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武夷山茶路上的古镇

2022-04-16 11:37:56热度:133°C

  步出景区,武夷山周边的村镇依次出现在眼前,闽北交融复杂的个性也逐渐显露。古时中原居民离开北方,来此躲避战乱;南宋,朱熹理学让这里成为东南文化重镇;历史的沉重还未消去,明清时期,武夷山的茶叶就在这其中种植加工,装船由水路运往江西河口码头,之后一路北上直到俄罗斯的恰克图。这里的人们在内敛低调之中,从来不缺少对外部文明适时的开放、吸收,并如同茶叶一样,将自己的文明一并输出。

【城村】从王城到边城

  来到城村,身为一名游客你会期待什么。站在村子南部的入口看着世遗的标志,身边是闽越王城博物馆,若是言行合一的知道分子,进去细数下历史是个不错的主意。博物馆内文图并茂,一并有实物、复制品向你讲述2100多年前,闽越国从汉封立国直到叛汉终被剿灭的百余年历史。

  有了博物馆的备书,再来到西北方向不远处的闽越王城遗址,看什么怎么看心里就有了底。总面积达48万平方米的遗址地形分南、北、中三个部分。游客前往最多的宫殿区位于城内中央的高胡坪上。从宫殿原址修建起来的地基还可以看到当时的轮廓,地面上散落着几个窗口,透过玻璃朝下看,里面泛青饰纹的砖石让人遥想起古汉时期的先人岁月。最令人称奇的还数宫殿边上的一口古井,历经两千多年依旧未干涸。

  从闽越王城走出来,便到了城村。回望中才发现,王城就像一位老人,为游人翻开城村这本古书的第一页。

  城村有多老?闽越人离开后,中原移民最早到达此处建村的时间大约在隋唐之际,村落今日的风貌则是延明清两代而来。城村三面为崇阳溪所环绕,四面夯筑寨墙,沿墙开西门,门楼题刻依方向分别为北门“淮溪首济”、东北门“锦屏高照”、东南门“庆阳楼”及南门“古粤”。在村南边入口看过了古粤门楼、赵氏家祠,延民居中间的小路走进来,百余米的距离,第一座过街亭就出现了。过街亭虽不精美,但在武夷山走一遭,就会发现这是唯独城村才有的景色。过街亭建有上下两层,是人们歇脚、闲坐的场所,亭中现在还放有木梯,供人向上登楼时使用,不过亭身已渐衰老,木梯似乎成了摆设。若在此处左拐,百余米的距离马上又可以看到另外一座过街亭。城村的样貌也在这段慢步的距离中显现出一角。

  城村见证了闽北乃至福建的历史文明进程,说它是中国的庞贝古城不为过。在中国诸多古村镇中,城村的古朴几欲过火,对看惯了江南水乡之秀、西南边陲古镇之绮的眼睛来说,城村的古老没有一点“新”意。这却正是城村极为特别的地方。穿行在城村的一坊、四亭、三十六街、七十二巷,才知道真正的古老很难被打扰。临街的人家中并没有古人,有些房子甚至刚刚翻新过,可一路走过,无论里面是哪种营生,总有一种自身被隔离于时光之外的恍惚。

【下梅】在岩茶出走的地方

  来武夷山游古镇,把下梅安排在第一站,再合适不过。在岩茶出走的地方,下梅村用江南园林的神韵、徽派建筑的底气,诉说着往日的茶叶传奇。

  下梅有下梅的性格,在闽北古镇大多安之若素、处变不惊的神态中,下梅看起来更顺从。清朝年间,武夷山的茶叶由此外销,为了加快漕运,当地人开凿了当溪,自此溪水横贯村中,闽北的村落也有了江南水乡的影子。

  下梅村的历史离不开水,一条梅溪,一条当溪,村子的得名源于地处梅溪下游,当溪开凿后又促进了茶叶的繁荣。就连村子的衰落也与水脱不了干系。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武夷岩茶只要顺闽江而下就可出口,于是武夷山地区的茶市中心从下梅转移到赤石。

  听说过下梅名字的人,一定知道这里是“万里茶路”的起点,可下梅并非武夷茶尤其是备受欧洲人喜爱的小种红茶的重要产地,何以放弃当时地处交通隘口的桐木关,折道下梅再进江西,让人不解。有种说法是,下梅茶商茶叶贩卖经验丰富,消息又灵通,知道晋商路过江西河口码头前来采购茶叶,便一早等候多时,所以外面的商人知道小种红茶好,却是和下梅茶商打交道。这个故事未经考证,但道出了下梅茶商在众人印象中的精明。这是下梅又一处个性,重商道。

