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风传世:中国茶叶和“茶文化”的对外输出,教会了多少人喝茶?

2022-04-11 00:06:37热度:109°C

 

说起“茶”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而根据浙江余姚田螺山考古的发现,6000年前的先民们就已开始种植茶树。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不仅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也传遍世界教会了不计其数的人“喝茶”。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就曾说过:“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中国茶叶,向东传入日韩,又沿“丝绸之路”进入西亚各国,向南沿海路进入南亚、印度等地。至16世纪时,又传至欧洲各国进而被带往了美洲新大陆。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茶”传播的大致路线,以及各地茶的“叫法”

各国不仅在茶的起源上与中国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国茶在“读音”上也多有相似。如今世界上“茶”两大发音——“cha”和“tea”皆源自中国。

前者多是陆路传播的结果,如波斯的“Chayi”、日本的“Ocha”等。后者一般认为是茶沿海路传播时,外国人从福建一带学去的方言。

可以说,是中国人赋予了“茶”的名字,传播了茶的知识,以及加工、栽培技术...

茶入日韩

经历千年发展,至唐代中国的“茶文化”已然成型...

780年(建中元年),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探讨了历代有关茶的内容,涵盖采茶、制茶等自然科学,及饮茶技艺等人文科学。还将儒、道、佛思想渗透入饮茶过程,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当时,各国赴唐朝游学、取经者颇多,尤以日韩最盛,茶便以此为契机传入日韩.....

隋唐时期,众多日本僧人、学者远渡来到中国学习,“茶”正是在此时传入日本

根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高僧最澄将茶籽带到日本,重在了日吉神社边。这便是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到南宋时期,被日本人奉为“茶祖”的荣西禅师,两度来到中国学佛,返回日本时带去了种茶技术。后经高僧千利休将茶道推广至日本民间,才有了日本传统的饮茶习俗。

至于茶入朝鲜半岛,在《三国史记·新罗本记·兴徳王3年》中即有记载:“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命植于地理山”。直至朝鲜高宗22年(1885)年,仍有自清朝引进茶树的记录。

而在文化上,朝鲜半岛自新罗时代就有茶文化。而遍尝百草的“神农氏”也被他们喻为茶圣,所谓“高丽五行献茶礼”即是以茶祭炎帝神农的一种仪式。

如今的“日吉神社茶园”,里边仍种有茶树

由于古代日韩文化皆以中国文化为母本,在茶文化方面受中国影响也颇深。可以说在中国茶传遍世界的过程中,能将“茶”上升至“道”与“礼”层面的,只有日韩而已。

无论是日本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或是韩国茶礼基本精神的“和、敬、俭、真”,无不是在继承中国“以茶利礼人”、“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等道德和精神的基础上,交融发展的结果。

沿“丝绸之路”向西

关于“茶”入西亚的时间,大抵是在公元5世纪前后开始的。一种说法是南朝宋元徽三年(一说是南朝齐永明年间),通过“以茶易货”贸易使茶经丝绸之路,经新疆传入中亚、西亚地区。

而在阿拉伯文献中最早提到“茶”的,是《中国印度见闻录》(851年)。书中记载:“在各个城市里,这种甘草叶售价很高,中国人称之为‘茶’......用开水冲喝,治百病”。

至宋代,《宋会要辑稿》中已经有明确的茶叶贸易记载(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可见此时茶叶确已传至中亚,并继续向西传入西亚地区。

元朝,中西交通大开,茶也随之在中亚、西亚地区广为传播。明初,伴随郑和七下西洋的脚步,茶也被更广泛的输出至阿拉伯半岛南部和东非。此时,中亚、西亚地区的居民们已经开始普遍饮茶。

对于普遍禁酒的西亚诸国而言,茶传入后迅速在当地人们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饮茶文化。

不同于受中华文化影响颇深的日韩,西亚各国饮茶更偏“本地化”,形成了“含糖啜茗”、“歌前饮茶”等习惯。精神上则体现了“和”的精神,涵盖了品茶环境、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这一点与中国茶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和”的精神,西亚茶道还将之进一步引伸为“敬”。西亚地区人们喜欢集体喝茶,往往是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健身,甚至是以茶设宴。

例如,阿曼人待客总是先上红茶为敬。伊朗、伊拉克等国,茶是招待亲友和贵宾的标配。与之相似,中亚的阿富汗人待客讲究“喝三杯”,一为解渴,二表友谊,三显礼节。

而且由于“禁酒”的缘故(宗教问题),西亚人往往是以茶代酒,吃饭聊天、增进友谊,甚至是谈生意也全靠“茶”了...

