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版纳茶区之版纳茶叶的布局结构

2022-04-07 00:43:51热度:111°C

 

普洱茶定义为: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

这意味着要想称为普洱茶,除按普洱茶特定加工工艺制成外,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原料和加工都必须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这四大茶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和南部边陲,分布在澜沧江两岸,与缅甸、老挝等国家接壤。

正是在这片少数民族聚居的神秘区域,被论证为茶的发源地。可以说,目前全世界被称为“茶”的饮品,都是由云南传出去的。而明清两代,正是普洱茶形成并走向辉煌的时代,大规模、有组织的种植栽培型茶树,也正是在这两朝完成的历史壮举。

如今,在澜沧江流域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林地中,经历了历史沧桑和自然灾害的古茶园依然郁郁葱葱,或成片分布,或单株散生。整个云南还存有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面积27万亩以上。

西双版纳版纳茶区分布

西双版纳,意为“十二个千亩(十二,傣语读为“西双”,“版纳”,意为“千亩”,即一个征收赋役的行政单位)。整个西双版纳现有古茶园8.2万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乡镇100多个村寨之中。版纳茶区是普洱生产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区域之一。辖2县1市,即勐海县、勐腊县、景洪市。而清代名重一时的“六大茶山”主要分布于勐腊县(只有其中的攸乐茶山位于景洪市)。

古六大茶山:

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分别为:易武(慢撒)、倚邦、蛮砖、革登、莽枝、攸乐。

版纳境内的古六大茶山是清代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也是当时国内了解普洱茶的窗口。关于六大茶山的具体所指,史籍记载略有出入,综合来说有易武(漫撒)、倚邦、蛮砖、革登、莽枝、攸乐。面积约两千多平方公里,分布于西双版纳的东部,澜沧江东岸。

1.茶山名:易武(曼撒)

释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曼撒茶山、曼腊茶山等。易武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110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曼撒在易武之北,同归易武茶区。

古树产地:易武、慢潵、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茶质特色:易武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2.茶山名:倚邦

释名:“有茶树、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最北部,今属象明乡管辖,涵盖19个自然村,面积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较大,从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布。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古树产地: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麻栗树等。

茶质特色:倚邦古树茶因为有中小叶种原因,苦味很淡,涩比苦略显,回甘较快,香气独特,微有蜜韵。其中曼松茶苦涩不显,汤质甜滑饱满,杯底留香幽长。

3.茶山名:蛮专,亦称“曼庄”

释义:“大寨子”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树产地: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厚滑,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涩较轻,喉韵深沉。

4.茶山名:革登

释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莽枝与倚邦茶区之间。海拔1300米左右。

古树产地:值蚌、新发

茶质特色: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好,汤质顺滑。

5.茶山名:莽枝

释名:“(诸葛亮)埋铜(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与革登同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海拔1400米左右。

古树产地: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口夺等。

茶质特色:与革登茶类似,茶气稍逊。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杯底香较好。

6.茶山名:攸乐

释名:基诺族的世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诺乡,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最大的古树茶区,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气温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龙帕、司土老寨、么卓、巴飘等

茶质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涩略重,回甘较好,山韵明显,水质略薄。

版纳茶区(勐海县)

勐海茶区:

清代以前普洱茶的集散地以普洱为主,清朝末年普洱茶的制作技术向南传递,由普洱、思茅到倚邦、易武、勐海等地区。至民国初年,因种种政经因素、交通问题,加之瘟疫肆虐,茶叶的贸易重心完全由勐海地区所取代。

1950年代初期勐海茶厂除在本县茶区设站收购毛茶外,并在景洪、勐腊等县设站收购毛茶。且1952年开始,勐海茶厂及所属南糯山分厂开始收购部分鲜叶直接在场内加工,成为初、精制合一的最早典范。目前勐海茶区涵盖在西双版那地区澜沧江以南的范围,包括景洪、巴达、布朗山、班章、南糯山、勐龙、勐宋、勐遮等地区;广义勐海茶区,涵盖至勐海茶厂收购毛料茶区,如临沧地区南部、思茅西南部茶区。纬度与海拔较低,气温稍高、雨量较多,茶性强、香气扬、涩度较高,是此茶区茶菁主要特色。

南糯山:

南糯山位于景洪到勐海的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6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18°C,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南糯山村委会辖30个自然村寨,居民均为哈尼族。自古以来就是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南糯山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爱伲人继承;根据当地爱伲人的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大约已经历1100多年的时间。

南糯山古树茶主要分布在:半坡老寨,石头老寨、拔玛、石头新寨、多依寨、姑娘寨、丫口老寨、向阳寨、水和寨巴拉寨等哈尼族山寨......

