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一文探究茶叶的前世今生
江南都市报《九江新闻》1月28日4-5联版
江南都市报《九江新闻》1月28日4-5联版
《茶在中国》加拿大贝剑铭著
五老峰下,海拔600米的一家庐山云雾茶场
(版权作品:授权今日头条号独家刊登)
品茶
文/图 王平
春节期间,朋友们聚会,“无酒不欢”,然而喝酒毕竟伤身。以茶会友,则被贴上了“高雅、健康”的标签。
国人爱喝茶。阳春白雪们有“琴棋书画诗酒茶”,下里巴人有“柴米油盐酱醋茶”。
饮茶,作为中国老百姓“开门五件事”之一,有着悠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
2022年春节将至,不妨来聊聊茶。
然而,介绍茶叶历史、茶文化,介绍饮茶、制茶工艺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诸如禅茶一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文化早已深深烙印入汉文化之中。
本文则想多从科普的角度,聊一聊茶叶的前世今生:人们为什么喜欢饮茶?喝茶为何会上瘾?怎样喝茶才健康?喝茶究竟能不能抗癌?
文中的主要观点,参考了华大基因的科学家赵山岑博士等人2018年4月21日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的论文,以及中科院主管的《科学世界》杂志刊发的一些文章。
2018年,赵山岑等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入手,首次破译了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密码,从基因源代码中破解了茶叶背后诸多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谜题。
一、神奇的东方树叶
华夏民族的饮茶历史,相传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牛首人身”、“亲尝百草”的炎帝——神农氏。
比较可信的历史,则应该可以追溯至先秦。3000年以前的西周、东周时期,出现了人工栽培茶树,茶叶当菜食的现象。
唐代的陆羽,撰写了《茶经》。宋元明清时期,制茶业又得到了长足进步。
300年以前的清代,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制茶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等,可谓出尽风头。
古代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作为国际市场上的奢侈品、“硬通货”,为我们换回来了大量的白银,以至于贫银的古代中国,竟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可谓影响深远。
二、九江“一绿一红”蜚声海内外
九江,历史上曾为“三大茶市”。
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唐代诗人白居易,一次送客至九江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琵琶行》里的“琵琶女”凄凄惨惨,这位娘子“老大嫁作商人妇”,她的老公“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江西有“四绿一红”。其中的一绿一红,即为九江的庐山云雾茶、修水宁红茶。
九江的一绿一红,可了不得。1915年,它们曾被选送参加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双双斩获大奖。
庐山云雾茶,肇始于汉代,相传东林寺名僧慧远将野生茶改造为家生茶。近代以来,更是屡获殊荣,先后多次被多个国际、国内机构评选为中国十大名茶、八大名茶等。
修水宁红,也堪称红茶界的老祖宗,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清道光年间,宁红就已蜚声海内外。曾经备受英国女皇推崇的安徽祁门红茶,据说也是学习了修水宁红的制茶工艺。著有《茶经述评》,我国著名农学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吴觉农先生就曾说:“宁红是历史上最早支派,宁红早于祁红九十年,先有宁红,后有祁红。”
三、刘姥姥喝茶与西方人的“品位”
历史上,茶经、茶诗、茶文化,绚丽多彩、异彩纷呈。
《红楼梦》第41回就记录了贾宝玉在仆人陪同下到一所尼姑庵品茶的过程。妙龄女尼妙玉用雕漆填金小茶盘和精致小盖钟,先向贾母敬茶。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刘姥姥喝贾母剩茶,啥“品位”!
