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是一堆什么鬼?用极简的方式读懂它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客观。
茶叶中含有什么物质?
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你可能张嘴就答:“茶叶中有茶多酚啦……”第一个被你提到的,可能就是茶多酚了。可见,我们对茶多酚并不陌生。
茶叶中经分离、鉴定的已知化合物有700多种,茶多酚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性成分,所以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可是,真正了解茶多酚的茶友有几人?恐怕很多人连茶多酚包含哪些成分都说不上来吧?
所以嘛,小懂今天就来简单给大家梳理一下茶多酚的相关知识点,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了方便记忆,小懂尽量简化哦!


1、茶多酚不是一种物质,而是好多种物质。它是指茶叶中含有的多种不同的酚类及其衍生物,简称“多酚类物质”或“茶多酚”。
2、茶多酚主要包含四大类: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类、花青素类、酚酸类,其中儿茶素占大多数,约占多酚类总量的70%。
先来看一个关系图,让大家一目了然看清茶多酚的组成。其实每一类下面还可以细分,如果不是研究者,也没必要记太细啦!


3、儿茶素为白色固体,易溶于热水、甲醇等溶剂。
4、儿茶素在光、高温、碱性或氧化酶等的作用下,易氧化、聚合、缩合,在空气中可自动氧化为黄棕色物质。
5、黄酮类物质多为亮黄色结晶,其水溶液为绿黄色,所以对绿茶汤色的形成作用较大。
6、一般茶叶中的的花青素仅占干物重的0.01%,紫芽茶中可达0.5-1%;而花白素约占2-3%。
7、花青素,又称花色素,是自然界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属类黄酮化合物。也是植物花瓣中的主要呈色物质,水果、蔬菜、花卉等五彩缤纷的颜色,大部分与之有关。
自然界中花青素含量高的植物,大多呈紫色,例如蓝莓、葡萄、茄子、紫薯、紫甘蓝,还有我们熟悉的紫娟茶。


8、花白素,原本是无色的,但在红茶发酵中可完全氧化成有色氧化物。经过盐酸处理后,花白素也能形成红色的物质。所以花白素又称为“隐色花青素”。
9、茶叶中的酚酸类多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和含水乙醇,他们多为没食子酸、咖啡酸、鸡纳酸的缩合衍生物。
10、酚酸类物质是合成酯型儿茶素必不可少的物质,而酯型儿茶素不断水解下来的产物,是参与茶汤滋味形成的一个因子。
多酚类物质在红茶制作过程中复杂的变化(尤其是发酵工序),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1、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主要是残留儿茶素,并以酯型儿茶素为主;2、非水溶性转化产物;3、水溶性氧化产物,主要是茶黄素(TF)、茶红素(TR)、茶褐素(TB)。


以上就是关于茶多酚的主要知识点啦,不过这些只是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所做的梳理,关于茶多酚的功效还有很多知识点,咱们以后再细聊哦。
参考资料:《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宛晓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原创声明:本文由“懂茶帝”独家原创。如需转载,不得删减,并请注明出处。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您答疑,可添加:hcyd321,或小懂个人:hyn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