南糯山茶的基本特征是:

条索较长较紧结;一年的茶汤色金黄,明亮;汤质较饱满;苦弱回甘较快,涩味持续时间比苦长,有生津;香气不显;山野气韵较好。

半坡老寨:

南糯山的古树资源还是很丰富。特别是半坡老寨,外界的干扰少,很多高大的树林立于茶园山坡。这片茶园的坡度很陡,我们从上面往下走,泥土比较松软,铺盖了厚厚一层落叶,坡度很大,这样徒手走都很艰难,采茶时要背上几十斤的背篼在树上采摘还是非常辛苦的。

很早之前,半坡老寨周围森林茂密,交通很不便利,茶叶外运只能靠马帮。由于当地茶叶的品质优良,大量的马帮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之后进入村庄,将茶叶驮到思茅、勐海、勐腊等地贩卖,还有些大型马帮直接就将茶叶驮到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去了。南糯山的老人说:“普洱本地虽然有茶叶,但口感远不及南糯山的大树茶。普洱人正是靠着南糯茶山的茶叶,制作出了闻名中外的优质普洱茶。当然,普洱茶的兴旺也带动了南糯山的富裕。

帕沙茶山:

帕沙离勐海县城30多公里,在勐海县格朗和乡与勐混镇及景洪市小街乡交界的大山上,无论是去景洪还是下勐海都不容易,过去与外界接触很少,因而哈尼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最高海拔1850米,平均海拔在1700多米,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据说130多年前,现今的班章老寨就是帕沙村民的祖先去开发并世代安居乐业的。帕沙山很大,绵延10多公里,北接苏湖,西接勐混镇的贺开,东与景洪市小街乡接壤,帕沙古茶园面积大,无论大寨、小寨都有古茶园,老寨有棵茶王树树围已达2.1米,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

帕沙古茶山普洱茶口感特点:

帕沙老茶山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植茶区又在1500米—1800米之间,加之这里植被茂盛,林下腐植物丰富,土地肥沃,茶树生长茂盛,萌芽期早,采摘期长,叶长肥硕,白毫显着,品质优良,茶性有如丽人一般的高雅,茶气有如清风一样的柔绵,韵味有如秀水一般的甘甜。

拔玛寨子:

拔玛寨的古树茶在南糯山是最好的茶,“拔玛”是爱尼族语,是“古乔木”之意。南糯山古乔木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古栽培型茶树,这里有8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人类茶文化历史活化石的见证。

拔玛茶有“普洱茶之王”的美誉,茶区在海拔1600米处。茶的原料来自南糯山古乔木大叶种100%晒青原料,传统制茶工艺制成。条索肥壮,茶汤透亮,回甘润喉,两颊生津留香。

南糯山的古茶树上面还生长着一种十分珍贵的茶树寄生植物螃蟹脚。螃蟹脚是一种茶树寄生植物,因其枝条为节状带毫,故被当地人称为“螃蟹脚”。螃蟹脚通常在上百年的古茶树才能找到。因其生长极为缓慢,加之过量采摘,野生螃蟹脚的数量已极为稀少。

勐宋:

西双版纳州有两个勐宋:景洪大勐龙的勐宋和勐海的勐宋乡,这次介绍的是勐海的。

勐宋古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勐宋乡境内,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勐宋在清代与南糯山同属车里宣慰司直管地,民国时期属车里县。勐宋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勐宋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傣语里“勐”是位于平坝或盆地的大部落;“宋”是高寒地区之意。因此,勐宋就是高山坝子上的部落的意思。高山云雾出好茶,勐宋古茶山列为江外六大古茶山之一,勐海县勐宋乡,最高海拔2219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土壤肥沃,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优越,是西双版纳历史悠久的古茶区之一。

勐宋古茶山古茶园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大安村委会下大安寨,三迈村委会,南曼垒村委会纳卡(那卡)寨,坝檬村委会保塘旧寨。古茶园茶树龄多为200-600年,古茶园里,老茶树与林木共生,野放粗管。老茶树上大都被苔藓、地衣、石斛等各种寄生物缠绕,良好的生态环境,红土壤植被厚且肥沃,有利茶树生长,造就了茶香浓味足的优良品质。居住着拉祜、哈尼、傣族等少数民族,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习惯.勐宋古树茶外形,条索粗壮,显毫,干茶青香;冲泡后香气高扬持久纯正;滋味:醇厚浓郁,稍有苦底但化得快,生津于两颊,回甘绵长,持久;细品,勐宋的甘,淡而缓,由口及喉,柔细而绵顺,回味中觉甘,聚神而又生津;轻啜一口,润口润喉;勐宋的香是洁雅飘渺的柔香,其香隐而缓,且内敛。勐宋之韵,幽静悠远。观叶底柔嫩匀齐,古树茶的风骨,尽在眼底。