可见,茶的传入不仅仅是简单改变了中亚、西亚地区居民的饮食结构、丰富了生活,更是形成一种文化嵌入到当地文化中。

喝茶的欧洲人

说起欧洲人喝茶,当以英式下午茶最为人所熟知。但茶入欧洲,并非最先传入英国、荷兰、葡萄牙等海上贸易强国,而是自陆路率先进入俄罗斯。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两个哥萨克人在得到中国茶叶后,将之送往俄国。明万历年间,中国使节也曾赠与沙皇少量茶叶。

待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俄国建立了专门的商队往返于中俄之间贩茶,由于路途遥远、运输艰难,故那时的茶叶仅供俄国宫廷使用。

俄国人真正大规模饮茶,还要等到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获得在华贸易特权,自此茶叶才大规模输入俄国。

以此为基础,19世纪时俄国出现了许多记载茶俗、茶礼、茶会的文学作品,例如大诗人普希金就有“乡间茶会”的记述。与民间饮茶悠闲自在不同,俄国贵族饮茶繁琐拘谨,甚至有点浮夸做作之嫌。

此外,他们也很偏好中国茶具,但仅仅能算是附庸风雅,不得要领。加之这一时期,西方往往伴随大规模茶叶贸易,对中国展开殖民掠夺,有违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所以有学者认为:“西方只能吸取中国茶的物质力量,而难以吸收中国茶的精神”。

茶进入法国的时间也不比俄国晚多少。据记载,1648年时就有医学博士在巴黎发表过一篇有关茶叶药用价值的论文。1712年时,法国文人彼得·马斯特还发表过《茶颂》一诗,对茶酒的功过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颇为有趣的还应属大文人“巴尔扎克”与茶叶的故事。巴尔扎克时常在家举办茶会、高朋满座,他经常向朋友介绍自己手中“茶”的来历:是中国皇帝赠与俄国沙皇,沙皇将之赐予法国使节,使节最后又转赠与他。

由于巴尔扎克的茶来的太过不易,他还告诫大家茶叶不能多喝,喝三次便会瞎一只眼、六次则双目失明,生怕客人多喝。

在欧洲,真正“学习”中国茶文化,并将之用自己思想表现出来的,还得数爱喝茶的英国人。1600年时,英国茶商马斯·加尔威就著有《茶叶和种植、质量与品德》一书。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英国茶叶是通过葡萄牙、荷兰等国转口而来的,因此发音也叫“cha”。直至后来在福建设立采购茶叶的专门机构,才按照福建方言称茶为“Tea”。

茶叶进入英国,对于减少英国人酗酒、打倒酒精饮料的问题上可谓居功至伟。此后,茶逐渐遍及英国宫廷、民间,成为英国的“国饮”,遇客以茶待之成为一种礼节。这一点上与中国相同。

1725年一个英国家庭正在喝茶

此外,英国诗人拜伦曾作诗《为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一抒他对茶的崇敬之情。英国首相格莱斯顿也盛赞到:“如果你发冷,茶会使你温暖;如果你发热,茶会是你凉快;如果你抑郁,茶会使你欢快,如果你激动,茶会使你平静”。

尽管英国人自己对茶崇拜备至、饮茶成风,但对其治下的殖民地人民饮茶却严加限制,并专门立法规定:所有茶叶及相关物品均需课税。不得不说,“西方只能吸取中国茶的物质力量,而难以吸收中国茶的精神”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结果却不料“茶税”最终酿成了“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前兆之一。而当时被投入海中的342箱茶叶,正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运销北美的中国茶叶。

茶,在物质上,茶叶丰富人们生活、强身健体;在精神上,茶文化教人向善、平和处世。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茶是中国对世界的馈赠。

从6000年前余姚田螺山的先民们种植茶叶开始,至唐代“茶文化”的基本形成,再到茶随“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之路的对外传播,源自中国的茶传遍世界,嵌入到无数人的日常生活中.....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8722371 23712011 20114232 42320326 03265448 54482590 25901872 18725022 50222645 26450116 01161872 18724636'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31142) and MATCH(title) AGAINST('18722371 23712011 20114232 42320326 03265448 54482590 25901872 18725022 50222645 26450116 01161872 18724636'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