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纳雍:把茶叶种到了2300米的山巅
在骔岭镇坪箐村,海拔约2300米的山神箐上,山顶最先感知阳光和冰雪。夏秋的阳光,先照到山顶,再下移到山腰。冬天的冰雪,先覆盖山顶,再蔓延到山腰。
春天的山神箐,山下的樱花已经开得繁盛了,山腰的樱花才开始打苞。“山高一丈,水冷三分”的农谚,被樱花开放的先后时序映射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被种茶十余年的谭正义感受得心知肚明。
高山生态有机茶园。
山神箐之巅,每年的霜期,大约5个月时间,从头年11月初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底。此间,山上的每一株茶苗,都要在大约5摄氏度的低温环境里艰难孕育清明时节的芽头。因为环境恶劣,“今年3月21日的一场降雪,让清明时节采茶的计划至少推迟了半个月”。
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这个时段,其它地方的茶园,春芽都已经成茗了,而山神箐茶园的芽头还缩在枝端,阴冷的天气让它老是不肯露头。
在各地茶农的认知中,关于适宜茶叶生长的海拔高度,几乎如出一辙地被锁定在800米到1500米的高度区间。山神箐的海拔高度,远远超出了这个区间的上限。
坪箐社区高山生态有机茶园。
最初的几年,谭正义直接将采购而来的无性系茶苗种到山顶,但茶苗几乎都斗不过寒冬的雪一场、凝一场。待到夏天的阳光把万物复苏的信息带到山神箐之巅时,那些奄奄一息的茶苗已经无力回天。
如何让茶苗的生长突破冰雪的封锁线?
既然不能改变冰雪如期而至的自然规律,那就只有改变茶苗的抗冰雪性状。
谭正义退下了山。
退,不是放弃,是选择——退一步,是为了更进一步。
谭正义(左二)作茶园修剪技术培训。李践摄
这种路径选择,让谭正义的有性繁殖、山下育壮、山上移栽组合,成了绝无仅有的“茶谱”——这就如同建桥,先在箱梁基地预制箱梁,然后把箱梁运到桥礅上拼接,而不是直接在桥礅上浇铸。
在山下的育苗场,肥与土的混合料被装入硕大的营养袋,排成横成行、竖成列的矩阵,之后,茶果种子才植入营养袋的土肥里。
播种茶果,属于有性繁殖方式,苗长主根,根系发达,生存力强。茶果出苗,枝往上长,根往下长,肥力的喂养,加上有性繁殖方式所赋予的本能抵抗力,以及长达3年的育壮期,茶苗移栽到高海拔的山顶时,它已经能够对抗长达5个月的低温天气了。
雾翠茗香循环农业产业园。蒯海峰摄
在谭正义的“猪—沼—茶—草—猪”闭环产业体系里,山顶的茶园得到了沼液源源不断的供养,叶面泛绿,芽头粗壮。屡种屡败、屡败屡种的谭正义,终于看到了坚持本身回报给他的曙光。
山高人为峰。
面对在山巅不能种活茶叶的现实,谭正义以退为进,最终把茶叶种上了山。站在海拔2300米的山巅,谭正义到底是比山巅高出了一个人的高度。(文/ 周春荣 图/ 李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