那卡:

那卡古树茶是勐宋茶区最具代表性的茶,是勐海县勐宋乡大曼吕村委会的一个拉祜族寨子。位于滑竹梁子山的东面,离大曼吕盆地5公里左右。那卡的面积9.69平方公里,海拔1,662.00米,年平均气温16.00℃,年降水量1,800.00毫米,生态环境好,适宜种植茶叶等农作物。全寨有600多亩成片古树茶园,其茶树龄在300-500年之间。

那卡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村后山坡上,森林环境虽有所破坏但还算比较好,古茶树面积有300多亩,茶树密度较大,呈乔木状生长,树高多超过2米,干径十多厘米。

古茶园中大叶小叶种混生,小叶种占有一定比例。土壤主要是黄沙土。勐宋茶区由于茶比较有名,100多年前就有汉人迁入经商,经营茶叶生意和种茶制茶。

那卡茶历来都是是云南有名茶之一。熟悉勐海茶的人都知道一个茶名“那卡茶”。那卡茶在勐海的名气至今还能与“南糯山”“班章茶”比肩,那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每年都要上贡“车里宣慰府”。据历史记载缅甸国王也指定“那卡竹筒茶”为贡茶。

熟悉那卡的人都知道,那卡茶是普洱茶中的贵族,因茶质上好,产量极低而为大家热情追捧,以至一茶难求,大多数人只能在心里留存一个想望罢了。所以,那卡茶的价格历来很高。

那卡大树茶,比不上易武的香气,班章的茶气;却没有布朗山的苦、格朗河的涩。采用明前春茶箐为原料,晒青工艺制作,叶底肥厚,色泽墨绿,呈粘性。汤色黄亮,香气纯正,水性柔滑,口腔有清凉气息,甜度高而回甘,舌面与上鄂前段有微涩,有收敛性。边喝茶边领悟“苦尽甘来”的意义生活也就如此。

大曼吕:

大曼吕茶山,坐落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勐宋乡的西南方向,距离那卡约五公里。大曼吕的茶树多为100-300年树龄,海拔1460米,年降水量1450毫米,年平均气温18℃,日照充裕,矿物质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利于古茶树的生长,鲜叶滋味足,品质好。

作为勐宋茶区开发较早的茶山,大曼吕是重要的茶叶原料来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有知名茶厂于此设置茶叶收购站,可见曼吕茶之受欢迎度。

曼吕茶口感上乘,倚那卡、近南糯,是众多商家和茶客竞相追逐的茶品,当地的拉祜族人制茶经验丰富,出产的普洱茶,向来被誉为“近那卡之香,追南糯之甜”,茶气足,富有山野香气,苦涩味重,回甘强烈,喉韵深沁。曼吕茶保持了勐宋茶水柔,茶汤细的特点,体现浓厚的勐海山韵,馥郁而不乏清爽。

滑竹梁子(保塘古树茶):

滑竹梁子古树茶是保塘四个寨子,蚌龙三个寨子,还有坝檬,共8个寨子茶园的一个总称,是哈尼族、拉祜族、汉族三种民族居住地。从保塘沿着山路走五公里就到了一座大茶山——坝檬,坝檬也分新寨老寨,老寨是哈尼族寨子,新寨是拉祜族寨子,两寨隔山沟对望在坝檬背后,就是号称“西双版纳屋脊”的滑竹梁子。常年云雾缭绕、雨水充沛,属亚热带气候。属‘纳版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非常好。古树茶园,林、草构成一个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故茶树没有病虫灾害,不需用药防治,中耕施肥等管理。

站在滑竹梁子上可以俯瞰勐海七座茶山,坝檬老寨和新寨周围都分布有零零散散的古茶树,但最壮阔的古茶园在滑竹梁子的半山腰上,人们习惯把这片茶园成为滑竹梁子大茶园,从寨子到古茶园要走三个小时山路,一路都在爬坡,穿过密密麻麻的森林才能抵达,要真的接近这片大茶园,委实不容易。

