也绕晕了普通人的脑袋瓜子,能在繁杂的现象世界里有条不紊地理清思绪的人就有了“玩家”或“大师”的称号。

 

这个建模的方法通过对比,展现了变化的丰富,深度挖掘参与者的感知潜能。随着品鉴能力的提高,对细微变化的敏感度也会提升,当你能喝出情绪对茶汤的影响,就不会认为这是玄学,当你深究下去发现情绪是一种能量场,认知就升级了,当曾经的玄妙变成了普世的认知,生命的纵向维度就会跃升,看世界的视角改变了,你的世界也会随之而变。

说回莫奈的画展,我沿着他的人生轨迹看至最后,在一幅名为《蓝色鸢尾花》的作品前驻足许久,离开时才发下自己早已潸然泪下。如果观者不了解莫奈的生平,只关注印象派的技法,一定对它无感,觉得平淡无奇,乏善可陈,可当我们通过作品了解他的一生时,这幅画足以触动你的心灵。它是莫奈晚年白内障被治愈后的第一幅作品,画面清晰,用色淡雅,一位长者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感谢上帝,在我有生之年还我光明,原来天空是这样一种蓝!”此后没多久,他便离开了人世。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世界不曾改变,改变的是观察它的方式,眼睛看见的是现象,用心感知的才是本源。若茶艺不是一门技艺,而是一门艺术,脱离了它的物质形态,里面究竟需要蕴藏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才能触动人心,开启心智呢?我循着这个思路开始寻找答案。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2014年9月刚刚建成我便有幸在现场聆听了一场名为《琵琶·纪》的琵琶演奏会。那是一次中国南音琵琶,苏州评弹琵琶和日本萨摩琵琶的跨地域交流会,这种艺术的展现形式令我产生了极大的感触,不禁用来类比茶文化,这是后话。

唐代以前,琵琶有多种款式,都是横抱弹奏,发展至今,只有流行于闽南和台湾地区的南音琵琶保留了横弹的演奏风格;琵琶演奏在唐代到达了艺术的巅峰,琵琶也随着当时中日文化交流的浪潮去到了日本,日本的正仓院至今仍保留着现存唯一的一把唐代五弦琵琶,日本的琵琶演奏风格也逐渐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出自己的艺术流派。当今著名的南管演奏家王心心在编创白居易《琵琶行》时无法理解诗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的指法描述,当她接触到日本萨摩琵琶时,顷刻茅塞顿开,原来萨摩琵琶的演奏更多地保留了唐制,今人才得以从中与古人链接。由此才有了这一场跨越时空且别开生面的琵琶盛会。

 

“如果我们将琵琶放置在以西亚为起端,经中国大陆,至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为终点的丝绸之路上来看的话,琵琶的发展还在延续、展开。至少在《隋书》音乐志的高丽乐的条目中就已经明确地记载着“琵琶和五弦”等乐器; 之后琵琶又经日本遣唐使之手将其带到了日本; 唐以后琵琶又传入越南等地。这样琵琶这件极富生命力的乐器又在东亚诸国的不同地区展演、开花,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展示出绚丽多彩的文化样式。被称作丝绸之路的终点,日本奈良的正仓院里珍藏着1200年前由中国的唐代传入日本保存完好的三种不同的琵琶。它们是: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一面) 、螺钿紫檀阮咸(一面) 、四弦曲项琵琶(二面)。”

 

听完这场演奏会,我隐约觉得这种摸索文化脉络的方法里有我要找的线索。

                                   

每一种文化,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粒粒明珠,慢慢梳理,就能看清并还原它的发展脉络,琵琶如此,茶亦如是。若只是着眼于当下,只关注自身而不能在地域上环顾四周,在时间上延展历史,就只能是盲人摸象。茶文化溯源要回归历史的源头,结合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从整体突破空间的限制,以永恒超越时间的限制,才能得见其全貌,任何断章取义的方法都是一叶障目。

 

其实我压根不懂艺术,只是以对茶的认识作为整体背景,希望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碰撞后能挖掘出一条触类旁通的观茶之道罢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你也一样可以做到。

 

四启航  新的视角

  

有了建模的工具和艺术的视角,我开始反观曾经在普洱茶上的认知。

 

这时,我遇到一位前辈。这位前辈在老茶和品牌古树茶的天下找到一个细分市场,并由此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匹配产品,在普洱茶市场分得一杯羹,的确有其过人之处。他提出并明确了“中生代普洱茶”的概念,配合升级版的审评法,简单有效地将有原料优势的中生代产品从混乱的市场产品中挑拣出来,这些茶品在价格上相较老茶有绝对的优势,更有显而易见的上升空间,升级版审评法的操作方法在普通冲泡普洱茶的时间标准下延长了浸润时间,让内质很快地表现出来,品茶人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茶的力度,再加以强调“体感是普洱茶不可替代的特征”,一下又炒火了几款茶。站在审评和经营的视角,不得不说这是很成功的商业模式,善巧,有效。从品鉴的层面来说,简单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基本美学的理论提升了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也提高了消费者对茶的审美认知,是前辈对普洱茶行业做出的贡献。

 

可对艺术的思辨让我有了新的视角,总觉得有些问题悬而未决,于是沉到自己的心底仔细寻找,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

 

1、既然体感是普洱茶不可替代的特征,那就是承认茶气的存在,既然承认其存在却无法正确说明茶气的机理,简单解释茶气的产生是因为“土壤中含有有机锗的成分”不足以说明根本问题。

 

2、延长冲泡时间极大的提高了茶汤的浓度,频繁饮用高浓度的茶汤对脾胃的刺激非常大,不适感也非常强烈,身体的愉悦度很低,不是常人所能忍受。

 

3、虽然所选茶品符合商品逻辑,但是日益炒高价格的操作手法又回到了芳村的市场套路,对我而言是倒退,不是进步。

 

但前辈说“功夫在茶外”,他用简单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思路来阐释普洱茶,的确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这也是后来对比了中西方哲学史后,最终与禅宗相遇解答了“茶禅一味”的起点。

