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种植物成分,茶叶为何能站C位?丨成分特辑28
在上一期成分特辑中,我们介绍了咖啡因护肤成分,同时也提到,咖啡、可可、茶是现今国际公认流传最广的“三大饮品”。其中,茶在中国的历史悠久且被各年龄阶段的消费者所青睐。《福布斯》杂志的编辑部甚至认为,在未来的中国,茶很有可能成为顶级奢侈品的一大产生领域。
作为热门饮品的茶,同样也经常出现在化妆品中。根据英敏特全新产品数据库,早在2016年,绿茶便已经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护肤成分之一。在多年的发展中,化妆品中的茶种类越来越多元化,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植物护肤成分。
市面上不少品牌会专门推出茶系列的护肤产品。比如,兰蔻、伊丽莎白雅顿、悦诗风吟等推出了绿茶系列护肤品,雅诗兰黛、迪奥、美即等品牌曾推出白茶系列,还有Fresh馥蕾诗,其最知名的产品线是红茶系列护肤品。
与此同时,不少营销号也在推广喝茶具有美容养颜、祛痘、减肥等功效,在人们认知中,茶与健康、美之间一直都有一个等号。因而,在化妆品中使用茶叶提取物,除了其在配方中发挥的功效之外,也在情感上顺应了消费者的需求。
核心成分为EGCG,发挥抗氧化的功效
根据文献记载,茶叶中含有的活性化合物足足有4000多种,多酚类占三分之一以上。茶多酚也称为儿茶素,是茶叶提取物中的主要抗氧化成分之一,在儿茶素类别中,抗氧化活性最强的成分为表没食子儿茶素 3-没食子酸酯 (EGCG)。
2019年,发表在《分子》杂志上的一篇综述中,对各种茶类成分的抗氧化特性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比较和总结。其中提到,在各个茶类成分中,绿茶含有的EGCG最为丰富,其次是乌龙茶和红茶;此外,茶类活性成分除了抗氧化之外,还有光保护、减脂的作用[1]。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截图自相关文献(化妆品中植物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评估)
2020年发表的一篇综述中提到,EGCG在化妆品中与维A、维C、维E之间都存在积极的作用,协同这些成分,或多或少都可以增强功效。其中,EGCG与维C的联合使用还可以增强成分的稳定性。文中还表示,EGCG与二氧化钛、透明质酸、肉豆蔻酸异丙酯、丁基化羟基甲苯的联用,能够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2]。
△截图自相关文献
在不少动物试验和体外研究中,茶叶提取物的光保护作用也得到了证实。因此,很多防晒产品,以及主打光防护的护肤品中也会使用这一成分。一些文献中提到,茶叶提取物还可作用于头皮毛囊,并且具有减少皮脂分泌的作用。
此外,由于茶叶提取物中含有茶多酚和咖啡因,对于减少脂肪团也具备一定效果。有临床试验表明,每天大约3-4杯绿茶(600-900毫克茶多酚),可显著降低肥胖患者的腹部总脂肪含量[3]。
茶叶提取物的功效研究还算比较全面和明朗,但其在应用上也存在一些限制。一方面,作为一种植物提取成分,茶叶提取物自身含有的活性成分含量各有不同,其在产品中的应用浓度也还没有明确的参考标准。
另一方面,EGCG本身作为最有效的抗氧化剂之一,其化学性质不稳定且容易失活,再加上亲水性强的特点,EGCG的经皮渗透效率较低,生物利用度可能并不高。而且,目前的研究中,也缺乏更多关于该成分的生物利用度相关数据。
化妆品中的茶叶,也分品种
在“药智数据”官网上搜索,包含“茶”这一关键词的化妆品中,国产化妆品有1502条记录,进口化妆品有3027条记录。同时,仅仅是化妆品原料就有123条记录,这个数据相比“咖啡”、“益生菌”等关键词要多出不少,足以见得茶叶在化妆品中研发上的热度。
△截图来自药智数据
目前,应用在化妆品中的茶类成分,在品类和剂型上也比较多元化。在《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中,记载的相关成分包括甜茶、黑茶、红茶、山茶叶等多种品类的茶,也有茶籽油、茶叶粉、茶叶提取物等不同的剂型。
1)不同茶叶的功效特点
在“弗图医学”整理编译的Kligmann经典三问中介绍道,白茶、绿茶和红茶均来自茶树(山茶)的叶与芽,但它们在生产工艺、发酵类型和抗氧化功效上有所不同[4]。
早在1979年,茶叶专家陈椽教授就根据不同茶叶的品质、制作工艺及茶多酚的氧化程度,将我们国家当时的茶分为六大类,即绿茶(不发酵茶)、白茶(微发酵茶)、黄茶(微发酵茶)、青茶(即乌龙茶,半发酵茶)、红茶(全发酵茶)和黑茶(后发酵茶)。
● 红茶
红茶和黑茶的发酵程度较高,富含益生菌、后生元成分。红茶发酵饮品又称为康普茶,在国外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除了作为潮流饮品之外,康普茶还被视为近年护肤品中的最新成分趋势。
美国皮肤科医生Marina Peredo博士曾表示,康普茶中含有抗氧化剂、天然酸以及丰富的乳酸杆菌,对维持皮肤微环境、提亮肤色、去除角质具有一定效果。
当下,主打红茶发酵成分的产品也越来越多,经典产品有比如馥蕾诗的红茶酵母精华液,一些国外的小众品牌也相继推出了对应的产品。
比如,由医生创立的韩国功效性护肤品牌Dr. Ceuracle,在其推出的新品纯素红茶精华水中,使用了酵母菌发酵的红茶提取物成分,提供益生菌、益生元成分以维持皮肤环境。此外,还添加了山茶花叶提取物、五味子果提取物等抗氧化成分,产品主打抗衰老功效,售价243元/150ml。
△Dr. Ceuracle
