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知名红茶,因白茶兴起一蹶不振!你说冤不冤
这篇是「多聊茶」的第叁佰柒拾壹篇常规文章
前言
同学们,早上好。我是助教粒粒。
最近天气变冷,大家好像更爱“暖色“的茶汤。
常见各班同学,分享着各自冲泡红茶的经验。
不过闽红中的白琳工夫,确是很难见到。
这款名优红茶,产自现在很火热的茶区福鼎。
她曾一度畅销海内外,但现在却很少有喝茶人知道她。
怎么回事?今天的【饮茶札记】,多杰老师给大家聊聊咯!
白琳工夫.干茶
正文
三起三落的白琳工夫
十年前提起白茶,爱茶人一般会想到浙江的安吉。
现如今提起白茶,爱茶人大多会想到福建的福鼎。
安吉白茶,本质上是一种绿茶。因叶片颜色较一般绿茶更为浅淡,因此才得名白茶。福鼎白茶,才是六大茶类中所讲的白茶。
现如今,福鼎成了白茶的代表。白茶,也变成了福鼎的名片。
鲜有人知,福鼎其实还出产一种名优红茶——白琳工夫。
这款工夫红茶,自首创到如今经历了三起三落的传奇命运。
及至当下,几乎到了绝迹于茶叶市场的境地。这款红茶创制于何时?
是什么原因,让她一度走红国际市场?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她在发展路途上大起大落?
本文试图爬梳史料文献,还原这款福鼎名优红茶的前世今生。
白琳初兴
福鼎所在的闽东茶区,在明代以前茶叶产量并不大,主要是供给当地百姓自用。
17世纪初,茶叶的饮用在欧洲流传开来,茶叶就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鼎的沙埕军用港改为民用进出口贸易口岸,开始出口茶叶、明矾等农副土特产品。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海禁开放后,茶叶输出逐渐增多,促进了各地开荒种茶,茶叶生产得到发展。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规定“遍谕番船,嗣后口岸决定于广州”,同时还规定茶叶出口只能由茶商行代办,严令禁止民间交易。
到了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政府又规定茶叶运往广州必须走江西一路,不准从厦门、福州等地转口。因此闽东茶叶出口的运销在五口通商前,多靠人力肩挑。
工夫红茶和白茶先运往崇安,再转运江西铅口县何口镇入赣江水路运往广州口岸,一般只运至崇安星村销售给崇安的茶行,由他们再转运出口。
茶叶出口路线
另一条路线是靠人力肩挑到浙江温州,转运至上海出口。
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五口通商后,福州、厦门成为华茶的重要出口口岸。闽东的工夫红茶,开始弃广州港而改走福州港、厦门港出口欧美。
交通运输的便捷,更加刺激了闽东茶产业的发展。
以广泰号为主的广东茶行和以金泰号为主的闽南茶行,纷纷来到福鼎的白琳镇开设茶馆,收购、转运和销售工夫红茶。
橘红问世
截止到20世纪初,福鼎的白琳工夫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已经崭露头角。其英文名称Paklum Congou,也已被西方的爱茶人士所熟知。
但白琳工夫作为高档红茶而享誉世界,还要从1930年代的一次意外说起。
1986年出版的《福建文史资料·第十二辑》中,刊登有李得光所撰写的《福鼎白茶——太姥白毫银针》一文。
这篇文章写于1966年,其中主要梳理了白毫银针的来龙去脉。与此同时,也提及了白琳工夫的转型之路。
现根据李得光老先生的回忆文章内容,结合其他文献史料,对于白琳工夫在1930年代的产品升级往事简要加以说明。
当时的白琳工夫,多是用当地的小叶种制作而成。虽然产量已经不低,但发展却也存在着问题。
1946年出版的《闽茶》第一卷·第三期中,收录黄执中《改良福建工夫红茶的几点意见》一文。
其中剖析白琳工夫品质优劣时认为,这样的小叶种茶树制成的红茶条索紧细规整,滋味却较淡薄且无特色。拿到国际市场上,多是作为归堆之用。
除去小叶种的菜茶,福鼎其实也有“福鼎大白”这样的优良茶树品种。当时人们认为福鼎大白与其他地方的茶树,在适制性上颇为不同。
白琳工夫.干茶
由于叶张厚,有绒毛,无法揉软顺利发酵。
因此福鼎大白多是用来制作白毫银针一类的高级白茶,当时没有人考虑用这种茶树品种制作红茶。
1930年至1931年,由于销路阻塞无利可图,茶商遂停止采购福鼎白茶。当时福州高丰茶行经理吴少卿,选购了一些安徽祁门红茶。
正在开箱检验之时,刚好福茶商袁子卿也在场,品其茶气味醇郁芬芳,色泽鲜艳似桔红,比起福鼎“白琳工夫”尚胜一筹。
袁子卿认为这和品种、土壤和气候有关系,闽茶无论如何也比不上。
可是事有凑巧,袁回到福鼎时正好碰到翠郊乡茶贩吴德康。因为白茶行情不好,吴姓茶贩收购的白毫毛茶卖不掉积压在手中。
未加细心管理,结果堆在一起发热变红。他想冒充红茶也许可能脱售,就挑到袁子卿的茶号请求收购。
袁发现这些所谓“变质白茶”和“祁红”颇相似,就与吴德康协商,按红毛茶价格悉数收购。
这件事给了袁子卿很大启发,福鼎大白茶的树种是不是也可以制作红茶呢?