 

我摸着茶气的线索开始寻找答案。每次产生疑惑的时候上天都会送上解题线索。临沧之行让我有了新的发现。

 

一位研究古董的前辈跨界做茶,扎根临沧数载,我向他请教了关于茶气的问题。他摸索出来的经验,可能与香气有关,茶气显著的茶通常所含的高沸点芳香物质更多,它们的化学成分有苯甲醇、苯乙醇、茉莉酮和芳樟醇等等,还有很多说不出名称的衍生物,虽然含量极少,但作用巨大。这些物质的沸点高达400度以上,只有在色相频谱仪上才能观测到,所以品茶一直强调水溶香,这种高沸点芳香物质会溶解在茶汤之中,通过血液运行刺激神经系统作出反应。它们的产生与茶树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存储时间都有关系。

 

这个线索极大地打开了我的思路。关于茶叶的香气成分在《茶叶化学》这本书中有解释。“茶叶香气的刺激气味,具有兴奋和活跃高级神经系统的作用,它能给予人们以兴奋愉快之感,当你喝上一口香气怡人的好茶时,会感到精神振奋、头脑清醒,疲劳之感也随之消失。”当然还有更多在有机化学层面对高沸点芳香物质的解释,这让我想到沉香,麝香这些香料的药用价值,和其所含沉香醇等物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物质的形成与时间,与微生物,与酶都有密切关联。这个发现让我把关注的焦点从有形的宏观世界聚焦到了微观世界。

 

没多久在一席发现一个相关视频《当我们放弃嗅觉时我们放弃了什么》,里面的案例说明每个人对气味的感知天差地别。当我们吃东西时,食物滋味的90%都来自于嗅觉。不难理解,同样品尝一杯茶,有人说苦有人甜,有人说咸有人说腥,都变得不难理解。当我们了解了个体的差异,就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共情共振共鸣,平等与慈悲才会从心底里油然而生。

 

说到微观世界,普洱茶除了提示“时间”的变量之外,还提示了微生物发酵在饮食文化中的非凡地位。普洱老茶耐人回味的陈韵归根结底是微生物带来的玄机,迄今人类都无法用科学解答,目前对茶叶在有机化学层面的研究也无法在各类衍生物上做更深入的探讨。科学触及不到的部分往往都带有神性。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而其中发酵食物是浓墨重彩的篇章。古人早已掌握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平衡,他们在不破坏生命结构的前提下创造出很多奇迹,发酵就是其中之一,它既是一种可视的食物加工方法,更是一种高维的生命智慧。

普洱茶在时间的维度下与空间里的水分,氧气,微生物共同作用,产生了发酵的过程,不同空间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微生物的组成各异,就形成了不同仓储条件下相同产品的差异化。干净卫生的环境帮助益生菌的生长,比方说结构有序排列并粒粒金黄饱满的冠突散囊菌,就是我们常说的“金花”;脏乱差的卫生条件下,滋生的菌种就带有毒性,比方说一片模糊并粘连在一起的白蒙蒙的黄曲霉。这就是干仓和湿仓的本质区别,老茶退仓是一个益生菌菌群战胜有害菌菌群,并占据绝对优势的过程,同样也是熟茶发酵的机理。

 

对茶的探索走到这儿我更坚信当初离开芳村的选择是正确的,出来走走,才发现世界很大,对茶的解读也更全面,更客观。可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我差点离开了茶行业。

 

五土壤改良的探索

2015年一位做有机农业和土壤改良的朋友带我参观了他的农场。原来现代农业已经不堪重负,滥用除草剂,杀虫剂,农药和化肥,土地早已不堪重负,工业化农作物正逐步毒害着我们的身体,茶作为农产品自然不能幸免。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我们的双脚多久没踩在土地之上了?不是水泥地,不是石板路,是泥土,可能已经久到我们已经忘记了大地才是人类的母亲。

 

除草剂和杀虫剂的发明曾经获得诺贝尔奖,名利双收之下付出的代价是整个地球生命系统的慢性中毒,癌症的普遍爆发与其不无关系。草甘膦直接抑制土壤中益生菌的生长,却给致病的有机体创造机会,最终导致所有生命发育的畸形和生命体的癌变,这并非危言耸听。1962年一位美国记者经过多年全球的实地调查,出版了一本相关书籍《寂静的春天》,可时至今日,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仍在使用,还有专家和机构为其站台辩解,消费者始终被蒙在鼓里,这背后隐藏着一条巨大的全球利益输送链。更可怕的是,现代农业不准农民留种,所有农作物一律由政府发放培育好的幼苗,这一灭种政策导致我们再也吃不到饱含汁水的西红柿,也许有一天也会禁止人类自然受孕,细思极恐!

 

纵观茶市场,无一幸免。古树茶,野放茶的红火也是因为生态环境尚未被化学制剂破坏,但也抵不住人性的贪婪,过度采摘,商业包装,资本运作,天灾人祸。行业深处是人性。曾经一本正经的品茶论道再也说不出半个字,有愧于心!古人品茶,品的是天地精华,今人品茶,喝的是慢性毒药。“神农尝百草,遇毒以荼解之。”若解毒的茶都成了毒,那普天之下还能有什么解药拯救人类呢?