有趣的是,加拿大汉学家贝剑铭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原来西方人挂在嘴边的“品位”一词,竟与中国茶文化的兴起有着很大渊源。
资料显示:8世纪中叶,我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人开始饮茶,品茶的文化实践成为财富、地位、闲适以及品位的象征。唐代诗人刘禹锡(772-842年)写过《尝茶》诗。10世纪茶书《十六汤品》,使用“品”字来讨论品茶。1075年,黄儒(1073年进士)撰写了《品茶要录》。
通过对比18世纪英国“品位”一词的发展,来思考中国茶文化的兴起大有脾益。
“品位”这个概念,在英国最早于17世纪晚期引起关注,被用于比较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英国散文家约瑟夫·艾迪生比较了一个文学品位很高的人和一位能够鉴别出十种不同的茶或其任意组合的品茶专家。大革命前的法国,何为高品位由王室决定。英国则通过贵族交际圈传播,这和中古中国品茶要领的流传是一致的——通过茶书和在文人间传诵的诗歌传播。在古代中国,茶如何品鉴不受朝廷控制,尽管一些皇帝(尤其是宋徽宗)在这一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茶有品位之分,泡茶的水也很有讲究。
茶圣陆羽,就曾把“天下第一泉”、“天下第六泉”的美誉,给了我们庐山的谷帘泉、观音泉。
然而,类似文章多为文人的赋比兴之文,乱花渐欲迷人眼。缺乏的是遵循现代科学研究范式的严谨研究之作。
四、茶叶的前世今生
2018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上海),联合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宛晓春教授研究团队、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山岑团队,则从分子层面破译了茶叶的前世今生。
世界上主栽的茶树,目前主要分为两个变种:大叶种、小叶种。
大叶种又叫阿萨姆种,主要种植在印度等热带和冬季温暖的亚热带地区,适制红茶和普洱茶。
小叶种又叫中国茶,流行于中国、日本等地。
区分起来也很简单,大叶种茶的叶片很大,一片茶叶有成人半个巴掌大。小叶种茶,叶片较小。
在中国广袤大地上,不同地方、不同品牌、不同口味的茶叶,从植物学上其实是属于同一种茶:小叶种茶,从种上并没有任何区别。
严格来讲,大叶种茶、小叶种茶也是属于茶的两个变种,本身的“亲戚关系”非常近,两者的基因组相似度很高。
该研究团队以茶树品种舒茶早(中国种)为材料,用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对其进行测序,采取杂合组装策略,获得覆盖基因组93%区域的高质量序列草图,注释出33932个高可信度的茶树基因。此次基因组组装的完整性和质量远高于现有同类已测序物种组装水平。
研究发现,茶树祖先种大约在8000万年前与亲缘关系最近的猕猴桃物种发生分化,继而在38万年至154万年前,又分化形成中国种和阿萨姆种。
五、茶叶仍是个“野孩子”
今天,我们食用的各种植物,都是经过了成千上万年的人工选育、驯化,在形态上、口味上往往和其祖辈差异很大。比如我们吃的小米,与它的祖先——狗尾巴草,差异就很大。
人们在栽种过程中,往往会有意识地去选择果实更大、味道更可口、营养更丰富、更适宜栽种的植物种苗,一代代往下繁衍,进而达到某种“优良性状的富集”。
茶叶则是特例,它基本上还是“野种”。在茶叶栽种历史上,其典型特征不明显,人工选育的方向不明晰,看不出太多人工驯化的痕迹。
人们将野种茶进行人工栽培,基本上就是把茶树从大自然中“挪”到一起,进行集中种植。茶树相对而言,比其他植物保持了更多的“原生态”,它的驯化不像其他农作物那样彻底。究其原因,专家们认为:可能跟人们利用植物的不同部位有关,茶树种植主要是取叶,因此对植物本身改良的强度并不是很大。
六、茶多酚胜出的秘诀:单体
我们常喝的绿茶、红茶、乌龙茶、岩茶、黑茶、白茶、龙井茶,口味千差万别,究其原因,主要是加工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口味的不同。
赵山岑认为:尽管茶叶的口味千千万,制茶工艺也是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
我们喝茶,主要是喝茶叶中的这三种物质: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
茶多酚,名字很高冷。
但叶绿素、花青素,一般人都知道一二。
叶绿素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花青素,花青素可以聚合成原花青素,原花青素又可以分解为花青素。植物五彩斑斓的颜色,主要归功于叶绿素、花青素、类胡萝卜素这类物质的存在。原花青素,就是一种以多聚体形式存在的多酚类物质。
茶多酚,并不是指某种具体的物质,而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
茶多酚含量丰富,绿茶中茶多酚含量最高可占其质量的15%~30%。茶多酚中主要又是儿茶素,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儿茶素又分为四种,如: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等。
多酚类物质,在植物里普遍存在。比如EGCG,在其他植物和茶叶里都有。
那为何老祖宗们不随便找一片树叶来泡茶呢?为何市面上各种各样的花茶,模样都很好看,却泡不出来茶的浓郁味道呢?
