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叶“云”里飘香
乡村茶园。杨怀平 摄
编者按:
贵州茶历史源远流长,茶文化底蕴深厚,茶品质久负盛名。5月29日,2015年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在遵义湄潭县举行,贵州省省长陈敏尔在开幕式上发表的演讲中说,希望借此机会,以茶会友,以茶扬文,以茶兴业,以茶惠民,推动名优贵茶走进家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6月10日,《经济日报》刊发特稿,全面介绍了贵州茶产业借助互联网平台,抓住贵州进入高铁时代契机加快发展的相关情况。文章全文如下:
搭上互联网和高铁的快车,加速释放生态红利——
贵州茶叶“云”里飘香
本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赵泽奇
初夏的贵州,清风和煦,阳光灿烂,一片片翠绿的茶园里,茶农像往年一样在茶园里忙碌着。与往年不同的是,随着科技信息、交通设施等新变化,贵州的茶农茶商,正乘着互联网大数据这朵“云”,不断提升贵州茶叶质量安全公信度,用互联网做大茶产业;同时,借着贵广高铁开通、融入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的“东风”,茶山生态旅游经济正在崛起。
借互联网创品牌
从“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到“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烧柴”,40多年“低头种茶”让贵州省湄潭县核桃坝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从“修大坝、种茶园、户户通马路”到“创品牌、搞联合、互联网营销”,短短数年间,原本只会“抬头看天”的茶农,现在已经把眼光瞄向更广的市场。
从种茶到收购茶青、加工制茶,从事茶产业10多年的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茶农景林波除了拥有自己的茶叶公司外,还建起了占地近6亩的制茶作坊。
但靠零售和批发为主的茶生意并不能让这位30来岁的年轻人满意。“每斤茶叶去掉成本,也就赚十几、二十元钱加工费,还经常被压价,没啥利润空间。”景林波说。怎样才能从低端往上走,景林波将目光放在了塑造品牌上。“今年我注册了商标‘核伦春’,在网上建立推广本地茶叶的平台。”景林波说。
茶海晨雾。 程文涛 摄
湄潭县是贵州主要茶产区,种植面积50多万亩,2014年茶叶综合收入超过30亿元。作为湄潭县茶产业、茶文化的源头,核桃坝村更是“因茶而兴”。全村1万多亩茶园,868户村民家家户户种茶或加工茶,早就名扬茶界的核桃坝茶叶更是被浙江、安徽一带的茶商大量收购。
2014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42万元,但越来越多的茶农不再满足于做产业链条中利润最少的一环,互联网成了茶农开拓市场的“利器”。从去年年底开始,茶农刘声彦就一直忙着开发订阅号、服务号,传送“芸香茶叶”相关资讯,通过美文美图传播,让更多的人知晓湄潭绿茶。目前,核桃坝村已有几十家企业在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建立了自己的网络销售渠道,销售额逐年提高。
如何把种茶变成产业,让自己从茶农蜕变为茶商?茶农刘泽远打算联合村里的茶叶加工大户,成立一家茶叶“聚集公司”,联手实现不压价、不赊账,以解决投资成本少、资金回笼慢等经营难题。如今,县里每年都会带领大批茶农、生产企业参加国内的各类农产品交易会、茶叶博览会等寻找商机。
搭云平台打“生态牌”
一大早,贵州贵茶有限公司久安茶基地种植管理员周珍辉没有去茶树基地巡视,而是打开电脑登录贵州省茶叶质量安全网的可视化管理系统,通过茶园内的6个摄像头查看茶园情况。
贵州省建立的茶叶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让周珍辉足不出户就能对万亩茶园实施远程监控,还可以对茶树种植环境中的空气PM值、水质、土壤肥力等多项参数进行监测。周珍辉说,云平台不仅让他站得更高、看得更全,也轻松不少。
在云服务平台上可以看到数据自动采集、传输过程。田间通过一根采集针插到土壤里,通过无线网传到平台,土壤的农药残留、温湿度等情况都可以监测到。周珍辉说:“以前每天上山都要走很长的路,现在坐在办公室就可以实施田间管理。”
监测、记录,连接的是从茶园到茶杯的安全距离。平台研发者贵州希望泥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黄秋尘用手机对着外包装上的二维码一扫,茶叶的茶树名称、生产批次、包装名称等信息尽收眼底,就连茶叶加工每道工艺的时间、操作人、视频图像等都能够看到。
实现茶叶生产前端和销售后端的同时监测,正是贵州茶叶质量安全云平台与其他产品追溯系统最大的不同。“我们现在就是利用贵州的大数据优势,实现全程监管和数据的综合。”黄秋尘说。
2015年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开幕。 文媛 摄
贵州省茶办基地与质量安全组工作人员段学艺介绍说:“除了提升茶企管理水平,政府监管部门也能从茶叶质量安全云平台上获取企业在茶叶种植、加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给政府监管打开了渠道。”据了解,贵州省首批入驻平台的企业有60家,涵盖贵州省10大茶企品牌,涉及9个市(州)。今年贵州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茶园绿色防控的文件,尤其在农药残留方面更是高于国家标准。
从茶园里每一棵茶树的生长环境监控,到茶杯里每一片茶叶的安全质量把控,都可以通过一个云平台、一个APP软件实现。乘着大数据东风,如今的贵州茶叶正乘着“质量安全”这朵云,长出更丰满有力的翅膀。
靠经济圈谋生态游
清晨,贵州省都匀毛尖茶核心产区,螺丝壳山云雾缭绕。背着竹篓、唱着布依山歌的采茶工黄远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一次,黄远茂身边多了位学徒——来自江苏的游客胡旭忠。贵广高铁开通后,都匀融入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贵阳1小时经济圈,越来越多的人嗅着茶香来到都匀,体验茶旅一体化。
胡旭忠在高铁上看到都匀毛尖的宣传广告后,心生向往。他坐了3个多小时高铁来到都匀,感受茶园里最纯正的毛尖茶香。如今,越来越多像胡旭忠一样的游客乘着贵广高铁涌向都匀。这些变化都被螺丝壳河头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光辉看在眼里。
张光辉从最初退耕还茶挣补助,到如今合作社年产值上千万元的2万亩茶园,致富路走得一路顺畅。今年清明期间,茶园旅游的火爆让他措手不及。“一天100多台车、1000多人来体验茶旅一体化,由于基础设施还没有跟上,我们一时间应接不暇。”张光辉兴奋地说。
小茶叶做出大文章,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看好家乡的发展前景。村民杨柳和丈夫结束了10年打工生涯,回家乡办起了“农家乐”。
茶农有计划,政府也有规划。通往螺丝壳山采茶景点的路上,工人们正忙碌地修筑都匀市区通往茶区的道路。黔南州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品牌科科长邓德章介绍,这条路于4月底修通。
路通只是其一,如何把贵广高铁都匀东站这个过境站点变成留得住人的中转站,把物流、商贸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邓德章表示,都匀正积极谋划产业转型升级。如今,以“百里毛尖长廊、万亩生态茶乡”为主题打造的48公里茶山生态旅游线路已初见规模。
今年是都匀毛尖获得“巴拿马金奖”100周年,黔南州计划建一个仿巴拿马展会的中国馆,还在京广高铁、京沪高铁801次列车上,做起宣传黔南茶旅文化的广告,让更多的茶农分享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