 

2015年我开始频繁地往返于上海和武夷山,从普洱转战岩茶,三小时的高铁,每周一次的频率,大概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对武夷岩茶的认知突飞猛进。每每行走在茶山,我都会留意脚下丢弃的垃圾袋,各种草甘膦成分的除草剂包装袋随处可见,触目惊心。所幸的是,我遇到了一位真心热爱岩茶的老师,他既不是非遗文化传承人,也不是著名品牌的创立者,但扎根茶山二十多年,靠一己之力保护着自然丛(自然生长,不修剪的植株),坚持着传统工艺,他一直告诫茶农不要用除草剂,不要砍伐老枞,保护小品种,可架不住最近几年肉桂水仙猛涨的势头,眼睁睁地看着正岩产区小品种的一步步消失,却无可奈何。当得知我有心做土壤改良时,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带我走遍了武夷山的正岩产区,喝遍了价值不菲的各类精品,他还倾囊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陈年正岩茶给我做学习资料。都说喝好茶需要有茶缘,这缘分应该源自于心底那份最真实的坚持。

 

在行走中学习的好处是你能切身感受到一款真实的好茶所需具备的条件,自然平衡的生态系统,和一颗珍惜生命的心。富含生机的土壤,干净的水源,新鲜的空气,丰富的植被都需要人类悉心的呵护,从茶园管理到制作都要怀着一颗与爱孩子一般赤诚的心。在城市与自然,利益与需求的平衡过程中,弱小的植被需要人类用正确的方式来关爱。在此大前提之下再去讨论制作工艺和后期存放,FLAG立在哪儿很重要,决定了你与茶最终的缘分。

《茗理》开序   明·朱升

茗之带草气者,茗之气质之性也。茗之带花香者,茗之天理之性。治之者,贵乎除其草气,发其花香。法在抑之扬之间也。抑之则实,实则热,热则柔,柔则草气渐除。然恐花香因而太泄也,于是复扬之。迭抑迭扬,草气消融,花香氤氲。茗之气质变化,天理浑然之时也,漫成一绝:

一抑重教又一扬,能使草质发花香。

神奇共诧天之妙,易简无令性物伤。

刚刚采摘下来的鲜叶散发着低沸点芳香物质青叶醇的草气,这是茶菁的气质之性,原本的样子,将其制作成馥郁花香的茶叶,是根据它的自然属性进行了合道的发挥,是天理之性,是德。治茶而非制茶,法在抑扬顿挫之间,这里说的是做青的过程。妙哉,美哉!

 

学习岩茶的过程中我时常对比普洱。岩茶的香,实在迷人,复合型花果香层次分明,口感立体,能真正将小品种做出特点的好师傅实不多见,以后也不会再有,因为小品种消失了,只有正岩环境下生长的小品种才是它原本的样子。在体感的纵轴与口感的横轴上,若要二者兼得,只有正岩的老枞和古六大茶山的老茶能比肩。但这难道就是好茶的终点吗?若世人皆奔此处去,最后只能落得物极必反的境地,这不是我想看到的,也不是我所要追寻的。

 

我一边学习岩茶,一边尝试土壤改良,没想过将其当成一盘生意也是后来没有办法继续下去的原因。2016年我们在马头岩附近找到了一块相对容易改造的茶地,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开始了土壤改良的试验。从上海联系石场,千里迢迢地将90多吨石粉运至茶山脚下,再靠人力一担一担挑上山,铺洒在土壤之上,从日本皇家实验室进口纯大豆发酵的乳酸菌,人工除草,科学管理,手工炭焙,连续做了两年,由于销路和资金的原因2018年底就停止了,很可惜没能坚持下去,后来回头分析这件事情,原来这也是命运的安排。

 

市场商品的道路已然不通,我无法面对自己的良知去推销连自己都不能认可的茶品,也不愿与资本同流合污,成为高价茶的喉舌,难道要放弃了吗?好不容易一路走来,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吗?我的情绪一度低迷,感觉人生又开始迷茫,为了争一口气,为了给自己的心找一个答案,我坚持至今,以前哪怕有难关,也咬牙挺过来了,可这一次,是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就在我打算放弃之时,事情出现了神奇的转机。

六文化溯源

2019是我的本命年,打算给自己放个长假,重新整理思路。快到年底时,朋友发来了到第三极哈拉湖跨年的邀请,我想了五分钟便答应下来。没想到这次行程让我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临行前,我遇见了一个人,人生也从此转折。

 

近几年白茶市场异常火爆,照理说继热门的普洱与岩茶之后我应该继续白茶的探索之路,可命运一直没有安排合适的机会,我也心怀好奇,不知上天会安排怎样的机缘让我走近白茶。

 

就在我想要放弃茶行业另择它路之时,姐姐带着酿茶出现在了我的面前。原来太姥山脚下隐藏着关于仙草(茶)起源的秘密。酿茶以太姥山山脉的菜茶品种经由茶粬酿制而成,茶粬的采制历时七个月,在茶树与松树林混生的地带采集自然菌种,由四十几味上品药材保驾护航,培养发酵。白露制茶,通过重揉捻使细胞破壁,细胞液与茶粬充分结合,附着与渗透茶叶内外,茶品制成后需静置一年待益生菌复苏并持续产生衍生物。从采菌、制粬到酿造的整个过程都需要遵循祖制,黄道吉日,开采祭祀,持咒酿茶,整个过程完全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统,我隐约觉得看到了希望。

清代陆延灿《续茶经》引《广兴记》载:“福宁州太姥山出茶,名绿雪芽。”相传如今太姥山鸿雪洞的这株绿雪芽是太姥娘菩萨亲手栽种,是福鼎白茶的始祖。太姥娘菩萨曾化身畲族女子蓝姑在太姥山上修行,种蓝为业,乐善好施,还教人植物织染。有年瘟疫,她在梦中受南极仙翁指点,攀上鸿雪洞顶,在榛莽之中找到一株与众不同的小茶树。她遵照仙翁的嘱咐,将茶树上的芽叶采摘下来制成茶,让病人煮饮服用,救了当地百姓。自此当地就有了“茶哥米弟”的说法,亦尊蓝姑为茶祖,而她最后也羽化飞升,成为保一方平安的菩萨。始祖母神太姥娘是东南地区民众的共同信仰。对东南民众而言,太姥山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的昆仑山,而太姥娘菩萨是与西王母一样具有崇高地位的元初神祗,我们可以大胆而亲切地称她为——东南圣母。

 