这就要归功于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特殊分子结构:单体。
单体即单分子,一个个单独的分子。比如EGCG在茶叶中是以单体形式存在,而在其他植物里,EGCG多以聚合体形式存在,不易溶解于水。
九江有家云雾茶庄,柜台上摆放着几盒产于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
这几盒“锡兰红茶”,是笔者当年澳门游,一时好奇买回来尝鲜。打开一看,发现好好的茶叶被研磨成了红色“面粉”。用开水冲泡,茶面则漂浮着一层“红粉”,据说这种茶要煮。日本的抹茶,也是茶粉。
其实茶叶不同于咖啡豆,没有必要研磨成粉,其单体分子结构本身就易溶于水。
剩下的“锡兰红茶”,笔者一股脑儿赠予了这位店家老友。好友也回赠他们家的土特产:庐山云雾茶。
七、茶叶里的天然味精:茶氨酸
茶叶的味道,主要是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这三种物质的综合。
茶多酚,主要是涩味。
咖啡碱,主要是苦味。
茶叶中的鲜味,则主要来自于茶氨酸。和谷氨酸(味精的主要成分)类似,茶氨酸也是一种氨基酸,它是一种鲜爽味。
茶氨酸的含量高低,与绿茶品质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787~0.876。
茶叶存在二十多种氨基酸中,茶氨酸约占茶叶氨基酸总量50%~60%;经研究发现,除在茶梅、蘑菇、油茶等植物中已检测出微量存在外,在其它植物中尚未发现。
茶氨酸,可谓是茶叶中比较独有的一种物质,在绿茶干茶中可占其质量的1%-2%。
不同口味的茶,其实是通过各种种植工艺、加工工艺、存储工艺,对这三种物质进行调配后得出的产物。例如:红茶、乌龙茶的氧化过程;普洱茶的发酵过程等。
既然茶鲜味来自于茶氨酸,为何不采用现代工艺,将茶氨酸直接提炼出来,以后我们直接喝茶氨酸得了?
还真有这样干的!
茶氨酸经提炼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是一种带绿茶香味成分的调味料。
问题是,也没看过有人专喝味精水的啊!