滑竹梁子大茶园横宽超过两公里,因为是和森林古树混生,往上不知道铺到哪里,坝檬人是滑竹梁子大茶园走两天也走不完,目前比较科学的测算是两千多亩。拉祜人说,过去大茶园旁边是有一个拉祜族寨子,三十多年前寨子里的人全部迁走,大茶园无人管理,这几年普洱茶价格上来了,拉祜人、哈尼人又开始上去采茶,滑竹梁子因为交通极其不便,采摘茶叶又困难,茶叶价格相比南糯山等山头都很低。

但各寨的茶还是有区别的,其中品质以保塘老寨的茶最为突出,所以滑竹梁子古树茶市面上常被统称之为保塘古树茶。

高海拔都古树茶的影响不容忽视,总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海拔高,茶树享受的日照时间长,叶片厚实但质地嫩,最明显的是甜度极高,这也是滑竹梁子茶的特点,甘甜淳口,内质饱满。

真正的滑竹梁子茶,很大一部分被勐海本地茶商收走,品质很高,滋味鲜爽馥郁,香气高扬,甜味弥漫,喝过一次就让人惦记。

布朗山:

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目前古茶园保存的最完好的茶区之一,布朗山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是濮人的后裔,濮人是最早栽培茶树的少数民族,布朗族种茶制茶的历史算是众多少数民族中最悠久的,布朗山是普洱茶文化的源头之一。

2000多年前,濮人首先定居于此,称“濮满山”。古时曼桑、曼新属车里宣慰使司地,期于属勐混土司,因以族称,名布朗山。

在国营勐海茶厂时期,即2004年以前,布朗山是勐海茶厂的一个原料基地,当时勐海茶厂在这里建立初制所,一年可收鲜叶三百多吨。

布朗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佛寺是布朗族各种文化活动的中心,是人们接受传统教育、举行仪式的场所。布朗族男子七八岁到十一二岁均需到佛寺当和尚,在佛爷指导下学习傣文和简单的佛经,系统学习教规教义,所以在布朗山上的一些村寨里,能看到许多和佛教相关的文化遗迹,比较典型的是老曼娥。

除了布朗族,布朗山上还世代居住着佤族和德昂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他们都是濮人的后裔,世代与茶相依为命。

作为新六大茶山之一的布朗山,因产茶品质出奇高,受到了世人瞩目。布朗山最早的居民是僕人,也是现如今的布朗人。布朗山从濮人开始居住,这里便有了种植茶叶的历史。只要有布朗族,就必然有大叶茶;只要有古树茶的地方,就必然有濮人的踪迹。老曼峨,就是典型的与古茶共生的千年古寨。走进老曼峨,仿佛走进了一条悠远的时光隧道,让人返璞归真,彷佛重回濮人植茶的原始时代。在布朗山乃至整个普洱茶区,老曼峨的茶非常苦,而所产茶叶茶气刚烈,厚重醇香,霸气十足,回甘持久。在普洱茶中历来被尊为“王者”、“茶王”的老班章,无疑是当今最闻名遐迩的古茶山。不过,如今堪称“树叶黄金”的老班章的辉煌,依旧拜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所赐。

布朗山上名声比较大的产茶村寨有: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章家三队(章家寨)。

新、老班章:

老班章始于1476年,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世界茶王之乡勐海县布朗山乡老班章村,全村117户,海拔1700米至1900米,年平均气温18.7℃,雾多是布朗山的特点。乔木茶地4700亩,年产青毛茶仅50吨,老班章村所在地,原生态植被多样性文化保存完好,土壤有机质丰富,日照足、云雾浓、湿度大,特别适合古茶树的生长,自古以来,老班章村民沿用传统古法人工养护古茶树,遵循民风手工采摘鲜叶,土法:日光晒青,时至今日,老班章普洱茶是云南省境内少有不使用化肥、农药等无机物,是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茶叶产地。老班章普洱茶因老班章村寨而得名,其茶茶气刚烈,厚重醇香,霸气十足,在普洱茶中历来被尊为“王者”、“茶王”、“班章王”等至高无上的美意。

“老班章”号称茶王,讲究所谓的茶气,纯正血统的老班章茶气是普洱茶中茶气最足的一款茶品,其特点是茶的苦味、涩味最重回甘效果持久、汤色鲜亮、叶底柔软、匀称、略带蜜香。香气纯正浓厚、平稳、滋味浓烈,有化痰、喉润、两颊生津作用。

多年来喝普洱茶的人虽都知道老班章普洱茶好,但倒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老班章,口感表现倒底如何,难以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概念。根据茶友们的整理,有几个方面的辨别可供参考:

从地理上看,老班章海拔1600米以上,最高海拔达到1900米,平均海拔17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只有旱湿雨季之分,雨量充沛。老班章茶园多分布在原生态密林中,生态环境良好,与阔叶林混生,遮阴较好,为喜欢散射光的茶树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所以,这里的茶叶叶底肥厚,茶树枝叶浓绿,叶片油亮宽大,芽尖茸毛又厚又亮,茶味厚重耐泡,韵味丰富,回甘味迅速持久,茶品口感特殊,品种特征明显。

在整个布朗山区,很多地方都有古茶园,其中"新班章"距离老班章7公里左右,也是哈尼族村寨,是一些村民从老班章迁出后建立的,这里海拔约1600米,有古茶园1380亩,与老班章古茶园4490亩两寨合计5870亩;老曼娥为布朗族村寨,古茶园面积3205亩,分布寨四周的森林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

因地理因素的相同,新班章、老曼娥等地古树茶与老班章茶在外形及口感上是很接近的。对于大部普洱茶爱好者,要准确区分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等地的茶并不是容易的事。此外在布朗山的新老班章、老曼娥和靠近老班章的班盒、广别老寨等地,都既有古树茶,也有大量树龄约二、三十年以下的新树茶(当地人也称小树茶,仅老班章小树茶年产8吨左右)。因产地及树龄不同,价格悬殊较大,仅新班章和邦盒的古树茶,其毛茶零售价比老班章的茶价每公斤要低30%一50%。因此有不少用各种布朗山包括老曼峨、邦盒等地的古树茶及新树茶拼配成“老班章”和“班章”茶。

此外,就是老班章本地的茶也并不清一色的。据村民介绍,老班章古树茶并不全是“霸气”的茶,也不全是大芽头的茶。老班章茶区茶叶品种具有多样性,从芽头看就有细芽、粗芽、黑芽。从口感上划分,老班章有苦茶(即人们所说的“霸气”的茶,其中以细芽头的古树茶最霸气)、甜茶(树龄不太长的茶)、涩茶(多生长在阳光照射很少的山凹里),三种口感的茶也和茶树自身的品种有关。因此当地有苦茶甜茶之分。因此有人喝到“苦茶”认为这是老曼峨茶,有人喝到“甜茶”认为这是班盒茶,有人喝到“涩茶”认为这是布朗山以外的茶。再加上过去各家各户采摘、萎凋、杀青、揉捻、凉晒、蒸压、贮存各式各样,做出的茶各有千秋,造成喝茶就好就好比盲人摸象,众说纷纭,使得“老班章”和“班章”茶似乎只是个模糊的概念,给人产生了几乎是不可能喝到纯正的老班章古树茶这样一种印象。