  商业的繁荣加快了人力、物流、信息的流动,带来了开放的气候。所以,自古以来,商业繁华地往往文教发达,佳人才子辈出,凭着一股强大的吸引力,不知不觉就成了地区的中心,后人也可以在此回望昔日鼎盛时的身影。

  下梅就是这样。邹氏家族是下梅的旺族,从清朝与晋商合作茶叶出口以来,香火绵延了数百年,遍布海内外。每年邹氏祠堂的祭祀是下梅村不多见的热闹景观,后辈们一边凭吊着先祖垂训,一边继续着家族对茶的使命。邹家的后人如今还有许多就住在下梅村先人的老屋里,家族中每一代会选出一位传人,其实也是在挑选着护茶使者。

  阔绰的邹氏宅屋临溪而建,让行走在下梅古村的游人顿生置身江南水乡的错觉,这便是下梅繁华气息的所在。走过传奇式的大屋,若再想回味一番,可以寻访这里一位唱山歌的老人,他也是下梅万里茶路最后一代竹筏运茶工。老人曾经唱着山歌载着茶叶往返于上梅和赤石间,七十八年来,下梅的变迁也在改变他的命运。坐在老屋里,听一些下梅乡音,这几句歌词或可稍作安慰:“砍柴郎仔,不要慌,落了太阳有月光,月光落了有星星,落了星星大天亮,早上起来下大霜……”。

【五夫】五夫镇的人文底气

  五夫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中期,因朱熹而闻名。从十四岁来到五夫算起,朱熹在五夫渡过了四十多个春秋,在此完成了自己著书、立说的大部分人生。镇上的紫阳楼就是朱熹当时的故居所在,经过近千年的岁月变迁,紫阳楼早已不是原身,但掩映在莲花和古树之间的屋子,还显露出古时情怀。

  五夫是“群英荟萃”之邦,镇上历史文物古迹非常丰富。除了朱熹故居紫阳楼,兴贤古街是五夫镇上最能体现朱熹及历代先辈功业的地方。始自五虹桥,终至文献桥(又名双龙桥),全长1000余米,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六个街坊组成。街上牌坊林立,在主要的建筑中不难发现朱熹的踪迹。位于古街后半段的兴贤书院,最早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朱熹学有所成后,在此弘讲理学、以文论道,现今在书院内还可欣赏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堂匾和各式楹联。

  走在古街,还可以看到五夫名门刘氏家族重修的祠堂。五夫刘氏是中华刘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又被史学家称为东族刘氏。家祠于2005年重建成后,为五夫的文化游增加了更深的内涵。刘氏家祠中供奉的“五忠六贤”,在武夷山名垂青史,宋朝时期的“三忠一文”,更是被历史所公认。刘氏祠堂布局庄严,门楼砖雕艺术精湛,古风犹存。祠深二十余米,中厅还设有戏台,祠内常年香火缭绕,若是在制茶的季节走进去,可以看到门的两边坐满了正在挑茶的白发老人。

  从头走到底,兴贤古街一千米的距离要比不少古街长,更难得的是,长长的街道所置身的五夫镇本身并不大,却满是古迹遗址。离开兴贤古街前,还有一条不能错过的古迹是朱子巷。它就处在五夫中和坊与儒林坊的交界线,是朱熹外出返家的必经之路。巷子曲折向上,全部用鹅卵石铺就,上面印满了朱熹幼时上学和中年访友的足迹。走在上面,轻抚两边的古屋高墙,不知道是否可以连上古人的脉搏,一探五夫理学的究竟。

【曹墩】茶不到曹墩不香

  曹墩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九曲溪上游。从明代开始,曹墩就一直是武夷岩茶的主要产地,这里家家户户做茶,从脚步不稳的小孩到头发花白的老人,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哪怕是一个后落户于此的外地人,对茶也能说出个三五分来。这里的茶水流进每个人的身体后仿佛就不再离开,于是曹墩索性叫“茶村曹墩”。