一般认为,茶叶里面对人体最有益的成分,主要还是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此外,咖啡碱也有自己的独特口感与功效。
八、提神醒脑喝茶上瘾:咖啡碱
咖啡碱,一种植物生物碱,在许多植物中都能够被发现。
自然界中咖啡碱含量最高的是咖啡豆,排名第二者应是茶叶。
茶叶中咖啡碱,可占茶叶干重的2~4%,是茶叶中的特征性成分之一。特定工艺制作的茶,例如红茶和乌龙茶,比其他茶的咖啡碱含量更高。
前些日,笔者睡前喝了一泡太平猴魁。根据以往的经验,太平猴魁的口味往往比较清淡。不料,这杯茶下肚后,闹得笔者整整一晚上无法入眠,这就是咖啡碱在起作用。
咖啡碱是一种兴奋剂,能兴奋大脑皮层,有提神作用,也是人们喝茶成瘾的原因之一。
高强度的咖啡碱,是强有力的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兴奋神经中枢,尤其是大脑皮层。当血液中咖啡碱浓度在5~6mg/L时,会使人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大脑思维活动清晰,感觉敏锐,记忆力增强。古人称之为“令人少眠”,“使人益思”。咖啡碱的兴奋作用往往会持续几个小时。
睡前摄入咖啡碱会使入眠时间推迟,推迟时间的长短与咖啡碱的摄入量基本成正比。由于个人对咖啡碱的敏感度不同,咖啡碱的兴奋效果也有差异。茶氨酸与咖啡碱则有对抗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咖啡碱的兴奋作用。
茶叶的口感千差万别,种植的水土、雨水的丰疏、采摘的时节、加工的火候、存储的环境,往往都可以影响最终口感。即使同一个制茶师傅,同一片茶园,不同批次茶叶,口味都会有差别。
古代交通条件差,同一批次的茶叶,一旦经过长途运输,往往会与在其原产地品尝时口感有所不同。理解为古代运输、密封、保存的环境差,茶叶运输中可能受到了温度、湿度外围存储环境的影响。
茶叶的口味尽管千差万别。但一杯好茶,应该是对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三者尺度的合理拿捏,达到《易经》中描述的“变”中求“和”的某种平衡状态。
爱从喝茶中参悟禅机,也是释家的乐趣之一。“禅茶一味”、“吃茶去”,也是流传甚广的禅门公案。
九、绿茶、红茶、青茶、黑茶哪种更好?
绿茶、红茶、青茶、黑茶,加工工艺的不同,带来了口感的不同。
绿茶(如庐山云雾、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普遍不经过氧化深加工。茶农采摘下茶树的鲜叶或芽,未经深度氧化和发酵等处理,只是经杀青、整形等工艺加工,破坏掉茶叶的细胞壁,便于营养物质的析出,保留了鲜叶中最多的天然物质,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基本上是原汁原味的保留。
庐山云雾茶,新的制作工艺,甚至剔除了高温炒茶的环节,直接采用冻干法,运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只需要十几分钟,即可析出茶叶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中的营养物质。
值得一提的是,安吉白片等,名为白茶,实为绿茶,叶白只是因为叶片上多白毫。
红茶(金骏眉、正山小种、宁红、祁门红)、青茶(又名乌龙茶,如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台湾高山乌龙茶等)。茶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了高温氧化过程。有些茶叶还经过了半发酵。氧化过程,会使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成分中的羟基转变成羰基,尤其会使茶多酚类物质进行氧化。由于物质形态发生了变化,其口味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进入人体内的代谢反应也会不一样。比如大红袍,会有一种类似于咖啡的烘焙味。
黑茶,如普洱茶、安化黑茶、藏茶等,则是典型的发酵茶。发酵与氧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微生物的参与。
普洱茶,多采用大叶种,在加工上需要经过发酵。经过高温氧化再发酵的普洱茶称为熟普。不经过高温氧化,直接发酵则称为生普。
近年来,黑茶经过轮番炒作,身价倍增。
赵山岑则称:古代,鲜叶多被达官贵人们喝了。茶农们发明发酵茶、黑茶、砖茶,这种茶,对叶片的鲜嫩度并不讲究,老叶片、大叶片都行,有些甚至连枝带叶。发酵也是为了便于长期保存,一般是供应给穷人喝的。藏茶,则多用于牧民们煮奶茶时去腥。
时过境迁,如今喝黑茶,竟然成为油腻大叔们刮油养生之道!
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究竟哪种更好?
要我说,当然是绿茶!
毋庸讳言,深度氧化、发酵,每一次对叶片的深加工,都会损失掉茶叶中的大量营养物质。
退而求其次,为了追求口感,为了不刺激肠胃,牺牲掉茶叶的部分营养,可以喝青茶、红茶。
普洱茶、黑茶,我是万万不愿意喝的。
九江一位庐山云雾茶庄老板曾经对笔者笑言:豆腐可以天天吃,霉豆腐你敢天天吃吗?
这句话,话糙理不糙。
十、黑茶年代越久远越好?
还有一个误区?黑茶是不是年代越久远越好?