不少茶客都不知道老班章和新班章有哪些区别,其实看看它们各自的特点就知道了。

【老班章的特点】

外形:条索粗壮,芽头肥壮,而且多绒毛。

汤色:三年内的老班章汤色金黄明亮,三年之后就会从金黄转向黄红。

香气:老班章带着强烈的山野气韵,散茶和茶饼都有明显的古树茶特有之香,香型在兰花香与花蜜香之间。而且杯底留香比一般的古树茶更强更长久。

滋味:老班章树龄长,茶气足,即使已经冲泡十几次仍有香甜和回甘,且叶底也有老树茶特有的香气,不会有树叶味。

叶底:若非解饼时把茶叶撬碎,老班章的叶底应该是叶、芽都比较完整的,而且很粗壮。三五年内的老班章茶叶底呈黄绿色。

【新班章的特点】

外形:条索粗壮,显毫,色泽油亮。除了芽头呈白毫以外,芽叶色泽都呈墨绿色,而且带着油亮光泽。

汤色:新班章茶汤色清亮,与老班章的油亮、浓稠不同。

香气:老班章茶暗香突出,而新班章茶则明香更显。1-4年的香型总体呈花蜜香型,且杯底留香。

滋味:新班章茶的茶气也很足,茶汤口感饱满,分布均匀,生津快,回甘长。苦涩味协调,化得快,只停留在口腔上颚,至舌底、喉部时,已经明显感觉到转化成甘味了。

叶底:叶片较为细长,也有呈椭圆形的。叶片柔韧、厚实,颜色均匀,叶片上白毫明显。

目前市场上打着老班章名号的成品茶很多,由于老班章茶每年产量有限,纯正老班章茶大多在爱茶的藏家手中,可以进入市场销售的纯正班章不多。

市场上做假的老班章茶大约有三种:一种是用老曼娥、新班章老树茶充当老班章茶。

由于老曼娥、新班章茶外型、条索、口感很接近老班章茶,因此鉴别也最为困难,老曼娥、新班章与老班章茶的主要区别是在苦的持久度上,老曼娥持久度最长,新、老班章次之。至于外型与香甜、回甘上的微小区别一般喝茶人较难区分。第二种是用勐宋苦茶作基础,拼上其它茶制成。这种做法是利用了很多人对老班章只闻“苦”名而未品过其香甜甘润的原因。这种茶的鉴别比较容易,从外型上看,条索不像老班章那么整齐粗壮,尤其没有老班章茶的粗壮多绒毛的芽头,饮之苦明显但汤中基本无甜感,苦涩较持久,香气不够强烈持久,回甘一般,叶底稍杂且不肥壮。第三种是直接无章法乱拼制,随便拿些粗壮些的,苦味重的台地茶制作,这种“老班章”从外型、口感与老班章都有明显区别,很容易区分。

老曼峨:

老曼峨地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境内布朗山的中心地带,海拔略低于老班章,常年高温湿润。老曼俄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班章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布朗山乡东北边,距离布朗山乡政府16公里。国土面积68.4平方公里,海拔1650米。

老曼峨寨位居偏远的中缅边境的大山皱褶之中,但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名气却很大。这缘于它是整个勐海县布朗山最古老、最大的布朗族村寨。老曼峨寨如今仍保持着3205亩古茶园,遍布在寨子四周边的莽莽丛林中。普洱茶市场兴起后,越来越多的茶商、茶叶爱好者喜欢上了老曼峨古乔木茶,先民留下的珍贵古茶园,为后代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老曼峨古树普洱茶,“苦”是其的一大特征。条形肥壮厚实、紧结显毫、汤色剔透明亮、滋味浓烈厚实、久泡有余香,耐冲泡,入口苦味重一些,但化得很快,回甘很好,茶品独特的滋味独具绵长和清爽。老曼峨古树茶叶型肥大厚实,春茶却显的难以下喉,汤质厚,特别霸气,苦很重还略涩,香高,青味重,生津好,韵足,回甘好。

章家寨(章家三队):

章家三队自然村隶属于布朗山乡章家村委会,[1]属于山区。位于布朗山乡南边,距离章家村委会3公里,距离布朗山乡政府18公里。国土面积9.85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8-21℃。“章家”系傣语地名,“章”即会,“家”,即阳台。“章家”意为“会造阳台”。章家的寨内居民,从前曾为本地统治者服劳役,专造阳台,故名。

章家三队普洱茶素有“小班章”之称,号称最好的台地茶,它在茶气上并不如老班章那样大开大合,却也自有一份张弛有度的韵味。老班章属于苦重茶,使劲闷泡也不太会感觉到涩味,这样就不会给人的口腔造成紧缩感,而尽可以体味苦尽甘来、荡气清神的美妙。布朗山章家三队,同样“苦大稠深”,茶气很足,汤质

饱满,苦味较重,回甘迅猛,但是有微微的涩感,如同走在一片茂盛浓密的树林中,耳边时闻树叶的沙沙声。这种感觉会稍稍延宕我们对甘韵的回应,所以,如果说老班章是一段热烈奔放的华彩,那么章家三队则是一阙饱满深款的和声。

章家三队普洱茶汤色黄绿透亮,入口顺滑,汤汁饱满,回甘迅猛持久,叶底肥壮柔韧,富有活性,条索清晰,色泽墨绿,银毫显露。

巴达山:

巴达系傣语地名,意为仙人脚迹。因巴达寨西有一块巨石,石上有一巨大的传说是仙人留下的脚印,故得名巴达。巴达山北连西定山地,南与打洛镇毗邻,东北是勐遮坝子,东南是勐冈山地,面积为316.21平方公里。在巴达山地的小黑山,有连片的野生茶树生长,其中有被誉为“茶树之王”的一株野生茶树高34米,主干围粗3.8米,直径约1米左右,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株野生茶树。据专家测定,这株野生茶树有1700多年的树龄,主干分为并列5枝呈手掌形。据考证,巴达野生茶树和千年“茶树之王”的发现,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诱人的地方。此外,在巴达山还可以观赏珍稀植物,体察哈尼风情。

巴达山古茶园是西双版纳州野生古茶树资源比较集中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章朗、曼迈、曼帕纳等布朗族寨。

巴达山普洱茶特点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口感类似布朗山茶区,舌面后段与上颚后段微苦涩,然平均茶质较为薄水,上颚中后段有特殊气味。茶汤香满于喉舌,苦稍长,微涩。轻度收敛。第三泡以后渐显柔顺细滑感。舌面收敛后出现凉感。