纵观全国各地的历史名茶,溯其源头无不与神传文明相关,茶本仙草,解毒治病,救人于命。时间久了我们都当故事听,药食分流的时间太长,我们用西方思维把茶肢解,研究单一成分的功效,却忘记了它是本草,忘记了应该用属于东方语境的中医对其进行整体解读。眼下市场对老白茶的追捧无不是因为其“功同犀角”,存茶如药的广告。从中医的视角,等级稍低的梗与叶药效更佳,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老白茶多为寿眉,制作工艺近乎保留了其本身的茶性,在时间的维度上等待益生菌衍生物的转化,宁德地区的土壤与气候赋予绿雪芽解血毒的特殊效用,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更加凸显了老白茶的药理功能,但全国各地的茶都有其特别的一面,对症当地人群,比方说客家的老酸柑茶就是小青柑的祖师爷。

哈拉湖的行程异常顺利,除了有些头疼,吃不下东西之外,4000米左右的海拔和零下40度的寒冷也能顺利度过,回味这次旅程的用意,是安排了我一步步走近整个中华文明的脉络,站在文明的源头解读酿茶。

在中国,山从来都不只是山,是文化的载体,横贯中国西部的昆仑山脉尤其代表了华夏文明的起源。从哈拉湖回程途中,鬼使神差地路过了扎麻隆凤凰山,昆仑文化九天玄女的祖宫。东方美战神九天玄女传黄帝《连山易》,始有黄帝打败蚩尤,开启了炎黄子孙的血脉传承。

 

话说回来,文明的源头是神话,看似虚幻飘渺,实则是度化人类回归生命本源的天道至理和生命学说,是华夏文明的根基,《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揭秘的都是人体与宇宙能量之间的关系。量子科学,天体物理发展至今,无不证明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的存在与“心”的关联。用能量看世界,是一波高维的认知。

 

后来我细细体会姐姐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当你眼中看见的世界与别人不同,才能真正地看见酿茶。”一开始我以为是心灵鸡汤,后来才琢磨明白,在多维空间里酿茶呈现出的能量状态是奇特的,它对人体的影响犹如将人置身于一个强大的能量场之中,带动肉身与其同频共振,以达到治未病,改命运的神奇效果。和那个科学家制作有序磁场发生器用于改变物品的内部磁场排列有异曲同工之处。若是十年前,我会对酿茶嗤之以鼻,认为是极其不科学的一派胡言,现在看来,我怕是要嘲笑自己当时的渺小无知和傲慢无明。而这十几年来,随着前沿科学的发展,自身认知的提高,和毫不放弃的精神追求终于让我和酿茶不期而遇,真是应了一句歌词“终于等到你 ,还好我没放弃”,这也是我第一次遇见姐姐,遇见酿茶时真实的心境写照。

 

链接回神传文明的文化源头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观点,毕竟生活背景与知识结构导致了认知的巨大差异,那就跟随大部分人能够接受的教科书模式,回到当下现实,去看看陆羽《茶经》中描述的《茶之源》。

 

目前“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茶叶最先为中国人从药用变为饮用,茶树最早为中国人由野生变为园栽,茶叶和茶种最早由中国传播至世界各地,茶树原产地也在中国的西南地区”这些观点毋庸置疑。《茶经》成书于唐,而在此之前,茶在华夏大地已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了溯源,我跟随一位制茶老师奔赴了陆羽《茶经》中的“巴山峡川”之中。

 

古蔺县的黄荆老林,位于云贵川交界处,森林覆盖面积高达96%,平均海拔1300多米,资源丰富,无污染源,是地球同纬度(北纬28︒)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区。自乾隆年间开始作为官山永久封禁,区域内古茶树比比皆是,极大部分为百年甚至千年的古茶树。据当地老人描述,细茶(芽茶精制)上贡,清明茶多用于祭祀祈福,粗茶自己平日里喝,存放久了就拿出来焙干,小儿积食湿疹都可对症。但我发现,常年居住在如此潮湿环境的山林里,老年人多有风湿病和强直性脊柱炎,佝偻的身躯甚是辛苦。

此处所制之茶再次证明了环境对茶的影响。制茶老师也惊叹于此茶的纯净,觉得是茶中极品,还原了古时贡茶的品质。而我心中却对这片净土升起了同情,不禁祈祷,希望它不要重蹈普洱古树茶的覆辙。世人多追求极致之茶,但因口味喜好不同,从未有定论,才有了“茶无上品,适口为珍”的说法。停留于物质层面的追求何时何地才是终点?所以才误入了“唯价高者论”的歧途,虽说好茶历来都是奢侈品,不是普通消费者所能享用,但古时百姓喝的也是原生态的好茶,只是做工不那么精细罢了。农耕文明下的茶通人性,有温度,从种植到呵护,从采摘到制作,无不与活生生的人心心相印;工业文明下的茶滋味寡淡,冷冰冰,想来也是眼下大众追求传统手工制茶的原因,却忽略了从一开始就要天人合一的初心。对物欲的追求只会令人深陷求之不得的苦,倒不如抽身出来,反得精神的自在。

从黄荆老林回成都的路上路过蒙顶山,蒙顶山茶作为昔日贡茶的荣光早已在历史车轮的推动下销声匿迹,但仍能从当地老一辈制茶人的话语中感受到那种自豪,蒙顶山比较好地保留了古人引种野生古树资源进入茶园种植的历史,而从黄荆老林到蒙顶山好像穿越了时空,不知不觉中完整感受了这个过程,可当嘴里喝下那杯全手工炭焙的蒙顶甘露,心里却不是滋味,从贡品到商品的落差怕是蒙顶山茶没落的原因吧。

 