一次,一位收藏古茶砖的老先生,满心好意地给赵山岑博士泡了一杯年代久远的陈年老普洱。赵山岑退避三舍:“我是不敢喝,因为我了解,茶叶并不是保存越久越好。”
赵山岑称:保存条件好,绿茶的保质期一般1-2年;红茶、乌龙茶3年左右;黑茶8-15年。更老的茶,成分不明,最好不要乱喝。
至于老茶树上的茶叶卖得贵。赵山岑称:物以稀为贵,老茶树可能未经过多的人工选育,基因会比较纯,但在口味上、营养成分上,其实与普通茶树叶并没有什么差别。
十一、喝茶能防癌?
喝茶能防癌吗?由中科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的综合性科普月刊——《科学世界》杂志,2017年7月14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的文章。
文章的结论是:暂时不能!
暂时不能!并非真就不能。其实非常可能!
只是科学界说话十分严谨,目前还缺乏强有力的随机双盲大样本人体实验数据,证明该观点。
该文称:生物医学研究发现,茶似乎的确含有多种有益健康的成分,主要是一些多酚类物质,最重要的是一类叫儿茶酚的抗氧化剂。不同种类的茶因制作工艺不同,儿茶酚的含量也不同。绿茶氧化程度很低,避免了儿茶酚遭到氧化受破坏,儿茶酚的含量最高。红茶里的儿茶酚含量较低,因为被氧化成了更复杂的多酚类物质,例如茶红素和茶黄素,但是后二者也是抗氧化剂。
通常认为抗氧化剂具有预防癌症发生的作用,如果茶能防癌的话,就要归功于这些抗氧化剂。许多体外实验表明,儿茶酚、茶红素和茶黄素能够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动物实验也表明:茶和茶中的多酚类物质能够防止多处器官长癌。这方面的证据是很强的。
但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并不一定能够推广到人身上。
研究喝茶与人患癌的关系,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比较喝茶人群和不喝茶人群患癌的风险。这方面的证据很弱,有的互相矛盾。有些研究发现喝茶能够降低患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卵巢癌和肺癌的风险,不过降低得不多。但也有些研究发现喝茶并不能降低患癌风险。
目前,研究喝茶与癌症关系的人体临床试验不多,主要是研究喝茶是否能降低体内某种与癌症有关的生物标识物的含量。比如有一种生物标识物叫8-羟基脱氧鸟苷,它是DNA受氧化损伤后产生的,如果尿液里8-羟基脱氧鸟苷含量比较高,就预示着癌症风险比较高。
在一个临床试验中,124名因为患有乙型肝炎和接触黄曲霉素因而具有肝癌高风险的实验对象被分成三组,其中两组每天分别口服500毫克和1000毫克绿茶多酚类物质(相当于喝2杯和4杯绿茶),另一组口服安慰剂作为对照。
3个月后,发现两个绿茶组的人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的含量都显著降低,只是对照组的一半。但是,尚不知道降低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的含量,是否真的就意味着降低了癌症风险。而且,也有的人体临床试验发现,喝茶并不能降低癌症生物标识物的含量。还有的临床试验发现,患有口腔癌前病变的患者,口服绿茶提取物能显著降低癌变的风险。但是这只是小型的临床试验,需要有进一步的大型临床试验才能得出结论。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提出喝茶能够防癌的推论,或假说!但就目前的实验数据,仍然不能得出“喝茶能防癌”的科学结论。
十二、喝烫茶容易致食道癌
《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一文,提出不良的饮茶习惯,甚至有可能致癌。
英国的研究发现,喝很烫的热茶的人得食道癌的风险是喝温茶的人的3倍,这被认为是英国妇女食道癌发病率高的原因。这是由于热水长期损伤食道导致的,其实与茶无关。
喝茶饮料或冰茶,由于茶里多酚物质含量非常低,喝了对身体没有太大益处。正确的喝茶姿势,是要热水泡茶慢慢喝。
十三、隔夜茶如砒霜?