章朗寨:

章朗寨一般指章朗老寨,该村是个古老的纯布朗族村寨,具有悠久的历史。“章朗”是傣语,“章”即大象,“朗”为“冻僵”,直译为:大象冻僵的地方。章朗村,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4公里,距离镇11.00公里,国土面积5.47平方公里,海拔1330.00米,年平均气温21.50℃,年降水量1530.00毫米,适宜种植粮、茶、甘蔗等农作物。

巴达古茶园最多的是章朗,章朗寨现有244户人家,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布朗族寨子,也是布朗族历史文化保存得最完整的寨子。布朗族建筑、语言、服饰,布朗族生活习俗在章朗都得以完整保留。寨头那座金碧辉煌的缅寺(佛寺)里有块大碑,碑文记载章朗寨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1400多年古寨留下了布朗族很多历史信息。西双版纳州政府于2004年在章朗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布朗族生态博物馆,作为介绍布朗族历史文化的窗口,近两年来国内不少民族学研究者常来章朗作考察研究。

在章朗,这个1400年历史的村寨中,一直坚持的名族信仰和茶树种植,是从很多祖辈从进入章朗生活就一起存在的。

贺开:

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古茶园面积达7240亩,而且贺开的古茶园是难得的连成一片的,茶树的树龄都比较大,看起来非常壮观。

贺开古茶山上以拉祜族寨子为主,种植栽培茶树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位处高山上,山脉连绵,几乎是原始森林般的生态环境,大大小小的拉祜族寨子掩映在葱葱郁郁的山林间,苍劲的古茶树围绕在村寨周围,风景美如画。

贺开古茶园的古茶树主要集中在贺开村委会下属的班盆、曼弄、曼迈、曼囡等寨子。贺开古茶园南部连着布朗古茶山,班盆和老班章的古茶园相连,班盆近几年名气直线上升,贺开由于古茶园面积非常大,连绵数座大山,口感也是丰富多样,有柔婉细腻之味,也有苍劲刚猛之风。

曼弄:

曼弄有老寨和新寨,两个寨子相连,其间全都是连绵成片的古茶园,从曼弄新寨到班盆老寨有六七公里山路,这些路边都是壮观整齐的古茶树,非常赏心悦目。

曼弄新寨寨子和古茶树相依相偎,有些人家站在阳台上就可以采茶,生态环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里结合的淋漓尽致,风景非常美丽壮观,让人心旷神怡。

曼弄老寨附近有片平展的草坪,草坪上有二三百亩古茶树,茶树疏密有序高低错落,形态秀美,这片茶园宛如一片精心设计的人工园林,姿态优雅,气质卓然。

曼弄老寨和新寨都是拉祜族寨子,茶园虽然离布朗山比较近,但口感方面依旧是有区别的,现在我们多称呼曼弄的茶为贺开味,班盆则偏向布朗味。

曼弄的古树茶,最大的特点是厚而不滞,香气馥郁沉稳,汤质非常饱满,回甘生津略慢但绵润持久,如同清晨的照样慢慢铺洒在山林间,有条不紊,沉静却不死板,厚重却不呆滞,顺滑圆润,甘淳清润,饮后非常舒适,有轻微兰香,涩显于苦,苦味化的比较快,回甘甜润绵韵。

曼弄新老寨还是贺开茶王树的圣地,在两寨交界处,生长着十多棵茶王树,最大的一棵高3.8米,树龄已超过八百年,长势良好,繁茂壮观。

班盆:

“班盆”寨子曾用名及别名:邦盆、班盘(均为音译词),位于西双版纳勐混乡,海拔1760米,与贺开古树园遥遥相望班盆古树茶园海拔、气候、土壤、生态环境和茶树树龄与老班章无二,只是平均海拔仅比老班章低100米左右。班盆是贺开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离村委会所在地有19公里。

班盆寨,是整个“大班章茶区”区分界线最模糊的寨子,在行政划分上,班盆寨属勐混镇贺开村委会,但地理位置却与贺开古茶园各在一个山头,两山遥遥相望,而寨子西边与布朗山这边的老班章寨紧紧相依,距离不足四公里,班盆古茶园与老班章古茶园距离不到两公里,所以班盆古茶园又归于布朗山茶区。

