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手工制茶才能叫传统吗?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传统工艺制茶的话题,话题的核心在「传统」这二字。
前些日子我在焙茶时用测温仪器测焙茶的火温,有茶友看到对我表达他的看法,他觉得这些精密仪器的出现使得很多老手艺失传了。
(图为红外测温)这位茶友所说的老手艺是指过去焙茶师傅都是靠手背来感受并控制火温,有这些仪器设备之后,现代人太过于依赖使用,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他还给我举了个早年间出现过“一抓准”绝技的例子。
这是个很有意思并且值得拿出来仔细讨论说道的话题,相信同样也有不少茶友跟他一样存在类似的看法。
一
对于使用测温仪器测焙茶温度的问题,首先先说我的观点,精密仪器的出现绝对不是传统工艺的倒退,用手背感受焙茶的温度称不上手艺,更多是经验判断,但总有失误的时候。有测温仪,反而能够更精准,焙制出来的茶叶也会更加到位,是进步,而不是失传。
这几年茶叶市场上的推广营销可谓五花八门,「传统手工制茶」算一个,以至于许多人会产生这么一种认为,机制茶就没有传统可言,制出的茶叶不如手工茶好喝。那么事实是否真如此?其实在武夷山,包括整个闽北地区,基本上所有大大小小的茶厂里都有使用机器制茶,而实际上机器制作的原理还是来自于传统工艺的演变和传承。
可大家不要忘了,虽然是机械化,但并不是全自动,最终依然得靠人去操作。岩茶制作工艺讲究的是做青要透,发酵要到位,精制焙火阶段也要把茶焙透。这些使用机器一样能完成,都是遵循传统做法。相比于纯手工,机器的效率则更高。二者制出来的茶叶滋味、口感没多大区别。
都知道制茶是个很考验经验的活,“看青做青”说一百遍,道理还在那,不会变。制茶师傅不仅要会看,还要会做。让青叶在自己手上产生变化,变化到什么程度,就是师傅如何控制的问题了。所以不论是手工制作与机器制作,它只是一个过程,关键在于人。这就好比煤气烧菜和柴火烧菜,掌勺的厨子水平怎么样,才是我们要考虑的。同样的制茶流程,有的人做了一辈子的茶,手艺还不到家,有的人就游刃有余,终究还是要回归到“人”的身上。
二
手工茶因为每个环节都是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时间跨度长,直接影响到的是效率问题。真正意义上的手工对茶青的要求很高,对技艺要求更高,只有精良的取材,才会投入百分百的身心去制作,将心思融入茶中。
普通茶青可以手工制作吗?可以,但有意义吗?我认为没意义。能用机器来代替制作为什么不用机器呢,披上“手工茶”的外衣,或许能起到吸引人的效果,但不见得就比机制好。制茶方式在不断的升级,对茶农是越来越便利,便利不代表就完全抛弃了制茶技艺,核心工艺还在里头,也不代表有了机器,茶农就会不够用心做茶,没有哪个师傅是不想把茶做好的,说俗气一点,品质做好,自然能卖个好价钱,讲情怀,做出好茶的那种成就感,只有做茶人自己清楚。总说茶农种茶做茶很辛苦,现在有机器代替,能够缓解部分劳动力,这不是应该值得被支持的吗。
不久前看某个记录片的茶特辑,采访的是一个安溪茶农,他在镜头里跟记者说自己这边都是手工制茶,没有机器。随后转身便开启了摇青桶的开关和杀青机......
其实只要传统制茶的工艺得以延续,使用哪种方式表达都应该被认可,我们不应该把思维停留在某种形式上。手工茶与机制茶,我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所以茶农、茶商们喜欢给自己的茶贴上“手工”的标签来获取茶客们的关注,这无可厚非,但无形中也容易将机制茶放在了对立面,茶客们的潜意识也会误认为手工茶就一定比机制茶好。
茶说到底也是个很人性化的东西,人在草木间,通过人与物的接触磨合才得有好茶。手工也好,机器也罢,每一个环节都需融入制茶人的经验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技艺传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