雅安地区除了蒙顶茶还有雅安藏茶久负盛名,藏茶曾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战略物资,藏民赖以生存的生活物品,而雅安茶厂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经百年持续生产的茶企,在藏茶的制作工艺中有蒸青绿茶的痕迹,而传统的发酵渥堆也是为了促进益生菌的繁殖,益生菌能够帮助以肉食为主的藏民消化代谢,而后期的存放过程也是益生菌大量繁殖并生成衍生物的过程。我曾喝过雅安茶厂在2008年地震前制作的一款高端藏茶,地震搬厂之后茶品再未达到如此水准,原因和四川火锅的老锅底是一样的道理,岁月积累下的酵母和衍生物不可再生。藏茶需要煮着喝的原因除了原料的粗老,海拔高水不易沸腾的原因之外,和它所用高海拔的小叶种鲜叶原料有关,相较低海拔平原地区所产的芽头绿茶,寒冷的气候使其细胞壁变厚,角质层变厚,可以直接沸水泡煮,植物在生长环境中会根据自然的变化随之演化,发展出自己的“气质之性”。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置身于事实之中方能还原茶的本来面目。“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是制茶的方法论,老一辈“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智慧需要用身心体悟,不是大数据所能取代,在摸索的过程中开启心智,激发潜能,找回自我。制茶是身心合一的过程,是体力活也是脑力活,现代人的体能普遍下降,已无法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可以用机器代力但不能被机器控制,更不能只看数据而忘了自己还有一副天赐的身躯和大脑,对自身的探索远比研究机器有乐趣的多。

 

走了一遭西南茶区,追溯药食同源的历史,更坚定了我对“茶应回归本草,回归生活”的信念。但什么样的茶能不挑体质,对每个人的身体都有益呢?一路走来无论是普洱或是岩茶,无论是绿茶还是红茶,要帮助每个人匹配到合适自己的茶还需要有中医望诊的能力,消费者靠自身体验则增加了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而我这些年来在茶上积累的认知不就是为了帮助消费者直接对接有益身心的茶品吗?我逐渐意识到命运安排我与酿茶相遇的目的。

 

 

七酿茶体验

 

光说不练假把式,即便在理论层面对酿茶的意义已有了把握,但我还是花了一整年的时间跟踪酿茶的制作过程,身体力行参与其中,边体验边思考。

 

“酿”,饮食文化中关于发酵的传统工艺,多以食物为营养基,经由时间的酝酿,终成佳品。发酵,是在微生物的活动与作用下,食材的原本成分被分解变化,并转化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微生物的参与可以改变食物原本的风味与属性,益生菌参与主导的过程称为发酵,反之就成霉变(腐败)了。所以发酵的关键是益生菌的集体优势。如何采集与保证益生菌的集体优势才是中华文明的秘密所在,看不见的战争决定了结局。

“发酵,能将人类与真正食物、周遭的自然重新联结。发酵不论在何处都扮演重要角色,让人们得以安全、有效且有效率地使用和保存食物,并且还能帮助消化、获取养分、满足更多口腹之欲,让人们活得更健康。不论是为了延续个人、群体或者整个物种的福祉,也为了让人类有不断适应变化的能力,我们都必须恢复传承发酵这个重要的文化行为。”

    

                                               《发酵圣经》Sandor Ellix Katz

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找到了与自然平衡的方法,没有实验室,没有化学制剂,一切活动都与自然和谐共存,良性循环。古老的取菌方法有科学的超前性。春节前几天看好吉日,在茶树与松树混生的地带埋下引种的培养基,由各种上品药材配制而成,为的是吸引和保护益生菌。过完正月十五,选吉日上山取菌取水,回来后蒸上圆糯米,拌入红糖及各种药材,放入装满山泉水的硋缸(当地原生态古法烧制的陶器)中等待菌种繁殖,别看只有指甲盖大小的益生菌,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可以将缸内的培养基全部分解,益生菌数量成指数级增长,最后形成粘稠的原浆基液,以备制茶之用。和发面的那团老酵母一样,每年的原浆都会留存一些与来年的基液混合,使酵母更稳定,衍生物更丰富。

取菌在大面积茶园无法完成,因为大面积种植早已破坏了原生态的平衡。许多与茶树共生的草本植物自身就具备药用价值,比方说云南景迈山古茶树就寄生了“螃蟹脚”;武夷山三坑两涧的老丛身上挂着的苔藓类寄生物;它们与茶树共生后更能改善茶的品质,形成特殊的风味。而周边不同的植物又会寄生不同的菌类,云南的松茸,鸡枞菌;武夷山的红菇,龙爪菇。这些现象并非只发生在著名产区,只要是原生态保护好的环境,土壤,空气,水源中都含有各种益生菌,而这些菌群滋养了万物,所以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而水土不服正是来自他乡的客人体内菌群与当地菌群不匹配的表现,老法吃点当地的豆腐,让两地的菌群相互融合,症状自然消除。

 

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让我们远离了自然,忘记了与我们共生的微生物,把它们当成了敌人,妄图用化学武器消灭它们,用“细菌”,“病毒”这样的字眼丑化它们。眼下新冠疫情就是一记当头棒喝,单链的RNA就可以摧毁人类,而人类却束手无策,连敌人在哪儿都不知道,更别说隐藏在冰川下的那些远古微生物,若有一日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释放出被封印的远古病毒,那一定是人类的末日。当人类与自然对立,大自然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人类,毕竟“人”这个东西在宇宙中渺小如尘埃,根本不值一提。

 

白露,阳气开始收藏于地,站在中医的视角,每个节气都对应了天地的变化,每种生命也会在不同时节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白露茶汇聚阳气,对应人体的肾脏。现代人多熬夜体虚,补充机体的阳气是首要。匹配天时与地利,选白露茶有这层用意。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茶有这样一番描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我走过很多茶区,出名的,不出名的,当地老人普遍告诉我饮茶都能健脾消食,对小儿湿疹,咳嗽,发烧都有疗效,可见这是茶的共性,并非一种茶独有,所以全国各地除了少数几个省份不产茶,很多地方都有土茶,品质远在商品茶之上。

 

茶,曾是中华民族的荣光,它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战略物资,它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换汇货品,它曾一度风靡全球,漂洋过海,风行欧洲,也曾安顿于田埂,为百姓解决饥渴,它是柴米油盐的生活,也是琴棋书画的风雅。可时至今日,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它沦为了挣钱的工具,利益的傀儡和人性的奴隶,心痛至极。作为从业者虽不能力挽狂澜,但也不愿为虎作伥,哪怕只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唤醒同路人,也是力所能及。

 

