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是如何成为中国八大茶叶产区的之二历史上的信阳茶叶发展
茶自东周时期传入信阳,经过汉、秦、晋、隋各朝代得到了很大发展。东汉时,医学家华佗在江淮一带常采信阳茶饮用并为民治病,留有“苦茶久食益意思”之句。
一、唐宋繁荣时期
唐代,信阳茶区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产茶区。当时全国分为8个茶叶产区,分布在包括境内在内的14个省区。同时境内还被列为全国官办的13个重点山场之一。陆羽在《茶经》中列出的全国“八道四十三州”茶产区,境内一带属淮南产区,包括:光州、义阳郡、舒州、寿州、蕲州、黄州。义阳郡有大面积茶园、与安徽中部、湖北北部构成淮南茶区,是唐代第二大产茶区,闻名全国。义阳所产茶为饼茶,形状为中间有孔的饼状,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唐《食货志》载:“贞元(802)江淮茶为大模,一斤五十两不等。”唐,信阳茶已被列为朝廷的贡品,唐《地理志》载:“义阳土贡品有茶。”当时全国的贡茶地区计有16个郡,其中有义阳郡。据《信阳县志》记载,当时种茶约2300亩,年产茶5万公斤左右。
此处说明,唐代的淮南产区包括现在的安徽和湖北与河南信阳交界很大一片地方,不只是指信阳一个地方,所以才有“淮南茶,(光州)信阳第一”之说
至宋代,信阳产茶区境内茶树栽培已非常普遍,茶田面积和产量都很大。此时茶与米、盐并提,人们饮茶普遍。苏颂在《图经本草》上说:“今江(即今狮河、光山、商城、罗山、固始等地)湖浙蜀,山中皆有通谓之茶。”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河南当时有信阳、光州、子安3个茶场,年产茶市斤,占全国13个茶场总量的1/5。”据《信阳县志》记载,当时种茶2600亩,年产茶6万公斤左右,史载:北宋信阳茶为官办山场,垄断采制。宋代信阳栽培的茶树为灌木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说:“建茶皆乔木,吴蜀淮南(信阳、罗山、光山)唯从茭而已。”宋代信阳茶为散茶,仍是贡品,茶叶的制作比唐代更为精湛,进贡茶叶的主要品种也是散茶,包装一般都与龙凤相连。《宋史·食货志》说:“当时进贡的散茶出淮南,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宋代,信阳茶不仅在本地销售,还有相当一部分通过惠民河、汴河运往北宋的都城开封,因而推动了京都的市场繁荣。《宋会要辑稿·食货》载:“京师每年要消耗大量的茶叶……所以商人入江淮(包括信阳)经惠民河、汴河把茶叶大量输入到东京。”当时的东京已经出现专门的茶肆,一些酒楼也设茶座。据《东京梦华录》载:“小商小贩提瓶卖茶”,“煎点汤茶者直到天明”。
貌似宋代的饮茶方式还有些不同,当时称“吃茶”,所以多为现代的抹茶之类,散茶才接近于现代的制茶方式和味道。
但从北宋末年后的100多年间,信阳茶遇到了毁灭性的灾难。12世纪20年代到13世纪60年代,信阳一带为金与南宋两军对峙区,双方军队在此拉锯混战,田地茶园荒芜。
在任何年代,战争就是毁灭一切的罪魁祸首,我们生在这个和平盛世,首先要学会感恩,不信的话你现在去趟乌克兰,相信你回来一定会有所改变!