班盆老寨的古茶园和老班章古茶园是连在一起的,仅仅以一根麻绳作为界线,但就是这一线之隔,不但造就了两个古茶园不同的名气地位,也造就了不同的口感。

如果班盆不在老班章隔壁,或者位于任何一个独立的山头,班盆今天的名气或许会高很多,但我们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近两年的班盆也开始崭露头角,最直接的表现,当然是价格的不断攀升。

如果从地理位置上区分,班盆和老班章同属布朗山,但从行政区域来划分,老班章属于班章村委会,班盆却属于贺开村委会,这里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将班盆老寨归于贺开古茶山范围内。

茶汤粘稠香气纯高,略苦涩、但不会很久、2秒后转为甘甜,喉咙清爽无燥感,舌面感觉回甘、生津非常持久喝后大概两个小时还能感觉到舌尖的生津。没有烟味和其他杂味。总结:此茶汤滋味清甜柔顺,清香、外形条宿油亮,肥大显毫、茶气强劲、味烧显苦,回甘持久、生津很快、韵味回绕时间极长,在存放几年后,明显汤色变橙黄带橙红,香气更足了。

广别老寨:

在贺开茶系中,除了贺开村委会,还有另一个村委会:曼蚌村委会,曼蚌村委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广别老寨,广别老寨的地理位置很像一个观景台,古茶园位于勐混寨子南端陡然上升的山腰上,面向勐混坝子,风景非常好,古茶园和寨子交错,相依相伴。

广别的古茶园分布在寨子周围的森林中,和其它林木混生,大大小小一共有20片左右,大约有四万多棵古茶树。

广别老寨地里位置虽说属于布朗山系,但是在茶友界得以称之为妖茶,是指变化和口感;布朗系的茶口感偏重,而广别例外,广别老寨的茶汤色蜜黄透亮,是属于偏甜类型,第3泡以后回甘不断,是一款甘味比较强的茶叶,微带有涩感,生津效果绝佳,但气韵很足。饱满度也非常好,是生茶中值得一品的好茶。重点是它的醇甘甜润,是可以渗透到舌底、舌面,满口滋润,过喉不挂不疑,入胃温和不寒,令喝茶人彻底享受到满足与喜悦。

特别说明,该款茶干茶的香味基本上与老班章无异。

曼糯:

曼糯古茶园应该是勐海县各古茶园中距县城最远的古茶园之一,也是勐海位置最靠北的古茶园,这里已经同普洱市的澜沧县、思茅区交界,距澜沧江直线距离只有10多公里。曼糯隶属勐海县勐往乡勐往村委会,海拔1266米。

曼糯现有3个寨子,大寨、上寨、中寨,大寨为布朗族寨,上寨为汉族寨,中寨为汉族与拉祜族同住。布朗族有90多户,汉族有30多户,拉祜族只有10多户,汉族寨与布朗族大寨相距不到50公尺,仅隔一条村道。汉族寨为平房,布朗族寨为杆栏式木楼,从建筑上便能分出哪是汉族寨,哪是布朗族寨。汉族寨的村民说他们自祖上来曼糯已有五代,由此推断数汉人是光绪年间来曼糯定居的。曼糯的布朗族老人也说,听上辈人讲,过去茶园太多,3个寨的布朗人都管不过来,才分了许多给汉人和拉祜人。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里可能还很陌生,它不像古六大茶山一样出名,也不像勐海的江外六大茶山一样成为后起之秀,它默默无闻地深藏在大山深处,其实看看历史,曼糯古茶山,在很早以前曾经也是勐海--勐阿--勐往从糯扎渡过澜沧江进思茅、普洱的一条茶马古道,曾经的兴盛,在今天早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上千亩的壮观的古茶园。

在建国初期五六十年代,因为大跃进、土地改造等等原因,造成曼糯古茶山的古树普洱茶,国家号召种粮食的情况下被大批量破坏,等到人们意识到要保护时,曼糯古树普洱茶山仅剩下2000亩左右。现如今的曼糯古树普洱茶,品质没有建国前那么好,但作为普洱茶古茶山之一,依旧是其中的翘楚。

曼糯古树普洱茶品饮特点: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淡化开之后口腔满布。回甘虽不像其它古树普洱茶那般快速,却回味悠长,浓郁的香气是曼糯古树普洱茶的主要特点之一。

特此鸣谢:本图文由《普洱茶1001夜》主讲人陈远先生供稿,版权与本网无关。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6703641 36411872 18723988 39885414 54141670 16703641 36411872 18725022 50222136 21361828 18283054'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26133) and MATCH(title) AGAINST('16703641 36411872 18723988 39885414 54141670 16703641 36411872 18725022 50222136 21361828 18283054'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