农耕文明下的各行各业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凡开采开工之前都要敬告天地,以求平安顺遂,只要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大多熟悉。农历七月初七除了是大家熟知的“七夕”,也是太姥娘菩萨羽化升天的日子,道家更有七夕取水的习俗,据载“七夕取河水、井水贮瓮,经久不变味,取新汲井水贮之,以备和药,经岁不腐,谓之‘神仙水’”。

我们一行人提前一日住在山腰,清晨便登顶祭拜太姥娘菩萨,绕着舍利塔持咒转了七圈,祈愿今年制茶能顺顺利利。那株传说中的绿雪芽就在舍利塔边,守护着太姥娘菩萨舍利。它和云南的那些古树不同,看上去细瘦的枝干弱不禁风,也没有茂盛的枝叶,更像自然丛。姐姐说,“本草更适合入药配伍,深山老林之中的古树多有灵气,不适合频频采之,普通人更是不适合频饮。而入药的植物最好能迁种在房前屋后,这样才合天道。”一语惊醒梦中人,难怪黄荆老林里很多古茶树都生长在废弃的老屋前后。我们关注古树茶的稀缺性却忘了对它的敬畏之心,难怪古人有祭祀天地神灵的礼节,表达卑微的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怜惜,这是一种博大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是对宇宙生命共同体的认同与践行,却被今人摒弃,看来除了制茶要返本还源,做人更要正本清源。

 

拜完舍利塔,我们就到不远处的丹井取水。“丹井”是传说中蓝姑制茶取水处,在一个三面巨石环拥而成的洞穴中,水质冰冽,经年不涸,石壁上刻着清代周亮工的一首茶诗“太姥聲高綠雪芽,洞山新泛海天槎,茗禪過嶺全平等,義酒應教伴義茶”。義茶,大美之茶,大爱之茶,在天地的鉴证下,在太姥娘菩萨的加持下,我们立下誓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返本还源酿大美義茶助爱人间。

 

白露之前用丹井泉水继续制粬,配方药汤包含四十几味上品药材,山茨菇,灵芝,生熟地,虫草,三七,金银花,野菊花,葛根等等,光姜的品类就有三种。熬煮七天七夜,守着锅炉,边熬边颂咒,不得间断,大家轮流值班,还要不时地尝试药汤,等药汤彻底冷却后与陈年的和新制的菌体培养基进行调配,茶粬才算制作完成。关于持咒,水的结晶体会因为正能量磁场的影响变成有序的排列组合,这是显微镜能看见的部分,还有显微镜无法解读的能量场,能量的大小与制茶人的发心、能量场息息相关,传承了祝由道统的姐姐带领我们一同立下的誓愿令大家从内心深处生发慈悲,酿茶的过程也毫不懈怠。

 

节气交替的几天不适宜采茶,白露过后三天,天地能量稳定了便开工,装茶粬的容器不能盖盖子,因为活性太强,容易炸锅。制茶过程中揉捻的环节要加重,在重揉捻的压力下细胞破壁,细胞液流出与茶粬充分结合,通过搓揉渗透于茶叶内外。传统制茶多用重揉捻,很多都用脚踩,因为那时的茶菁健康有韧劲,不用重揉捻无法破壁,茶的汁液就无法渗透于茶叶内外;而现在的茶菁属于体弱多病的亚健康态,经不住重揉,易烂。有了茶粬的帮助,茶厂的制茶师告诉我们,茶比平日里更易发酵,几乎可以傻瓜操作,往日里还要小心观察风向,温湿度,稍有差池就会影响发酵的进程,姐姐说这就是“大道至简”的道理。

 

制酿茶的过程更像在制药材,若将茶归类于本草,那制茶一定要用医家炮制中药材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炮制”,根据药材属性和所需用途,对其进行整改,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通过“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增强疗效;通过炮制,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途。酿茶正是通过茶粬的介入彻底改变了茶的寒凉偏性,老少妇孺四季皆宜;四十几味上品药材的辅助又增强了解毒和修复的功效。

 

当茶从药食同源独立出来之后就从“制”茶变成了“做”茶,脱离了“制”的指导,做茶变得越来越随意和随性。市场追捧古法制茶,一方面是真正懂茶爱茶的业内人士和消费者对回归传统的渴望,另一方面,又变成了一场充满噱头的闹剧。但智者一定能炼得一双慧眼,借假修真,在现象世界中发现事物的本质。

 

每日制好的茶品都要及时封箱,在干净通风的空间里等待益生菌的苏醒与运化,封存一年后可开箱品饮,存放的时间越久茶性越稳定,益生菌的数量和衍生物就会越多,效果自然越好,存放是“酿”的重要环节。

 

姐姐自2014年开始研制此方,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实验,终于在2016年完成了第一批酿茶。全程冷发酵,利用破壁将茶粬注入茶体,此项技术世界领先。冷发酵相比于热发酵技术,在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茶红素、茶褐素上均有极显著差异,维生素族群、微量元素含量明显提高,发酵程度、物质转化程度均高于热发酵,冷发酵技术更好地保证了机体内的生物活性。姐姐将茶赠与诸多友人,经过三年不间断的饮用体验,发现酿茶在解毒和修复细胞上有奇特的功效。

 

老子说“上善若水”,没有任何一种有形的物质比水更亲近生命,人体血液中83%-90%由水分子组成,我们每天喝到身体里的水大概有80%进入血液循环,所以水的质量决定了血液的质量,血液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酿茶工艺选择茶为载体,因为茶是唯一一种具有普适性可以频饮的日常饮品,通过茶水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帮助我们清理血液中日益积累的有害物质,疏通管道,将杂质代谢出体外,血液干净了,很多慢性疾病自然不治而愈,低成本治未病。

 

如同养鱼关键在养水,鱼儿生病了,若只治疗鱼而不关注水,那无论养什么样的鱼,用多先进的医疗手段给鱼儿治病,都是无解的死结。脏器好比鱼儿,血液好比水,常饮酿茶如同养水,代谢出积累于体内的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化学制剂残留。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日益恶化的事实,却可以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

 