二、明清衰落和清末短暂复苏
元末,省设榷茶运司,垄断山场,统买统卖,茶税倍增,茶园约剩1700亩,产茶3万公斤左右。
明清时期,信阳茶叶逐渐走向衰落。明时,信阳茶遭受自然灾害,茶税过重,官吏盘剥,加上匪徒敲诈掠夺,茶农只能弃茶谋生,茶树逐渐被砍毁。仅有李家寨3条沟内还有人在种茶,后人称之为大茶沟、中茶沟、小茶沟。当时的柳林、甘家冲一带有茶的交易集散。清《重修信阳县志》记载:“大茶沟、中茶沟、小茶沟在五斗峰之北皆明茶之产地,尚有遗株。”可见,李家寨是明代少有的一个产茶地区。
信阳茶区内茶的衰败,至清末才出现了一丝转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邑人甘以敬与王子漠、彭清阁等人商量种茶,招股集资,在震雷山成立“元贞茶社”,在历史上的老茶区震雷山北麓垦荒30余亩,种茶树3万多窝,这是近代信阳历史上的第一个茶社。元贞茶社第一次炒制茶叶只有几百斤,却因时局动荡,百业凋零,找不到销路,只好分送给了亲朋好友。1910年甘以敬又邀陈玉轩、王选青、陈相延等人在骆驼店陈相延家商讨办茶社事宜,在车云山组建“宏济茶社”,推举陈玉轩为社长,王选青为会计,陈相延为经理。茶社共征集股金2000余股,每5串钱为1股,共折合1.35万元。于车云山主峰千佛塔一带种茶4万余窝。甘以敬又在柳林甘家冲小孙家冲集股,建立“裕申茶社”,种茶3万余窝。在甘以敬等人的影响下信阳城乡的一些绅士、地主、商人也相继集股建社种茶。1912年,余子芸、僧廉泉等集股在东双河震雷北山麓胜泉寺建立“广益茶社”,种茶6万余窝。西、南山各地农民也陆续垦复荒芜茶园和扩种新茶园,使境内茶园面积迅速扩大。1913年,宏济茶社试采,因种植的茶树是从杭州龙井购回的茶籽所生,所以茶社为制出的茶起名为“车云龙井”。“车云龙井”成为信阳茶叶的第一个品牌。在茶社相继成立,境内茶业透出一片生机之时,传来“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将于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消息。信阳茶人陈善同(字雨人)在当时的缉私统领蔡竹贤的支持下,到各茶社串联,并搜集到了境内著名的车云茶、贡针、白毫、雀舌等11种茶样,每种约选3斤,用瓶装交信阳地方道署衙门实业厅所属的商会,转交省出品协会。据程书祥、李会治、王心国考证,1914年3月24日,河南省民政长田文烈委任陈浩(字子原)为河南省出口协会会长筹备巴拿马赛会河南展品参展事宜。1914年5月底,信阳毛尖运至省城,参加博览会的产品首先在省城进行了一次试展。9月6日,河南出品协会将信阳毛尖集展品由开封转京汉铁路线运至武汉,又从武汉换装轮船,沿江而下,9月22日安全运抵上海。12月6日经美国轮船“蒙古利亚”号抵达旧金山。1915年2月,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由车云山采制的信阳毛尖以其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独树一帜,获得普遍赞赏。据《信阳工商历史特产资料》记载:“1915年信阳毛尖经该会评判结果,颁给世界茶叶金质奖状与奖章。”宏济茶社股东和当地群众看到奖章和奖状后,情绪很高,劲头更足,并将宏济茶社改名为“车云茶社”,随后扩建茶房,添置工具,开辟新茶园。三四年后,车云茶社茶园达80亩。
此处可以有结论:车云山上也只是80亩茶园是在这个年代种植的,不像现在环湖三镇(浉河港、潭家河、董家河)就有百万亩茶园,很多茶树都是在此以后才开荒种植!
在“车云龙井”巴拿马获奖鼓舞下,当地政府开始酝酿设立茶业公所,推举蔡竹贤、陈善同、薛温伯、王选青、肖序玠、彭辑轩、蔡础跃等组成董事会,筹款在信阳老城太平缸胡同路东设立茶业公所,负责信阳县的茶叶生产。在茶业公所的统筹下,信阳城乡各地绅士、商人、地主以及僧人等纷纷集资建茶社,一时间,境内出现了八大茶社,即元贞茶社、宏济(车云)茶社、裕申茶社、广益茶社、万寿茶社、龙潭茶社、广生茶社、博厚茶社。
龙潭茶社成立于1915年,地点在狮河港镇黑龙潭天心寨;
广生茶社成立于1915年,地点在董家河镇三角山;
博厚茶社成立于1919年,地点在董家河镇黄龙寺白马山。
八大茶社共有茶树46万余窝,390多亩。一些茶商还在城里相继建立“祥记”等茶庄,专门经营本山生产的“毛尖”。清末民初的这八大茶社,在管理上采用类似现代承包制的“标包制”,在股东中推举热心茶叶事业并有经验的人为经理,定产承包,自负盈亏。经理负责,明确责任,订立合同,证人保证,法院备案。董事会还选派“监山”人监督合同执行,承包时间3年以上,经营好的可以继续承包。为防止重采轻管牟取暴利,合同规定:头茶(春茶)、二茶(夏茶)共计不得超过45天,“夏至”7天后必停采。承包人多为山主或茶庄老板。为了多获利不亏损,承包人认真管理,讲究采制技术,提高茶叶品质,降低制茶成本,因而茶叶产量、质量均有所提高,信阳茶业出现暂短的复苏。然而不久,在日寇侵华的铁蹄和国民党内战的炮火之下,短暂的复苏后,茶园大部荒芜,茶树损坏十之六七。民国26年,境内仅有茶园2700多亩,产量2.25万公斤。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县茶园仅存2500亩,年产茶1万公斤左右。
此段算点已经用黑线标出,这是那一代人做茶的原则和底限,所以我们这一代茶人也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限,不要活得不如自己的先人!
本文章资料来源天《浉河区茶叶志》,图片来源网络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