国内护肤品牌佰草集旗下也有一款红茶系列的护肤品,这款红茶紧致面霜中含有提取自红茶的成分,并且复配了红景天、丹参、赤芍等植物提取物,主打抗氧化和抗糖化。此外,产品中还添加了A醇Pro(维A醇丙酸酯、烟酰胺和长角豆提取物),以促进抗衰老的功效。
△佰草集红茶紧致面霜
● 绿茶
与红茶不同的是,绿茶完全不经发酵,但绿茶含有茶多酚的比重占据30%-35%,优秀的抗氧化性使其成为化妆品中应用最广泛的茶类成分。
绿茶与皮肤微生态的结合是一大应用方向,据了解,去年韩国爱茉莉太平洋为了研究绿茶成分,特意在济州岛设立了绿茶益生菌研究中心。
隶属于爱茉莉太平洋旗下的护肤品牌悦诗风吟,以绿茶系列的产品闻名。其明星单品绿茶籽精粹水分肌底精华露中,以茶籽油、氢化卵磷脂、乳酸杆菌发酵产物溶胞物、泛醇为主要成分。产品质地偏油,主打保湿、抗氧化的功效。
△悦诗风吟
● 白茶、普洱
白茶、普洱茶等品类也成为一个热门方向。在一些主打抗污染的化妆品中,白茶成分时常作为一种宣称成分。
比如,国内护肤品牌植物医生Dr.Plant曾推出白茶系列护肤品,其中使用的主要是白茶提取物,配合野大豆蛋白、北美金缕梅水、果酸等植物成分,主要发挥保湿清洁、控油的作用。
△植物医生
极具中国气息的普洱茶,是游离在“六大类”之外的第七类茶。从组成上看,普洱中含有的主要有效成分种类大体上与绿茶、红茶之间相差不多,但普洱本身的价格更加昂贵,其作为护肤成分会被用于定位高端的产品中。
比如,法国LVMH集团旗下的护肤品牌 CHA LING茶灵,以中国特色的普洱茶成分为主要卖点,其中含有普洱茶提取物,并配合抗坏血酸葡糖苷、透明质酸和维E等成分协同发挥作用。产品主打抗氧化功效,售价昂贵。
△CHA LING 茶灵
而另一个由法国人创建的护肤品牌露茗堂,曾推出绿茶成分的面霜,而今以中国普洱茶成分为灵感,曾推出普洱茶清洁面膜,售价约160元/50ml。
不过,也有一些主打以茶护肤的护肤品牌在上市后未达到预期。比如,国内上市公司珀莱雅旗下的优资莱,曾推出以绿茶、白茶、龙井茶等多种品类的植物提取物为主的产品,但整体来看在市场上始终不温不火。
2)茶类成分的剂型有所不同
其次,在原料的剂型上,可分为粉状、油状和提取物溶液。茶叶粉主要用于面膜和去角质产品中,日本的抹茶和绿茶是最常见的两种茶叶粉。比如,悦木之源曾推出一款绿茶粉面膜,主打抗氧化功效。
茶籽油主要来自油茶或者山茶的种子,含有几种人体必需的脂肪酸、维生素E和多酚,多用于洁面、精华、面霜、面膜、去角质剂、洗发剂和护发素中。典型产品有林清轩的山茶花润肤油,其中主要以山茶籽油、山茶花提取物和山茶叶提取物发挥保湿、抗氧化的作用。
△林清轩
国内精油品牌阿芙,在其产品植研赋能修护精华油中,同样添加了山茶籽油作为其中一种植物籽油护肤成分。此外,产品中还添加了角鲨烷、神经酰胺等保湿修护成分,以及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光甘草定、虾青素等成分。
△阿芙
据了解,一般很少有产品直接添加儿茶素或者茶多酚,这类抗氧化剂的出现形式主要是茶叶提取物,其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且应用场景更为广泛,主要发挥抗氧化的功效,在防晒乳、卸妆产品、美体、护肤等各个领域中都会被使用。
同时,该成分也是不少主打抗衰老、美白功效的国际大牌护肤品辅助成分之一,比较知名的产品有伊丽莎白雅顿的粉胶囊,Purid沁透莹泽精华露、雪花秀润致焕活肌底精华露等。
化妆品中的茶类成分,在长时间的应用中,已经证明其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护肤功效成分。然而,作为植物提取物,茶类成分仍然面临着一些应用上的难点。其次,随着化妆品中茶品类的多元化,不同茶类成分之间,在功效、抗氧化性质等方面的区别,目前没有直观的对比结果。
当下,茶类成分已经成为少数真正得到广泛应用的植物提取物之一,而且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将其作为主要的宣称亮点,并结合地域特色进行产品、成分上的研究,在品牌整体的调性,以及产品本身上都下足了功夫。
通过故事结合产品的方式向消费者传递品牌理念,或许能够给予“茶”在化妆品中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Koch W , J Zagórska, Marzec Z , et al. Applications of Tea (Camellia sinensis) and Its Active Constituents in Cosmetics[J]. Molecules, 2019, 24(23).
[2] Frasheri L , Schielein M C , Tizek L , et al. Great green tea ingredient? A narrative literature review on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and its biophysical properties for topical use in dermatology[J]. Phytotherapy Research, 2020.
[3] Huang J., Wang Y., Xie Z., Zhou Y., Zhang Y., Wan X. The anti-obesity effects of green tea in human intervention and basic molecular studies. Eur. J. Clin. Nutr. 2014;68:1075–1087.
[4]
信息来源丨弗图医学、谷歌
图片来源丨品牌官网、网络
责任编辑:晓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