从九天玄女到太姥娘菩萨,为什么命运指引我的都是一众女神呢?为什么酿茶在我自己成为母亲后才出现呢?有了孩子以后我才深刻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爱,是深沉的,博大的,无私的,全方位付出不求回报的,若说这世间有哪一种情感可以用来诠释佛陀对众生的爱,那一定是母爱。酿茶实为“娘茶”,和母亲的蛋炒饭一样,饱含了拳拳的爱子之心。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生孩子时遭遇难产,麻醉剂注射了三次,一年后体内仍然有较高的注射剂残留;而前几年因为学茶喝下的那些农残和重金属,都残留在体内,导致宝宝出生后皮肤一直有干性湿疹的困扰,而且出湿疹的部位都在关节位置,虽说不严重,但做母亲的总有担心,一开始去儿童医院看皮肤科总是涂抹西药,发现现在很多孩子都有皮肤的问题,生活经验告诉我,一定与母体的血液清洁度有关,心里隐隐不安,那时我还未遇见酿茶,宝宝一岁以后,总是抓挠膝盖内侧,那个部位的皮肤湿疹很严重,每次涂一些西药稍好后又会复发,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面积大,我决定力排众议,放弃西药,那也是我初遇酿茶之时。我开始给宝宝喝酿茶,每次换尿不湿的同时用茶水和茶渣涂抹湿疹的部位,睡前再擦拭一次,还时常煮茶水给他泡澡,几个月后膝盖内侧的湿疹已经有了明显好转,皮肤也变回了原本的颜色,只是手背上还有一些残留,姐姐说中医排毒的过程,是从体内逐渐排出体外,到末梢说明快好了,小孩子比大人效果来的快,果然到目前为止,宝宝膝盖内侧的湿疹已经痊愈再未复发,手背上的湿疹也逐渐消失,不再拼命抓挠,每日的排便很正常,从来没有便秘的困扰,而我自己经过一年多坚持喝酿茶,体内的农残和注射剂残留也在下降,晚上带孩子睡觉第二天也不觉得乏累。我的先生往年一到秋冬交替的时节就会哮喘,今年也未发作,他明显感觉喝了酿茶以后身体好像补充了元气。我的母亲有些高血压,现在血压也基本稳定,不需要吃药。现在酿茶已经融入了平日生活的角角落落,煮饭煮粥,洗脸洗头等等,能想到的地方都会用茶水取代,持续观察酿茶在各个方面的改善。

除了日常解毒的功效,酿茶还能修复细胞组织,烫伤第一时间用茶水浸泡皮肤不会起水泡,扭伤后第一时间浸泡,扭伤部位不会红肿,身边一些癌症化疗患者,坚持喝酿茶,用茶水泡澡,及时缓解了癌症器官的体液渗漏,这些现象说明它在修复细胞组织的病症上有显著的效果。还有更多的应用有待我们进一步用身体体验与验证。

 

茶是中华大地特有的产物,若说为何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古文明,那一定是因为它的传承脉络里流淌着“茶”的血液,在历史的长河中屡屡为中华巨人解毒疗伤,挽救其生命于危难。2020,疫情当前,转折当前,酿茶的出现意义非凡。只有用酿茶的工艺改造茶品,才能重新定义中国茶,提升茶的能量维度,助力人类共同渡过难关。

前文提及姐姐传承的祝由道统,后来我深入了解了上古祝由医术,发现它是一门超前科学,是高维的科学认知,真正的无神论,只有提升认知的维度,才能理解,它的背后深刻地了解了事物内部运行的规律,深刻地了解了所有的神都是炁的化身,都是道的化身,而对炁的体悟最终要通过深刻地内求才能感受。炁是一种形而上的能量,通过能量来治病是祝由的精髓,什么样的人能看见能量,运用能量?上古真人!

这一刻我才明白,原来茶气的根本是茶炁。万物皆有炁。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机制,炁的颜色、性质也不同。若把茶重新放回植物的位置,归类于中医药中本草的位置,就会发现,中医药的配伍就是在能量层面将不同的植物,根据它们不同的性质,针对不同的用途,用不同的方法调配起来。其实就是将它们不同的能量混合起来,让人服下去,进入人体运行,以针对治疗不同的病。而这些调配之法,和治病效果,就看各人的境界和悟性,对炁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了,自由调配,没有定法,这也是天医,上医,中医,下医和庸医的本质区别!用能量看世界,世界因此而不同。

茶气就是茶自身的能量物质,匹配到人体,如果人的经络通畅则能像那位韩国修行者一样,完整感受这股正能量的波动,从而借力以提升自身能量。但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茶气,令身体舒适的茶气才能称之为茶炁(正气,正能量),而有一些茶气尚不稳定,甚至会引起人体内气脉的逆行,饮用者就会出现排斥的症状,比方说胃胀,胃酸,腹泻,头晕等等。从茶气到茶炁的认知过程,从一个更高的维度解答了我对“茶气”的疑惑,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心变了,世界就变了,王阳明的心学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世界,帮助我链接回东方智慧的本源。

 

话说回来,酿茶如何保证它的茶气一定是正向的呢?这就和茶粬的介入有关了,本身四十几味上品药材的调配就是经过传承的配方,是来自高纬的指导,是合道的调配。酿茶的制作工艺除了传承配方,更重要的是传承了心法,只有心性匹配之人,才能理解酿茶,与酿茶结缘。

 

茶的解药性决定了它与其他中药材不能以相同的固体物质形态相结合,一定要有益生菌作为媒介,转化药材的形态,这是分子料理的概念,将配方酿入茶粬,通过茶粬载入茶体,就能彻底转寒凉为平和。日常频饮,冷热泡煮,干嚼外敷,青年男女,老弱妇孺,平衡体质,童叟无欺,彻底实现“義”的普适性和普世性,“酿”为娘心,以人为本,体现了真正的大美与大爱,它是茶非茶,是为酿茶!