另一个流传久远的传闻,也被证伪:隔夜茶不能喝,喝隔夜茶如喝砒霜!
近日,一位知名科学博主,将绿茶、红茶和乌龙茶,按照1:50的茶水比例泡好后,将茶叶滤除,取出一部分空白样,剩余部分敞口放过夜,24小时后取隔夜样。将这3壶隔夜茶送去实验室,检测各项指标。
实验结果显示,3种隔夜茶的菌落总数都小于10 CFU/mL,远低于《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限量标准100 CFU/mL。
3种隔夜茶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均低于16mg/kg,不会对人体产生致癌作用。
3种隔夜茶的茶多酚含量和刚泡好时相差不多,没有大量分解。其中绿茶刚泡好时的含量为2742mg/kg,隔夜后的含量为2778mg/kg。
国家高级品茶师楼国柱曾对龙井、普洱和菊花茶3种隔夜茶进行过专业评定。他认为,隔夜茶从口感和风味来说都没有变质,还是具有本来的口感,而且隔夜普洱的口感反而比新泡普洱反而更好。
上述实验均表明,隔夜茶是安全无毒的,完全可以放心饮用。
类似的实验,央视《是真的吗》节目组2017年也进行过,得出的结论是:隔夜茶是安全且可以饮用的。
十四、黑茶黄曲霉素超标之争
《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一文,还直指普洱茶,在这种发酵、储存条件下,各种有毒真菌也容易生长,所以普洱茶中容易污染黄曲霉素、伏马毒素、呕吐毒素等各种真菌毒素。这些毒素中最著名的是黄曲霉素,它是最强烈的致癌物之一。那么,长期喝普洱茶,是不是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呢?
该文作者拿出了三项证据:
证据一、《广州某茶叶市场普洱茶中多种生物毒素污染现状调查》,2010年由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完成;
2010年,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抽查了广州市场上的70份普洱茶样品,发现全都能检测出黄曲霉素,其中有8份黄曲霉素的含量超出了中国谷物标准规定的黄曲霉素限值(5微克/千克)。同时还查出了所有普洱茶样品都含有伏马毒素和呕吐毒素,其中有63份呕吐毒素的含量超出了标准规定的限值(1毫克/千克)。
证据二、《渥堆中普洱茶品质形成及陈化中真菌毒素状况的研究》,由南昌大学工程硕士吴静2013年完成的一篇硕士论文。
在南昌研究中,作者吴静关于60份普洱茶样品的抽样与检测,出现在论文的第五章——普洱茶的陈化与仓储。2012年七八月份,作者在南昌一家茶叶市场抽取了60份湿仓储藏普洱茶样品,检测发现,黄曲霉毒素存在于每一份样品中,7份浓度超标;其他一些真菌毒素同样也存在问题。
证据三、马鞍山市中心医院肾内科病例。
2012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报道了一个病例,一名患者每天喝10克普洱茶,喝了一个多月后,发生黄曲霉素中毒导致急性肝损害。这名患者喝的普洱茶中黄曲霉素的含量超过了30微克/千克。每天才喝10克普洱茶,摄入的黄曲霉素的量已高到了急性中毒,说明即使每天只用10克普洱茶,即使黄曲霉素不溶于水,普洱茶中的黄曲霉素同样能够进入人体造成伤害。
该文告诫称:急性的伤害容易发现,慢性的伤害,例如致癌,就是无形的了,不容易发现。
参考文献:
1、《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探究中国种茶树基因组和品质相关基因的进化机制》,作者为宛晓春、Jeffrey L. Bennetzen、赵山岑等人,2018年4月21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
2、《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作者方舟子,2017年7月14日发表于《科学世界》杂志;
3、《渥堆中普洱茶品质形成及陈化中真菌毒素状况的研究》,由南昌大学工程硕士吴静2013年完成的硕士论文;
4、《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加)贝剑铭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19年12月第一版。
5、喜马拉雅《天方烨谈》科普音频节目,《对话赵山岑》系列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