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隐士喜茶、好茶的原因

2022-04-12 21:25:20热度:86°C

老子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致虚,守静,以保持心灵的清明。

庄子亦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水静便明澈,更何况精神上的静,若圣人的心灵清静澄澈则可如明镜一般鉴天地之万物。老庄的思想中都强调虚静,追求清静无为的自然之性,亦是后世道教中对心灵和生命探索追求的理论源头。

在茶事活动中,品饮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对外在环境以及内在心境都有一定的要求,茶人们须得静下心来不掺杂念,顺应茶的自然品性,才能品出茶的真味。

蔡襄的《即惠山煮茶》:“此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在物两称绝,于予独得趣。鲜香箸下云,甘滑杯中露。当能变俗骨,岂特湔尘虑。昼静清风生,飘萧入庭树。中含古人意,来者庶冥悟。”惠山泉的珍贵体现在何处,自是将名泉配以好茶,两个独一无二的珍品的搭配堪称一绝。清淡的茶香在空中弥漫,茶水入口甘甜,仿佛饮过之后就能够脱去凡身俗骨,洗掉人世间的烦忧,缓解劳累昏寐。诗人在寂静的白昼,伴着清风品茶,感受那随风而生的自然之声,内心清明,忆及古人对茶的情怀,茶让古今茶人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让诗人抛去了俗尘杂念,得到了身心的满足。

茶多长自深山之中,带着独特的幽静气质,与隐逸文化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历代隐士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茶与自然共同营造的氛围中,到达所追求的宁静淡泊、超然于世的境界。

隐逸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老庄虚静自然思想极为深刻地影响,隐逸文化中自然而然地带着道家思想的烙印。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茶之所以能成为隐居生活必不可少的点缀,也正是因为茶之性味契合了隐居生活的意境,同时丰富了隐居生活的内容。

隐士拥有相当充裕的时间,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化与艺术修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有清雅淡泊的心境,而茶的雅与静恰好与之相得益彰,隐居生活中的饮茶活动还推动了茶事的发展完备,隐士在茶事活动中追寻内心的悠然自适。

茶,是隐士生活的一个缩影,诗人通过写茶,将其自然闲静的生活汇聚成一个具体的点,突出了隐逸生活的自然之性,也可以看出诗人淡泊的心性。

张伯玉《后庵试茶》:“瓯中尽余绿,物外有深意。滥官来此游,时得拂尘累。莫笑后庵茶,闲中好滋味。”即使身在官场,却也阻止不了诗人心中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清闲时便烹茶品饮,暂时抛去官场的烦恼,享受着浮生半日闲,让内心能得到短暂的宁静。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发展从未止步,中国茶文化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二者在各自发展的路途上相遇,无论是茶事中蕴含的中庸之道、饮茶象征着的清廉雅志,还是文士与僧人相交、禅意与茶味的交融,亦或是饮茶中对养生和羽化登仙的追求、虚静自然与隐逸境界的探索,都体现着儒释道三家思想与茶文化碰撞融合的同时又相互激发着彼此。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50944231 42314718 47181872 18720102 01022635 26351872 18722136 21365213 52135082'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33480) and MATCH(title) AGAINST('50944231 42314718 47181872 18720102 01022635 26351872 18722136 21365213 52135082'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