八以茶悟道

2020,新冠来袭,也清洗了人们的思想,我意识到自己从来不是为了卖茶而卖茶,茶对我而言是帮助我完成身心灵合一实践的工具,而我一路以来所要寻找的是能够利益众生,服务众生的茶品,这是灵魂与生俱来的利他属性。

 

《道德经》中老子说“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德”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各自的本性;而“自然”是万物本来的样子;他告诉人们,要从整体与永恒来看人生,宇宙生命都是共同体,来自于道又回归于道。

以茶悟道,就是借由茶明白宇宙万物与人类发展的来龙去脉。以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整体性为背景,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去理解茶,认知茶,才能找回它本来的样子。茶应回归本草,回归生活,治病救人,普济世间。正如唐代大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在茶的三维现象世界里任何的表象都可归纳于五蕴六尘之中。凡人脱离不了,总是被五官的感受所迷惑,喝茶喜欢香气高昂的,层次感丰富的,韵味十足的,从中又总结出很多知识性的理论知识,却鲜有能指引生命方向的经验,这些知识逐渐变成了知识障,让后来者更是云里雾里,水中望月。再后来喝茶变成了名利的攀比,从喝茶变成了喝名字,喝价格,逐渐远离了茶的本质。这一场尘世的喧嚣不断有旧人离去,新人入场,千百年来也未曾改变,不是梦幻是什么?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是心的本性,如钻石般坚硬,纯净与璀璨,能斩断一切虚妄。生活中每一个当下的落地实践就是要深刻体悟“诸相非相”的无相,找回每个人本自具足,本自圆满的金刚心。三维世界的世间茶满足了我们的感官世界,而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被色香声味触法所羁绊,勇敢地走向无相,明心见性,找回原本就属于我们的金刚心。

 

刘丰老师说“低维实践检验低维真理,高维实践检验高维真理,低维实践永远无法检验高维真理”。酿茶是发大愿于N维,N趋于无穷大的实践,它的出现不仅能帮助有缘之人解决肉身的痛楚,更能洗刷心灵的尘埃,逐渐展露出本自具足的金刚心性,在人世间实现爱的循环,在宇宙中完成地球振频的扬升,与一切生命体和谐共振。

全息生命科学研究的刘丰老师用现代的科学语境解读东方智慧,他提出东方智慧是高维引领低维,投影源决定投影的像,投影源一变像就变。低维是高维投射出来的像,投影源就是我们的心,是我们的内在,什么样的内在决定了我们看见怎样的世界。

 

十年积累,看见的都是低维的“茶像”,遇见酿茶,看见了高维空间的“茶相”后才恍然大悟,心性决定了认知的高度,难怪十年前的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理解酿茶。

 

东方智慧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什么叫传道授业解惑?刘丰老师的解释极其精辟,他说:“我给大家简单比喻一下,我这个手是个三维的山,我用二维表达的时候,我可以投影到二维画等高线。等高线是山吗?不是,但它跟山有没有对应关系呢,有的。山,高维信息,叫什么呢,叫智慧,等高线叫知识,所以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很简单,知识是智慧在这个空间投影的像。

传道是让人得智慧,授业是讲等高线,解惑是讲等高线和山之间的关系,这叫传道授业解惑。这个老师能够看山,又懂等高线,他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这老师死了,他的弟子没有学会看山,只学会了看等高线,你知道他当老师他怎么教吗?小圈是山顶,大圈是山脚,密的地方是陡坡,稀的地方是缓坡,这就是山。

他能整一摞山,这是山这也是山,他学富五斗,他的学生跟他学完这个山以后,他从学究那儿学霸那儿得到了山的概念,他再也不会看这个山了,所以传道的功能没了,解惑的功能没了,只剩授业的功能了,授的还是业障的业。因为什么?他知道这一摞等高线就是山了,他怎么还想看这个山呢?这就是我们现代教育。

如果我们的教育是以开启智慧作为目标的话,没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传授表象的技能为主的话,这种知识传递教育过时了。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难做就难做在,老师是否开启了智慧,老师是否在传道,是否在用智慧启发每个人内在的智慧,而老师也知道,这个道不是他传给学生的,是学生自己内在智慧的开启能够获得的,是从内在获得的。

茶道亦是如此。只有看世界的方式改变了,才能真正看见那条通向山顶的道路,攀登上去,一览众山小。

 

开篇说这是一条寻茶之路,眼下回望,原来命运一直指引着我与自己的灵魂相遇,它不为名利所动,不在中间态停留。哪怕当初千辛万苦做了土壤改良的试验未果也未能让我停下脚步,目前日本最先进的取菌和菌种培养技术也只能做到单一菌体,与酿茶取菌的多样性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所谓的“先进科技”在中华大地古老智慧的面前只不过是个发育不良的婴孩。

 

开篇说这是一条格物穷理之路,眼下回望,原来直觉才是来自高维的明师,它引领着我一路格茶之物,穷茶之理,打破砂锅问到底,从三维现象世界破壳而出,当认知维度纵向提升后遇见酿茶,理解酿茶,解读酿茶,与它并肩同行。

 

开篇说这是一条真理践行之路,眼下回望,从SARS到新冠,十七年里经历的种种让我读懂了自己人生的应用题,一路披荆斩棘,最终灵魂落地,找到了自己的天(赋)(使)命所在,并逐步走向合一,在当下实证践行自己的使命,在认知茶的道路上接引更多的人,告诉他们光明之所在。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醒来》

如果爱不能唤醒你,

那么生命就用痛苦来唤醒你。

如果痛苦不能唤醒你,

那么生命就用更大的痛苦来唤醒你。

如果更大的痛苦不能唤醒你,

那么生命就用失去唤醒你。

如果失去不能唤醒你,

那么生命就用更大的失去唤醒你,

包括生命本身。

生命会用生命的方式,

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无止境的来唤醒你。

生命会用生命的体验,

在无尽的生死和轮回里,

不停息的来唤醒你,

直到你醒来。

此刻我正携手酿茶,在更为深刻的实证内修之路上再次扬帆起航。

 

全文终

 

谨以此文献给你,我的同路人!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8725414 54143423 1'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38604) and MATCH(title) AGAINST('18725414 54143423 1'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