  若只是产茶,曹礅的名气不会这么大。“茶不到曹礅不香”传出了曹墩茶的神韵。具体来说,曹墩的茶做工精细,不只香气浓郁,还有清、甜、活,回味悠长的特点。

  虽然就武夷山整个市来说,人们的生活天天都是在泡茶、喝茶中度过,但是作为一个游客,喝茶远不如当地人那样自在。来到曹墩就舒服多了,这儿不仅茶香,当地的茶农比起武夷山其他处热情的人们更是有增无减,走在路上只消一个眼神、一个探头,身子已经从街上挪到了屋内,不一会面前就摆上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武夷岩茶。

  曹墩人的生活很自在,不过别以为这样他们就满足了,在小小的茶杯后面曹墩人还藏着自己的文化隐光。作为明清两代武夷岩茶的主要产地,曹墩的富庶可想而知。这里的古门后面同样住着曾经的名门望族,且不说撰写了《武夷山志》的董天公旧宅、状元府、举人府,姑且顺着精美的木雕、石雕,一路眼光流转,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就来到了某个令人惊喜的庭院,院中留守的阿婆也许还会不无骄傲地讲诉起昔日的繁华。而那个带你踏入庭院的小小雕刻,又怎知不与茶有关?

  除了茶之外,曹墩人的生活还有两件雅事,文书和兰花。因为喜好习书法的人不少,逢年过节,可以看到许多自书的对联,时不时村里还会来一场书法比赛。兰花是另外一处曹墩家家户户都可看到的风景。当地位于九曲溪上游大峡谷入口处,多云雾且雨量充沛的气候,使得幽兰处处丛生。

  曹墩是岩茶之乡,也是兰花之乡,堪称武夷山“岩骨花香”四字的形象代表。另外,人们耳熟能详的武夷山导游词多数出自曹墩人董天公的《武夷山志》,可以说,不管你走到武夷山的哪一个地方,都有曹墩如影随形。如此的曹墩,来到武夷山又怎能不去呢?

【桐木村】红茶的故乡

  武夷山有两处专业的茶村享誉世界,一个是天心村,专做正岩茶;另一个就是桐木村,红茶的故乡,以正山小种红茶和金骏眉最为有名。桐木村位于武夷山市西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地处闽赣交界,平日里除了慕名来探茶询香的访客外,很少有游客前往。

  桐木村的历史颇有些坎坷,不仅“墙内开花墙外香”,明明是红茶的发源地,自清末以来,茶叶外销的道路却因人为因素受到阻隔。说起武夷红茶名气最响的时候,要追溯到清朝中前期。最早在康熙五年,由荷兰人把少量的“正山小种”红茶带回欧洲,没料到却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流行起来,并形成后来的下午茶传统。为了打破中国人对红茶技术的垄断,一个名叫罗伯特·福琼的英国植物学家奉命承担了刺探这一商业秘密的任务。福琼先后两次来到武夷山,经过五年时间,他详细记录下武夷茶的制作工艺,购买了大量茶树种子。在此之前,欧洲人长期来一直以为红茶是不同于绿茶的另外一种植物,直到此时方知,是制作工艺的不同产生了迥异的口感。为了保证茶叶的顺利移植,福琼出高价招募了八个当地的制茶工人,最终将他们带到气候和地理条件相似的印度大吉岭,在那里培育出了现在行销全球的大吉岭红茶。

  武夷山向来以“盆景式茶园”著称,在景区内的正岩茶分布极散,每户茶农十几庙的茶园恨不得分长在几十处。在桐木村,茶树生长得更加恣意,有时两三株茶树就长在峭立的岩壁上,遑不论一芽一叶的金骏眉,这里的每一片茶叶采摘都极费人力。

  桐木村人喜欢开玩笑说,邓小平在这里划了一个圈,这个圈要比深圳特区更早,说的就是1979年7月3日正式批准设立的武夷山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这个圈曾经一度被村民视为致富的牵绊,伐不得也猎不得,让山里的人很迷茫。不过经过三十年的岁月,如今它已经成为桐木村人最引以为傲的家园,因为只有这里才是正山小种、金骏眉的产地,只有这儿才是红茶正宗的故乡。

(文章选自《海峡旅游》总第080期)

**********************************************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46685036 50364129 41291872 18723423 34234147 41472136 21362537 25375382'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37969) and MATCH(title) AGAINST('46685036 50364129 41291872 18723423 34234147 41472136 21362537 25375382'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