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炒作的上半场被妖魔化的“越陈越香”
一提到普洱茶,喝茶的也好,不喝的也罢,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越陈越好。
那么普洱茶“越陈越好”到底是其终极魅力还是世纪骗局呢?
在普洱茶还未出圈之前,普洱产地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确实有存新喝旧的传统。
后来经过科学方法检验和论证,普洱茶在特殊的存放环境中,经过适当时间的转化,其口感和营养价值也确有提升。
因此,普洱茶“越陈越好”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科学和历史依据。
正是这个“越陈越好”把普洱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是这个“越陈越好”造成了普洱茶产能的严重过剩和无数中小投资者的血本无归。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普洱茶经过了数次大起大落,有人一夜暴富盆满钵满,也有人血本无归悲愤离场,而更多的人还沉浸在幻想中自说自话。
纵观普洱茶的炒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由于篇幅有限,只简单地介绍一下其时间线,具体细节问题暂且不表,大家可以自行查阅。
第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普洱茶的炒作预热和大量抛盘最先在香港地区预演。随后九十年代初,在我国台湾地区又再一次上演。
自然而然地,这两次普洱茶的操盘都是以暴雷告终,同样也可以称之为大陆普洱茶炒作的彩排,无论是失意者还是成功者,都为本世纪港台商人在大陆炒作普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改革开放,两岸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大陆开始涌入大量台湾商人。
那时台湾普洱暴雷事件刚结束不久,台湾茶商(已经不能称之为茶商了,而是名副其实的炒茶客)来到普洱原产地云南考察交流,发现大陆对普洱茶一无所知,且当地存有大量老茶。
当时大陆信息相对闭塞,而且经济经过二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富裕阶层,台湾商人思量再三觉得可以把普洱茶的炒作流程在大陆复制一遍。
于是开始以各种手段在西南边区以极低的价格搜刮掉绝大部分普洱老茶。
第三,2000年前后,台湾商人的所做所为被香港商人看在眼里,但是当时老茶已经被搜刮完毕,港人想要进场分一杯羹,必须在新茶上做文章。
于是聪明的香港商人发明了——湿仓,即把新茶存放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以达到加速陈化的目的,新茶当老茶卖,说白了就是做旧。
为了进一步控制源头,港台商人同时以极低的价格大量收购和控股云南产地的普洱茶厂。
到此为止,货源和产地已经被牢牢地控制在港台商人的手中。
第四,2000年后,开始了布局中最关键的一步,炒作预热。
那些预热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繁多,堪称整个普洱炒作史中最“绝妙”的一笔。
包括利用出版物鼓吹普洱越陈越贵,利用报纸和新闻宣传囤积普洱一夜暴富的故事,利用纷繁多样的文化交流会提升普洱逼格……直到2005年“马帮进京”事件把剧情推向了最高潮。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内地的那些对金融操盘知之甚少的普通民众早就激情澎湃了。
有钱的掏钱,没钱的借钱,而且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一饼茶叶。
那时候的普洱是真正的有价无货,可是又有几个人是买来喝的呢?
第五,“马帮进京”两年后的2007年,也是普洱茶价格涨到历史最高的时候,市场上突然出现大批量的普洱现货,就在中小买家为终于买到货而欢呼雀跃的时候,普洱的价格突然断崖式下滑,本来以为买到了一堆黄金,结果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堆杂草。
为什么一饼难求的普洱市场会出现大量现货?为什么普洱价格会大幅度下滑?个中缘由,傻子也能看出来。
港台商人吃饱喝足,潇洒离场。
内地韭菜一片哀嚎,人间惨剧。
而这第一批内地韭菜也并不值得同情,因为在2007年以后的普洱炒作中,这些受害者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也终成恶龙。
至此为止,普洱炒作以“越陈越好”为基调的上半场戛然而止,更精彩的是以古树和名山为底色的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