为追求利润,袁子卿开始自己细心试制。他先将白毫青茶放在日光下,晒到八九成干时,
再用手揉软,搓成一团团,置在茶箩内,上盖以布袋,约经三小时发酵后,再将茶团抖散,置日光下晒干,复经过和焙制一般红茶同样的操作过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试验成效很好。他自认为,这样制出的红茶质量和祁门红茶相等。
于是袁子卿精制了五十二箱,运到高丰茶行。经洋商鉴别,立时成交,得价比一般的白琳工夫高出一倍。白茶改制红茶的高利润,刺激与吸引了各地的茶商。
上海华茶公司于1934年派人到福鼎监制白琳工夫,这便是白茶改制红茶的开端。
选用福鼎大白为原料制成的工夫红茶,条形紧结秀美,含有大量橙黄白毫。口感鲜爽甜润,并带有独特的毫香。
又因汤色与叶底,都呈现悦目的明亮橘色,因此取名为“橘红”。
白琳工夫中的精品“橘红”,品质甚至不输给“祁红”,成为了优质红茶的代表。
只是后来工夫红茶更习惯以产地命名,世人便多知“白琳工夫”而少知“橘红”了。
出口创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闽东的茶叶由中茶公司福建分公司统一组织收购、统一加工、统一调拨、统一出口。
原先的闽东茶区,主要生产红茶、绿茶与白茶。
解放初期,白茶的生产虽有恢复发展,但其销路也不见好。
综合考虑到国际市场的需求,1950年代整个闽东茶区开始专注于红茶的生产。
根据《宁德茶业志》记载:
1950—1969年20年合计出口茶叶40573.75吨,金额1682.68万美元,占茶叶生产量76868.8吨的52.8%。
主要是红茶出口,20年计出口40166.15吨,占出口总量的99%。
福鼎的白琳工夫,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其中的精品“橘红”,更是畅销于欧洲市场的名优产品。
解放以后的闽东红茶,主销前苏联和东欧。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两国贸易中断,茶叶出口也大幅度减少。
从1969年开始,闽东茶区被迫对于生产的茶类进行大调整。原红茶产区全部改制绿茶,轰轰烈的“红改绿”宣告开始。
白琳工夫.干茶
根据《宁德市茶叶出口情况统计表》记录,1950年该地区红茶出口量为2066.25吨,而到了1971年则锐减到了148.95吨,下降比例超过了90%。
白琳工夫,也迎来了寒冬。
1980年出版的《福建名茶》中“白琳工夫”一文中写道:
1“近年来,福鼎茶区转产绿茶之后,白琳工夫产量锐减,年产量仅维持在四、五千担左右。”
区区五千担,已没法和白琳工夫全盛时期的产量相比。但即使是这样的数字,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也守不住了。
1984年因出口成本换汇率低,外贸部门对白琳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和正山小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全部砍掉停止生产。
为此,著名茶学家张天福在该年的福建省人大会议上,提交了《建议保留生产闽红三大工夫和正山小种红茶》的提案。
有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吁,福建三大工夫红茶躲过了灭顶之灾。但当时国内爱茶人,大都没有品饮红茶的习惯。
外销市场萎缩,内销市场尚未打开,白琳工夫陷入了发展的低谷时期。
白茶之觞
2010年前后,以金骏眉为代表的高档红茶开始走红茶叶市场。由于采摘标准与制作工艺的改进,使得其口感从“浓强鲜”转变为“鲜香甜”。
国内的爱茶人,也开始喜欢上了品饮红茶。
由于金骏眉产自福建,所以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闽红的市场。一时间,品饮福建的工夫红茶成为了一种流行。
干茶红艳似桔,茶汤橙中透亮,香气如花似蜜,白琳工夫以其细腻的口感和优异的品质征服了国内爱茶人的味蕾。
畅销海外数百年的白琳工夫,又开始在国人的茶杯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但白琳工夫的产地福鼎,又同时为白茶的产区。而制作白琳工夫所用的福鼎大白、福鼎大毫茶树品种,也同时为制作优质白茶的首选原料。
随着福鼎白茶的火热,白琳工夫有一次陷入困境。
一方面,制作工夫红茶绝非易事。从采摘到萎凋,从揉捻到发酵,环环相扣丝毫马虎不得。
若不是传承有序的制茶师傅,很难做好一份白琳工夫。对于技术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得很多人对于制售白琳工夫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制作白琳工夫与福鼎白茶所用茶青相同。
随着白茶的火热,大量的茶青都被收购用来加工白毫银针、白牡丹或寿眉。
虽然白琳工夫亦是有上百年历史的名优红茶,也曾享誉国际市场,但那毕竟已经是昨日黄花了。
现如今的福鼎政府,全力投入白茶的宣传与推广当中。
对于白琳工夫,却提及甚少。以至于全国的爱茶人,对于白琳工夫十分陌生。
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核算,制作市场认知度高的福鼎白茶自然更为划算。
而制作白琳工夫,成了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市场认知度低,也是近几年白琳工夫几乎绝迹于市场的原因之一。
王镇恒、王广智主编《中国名茶志》中,收录名茶1017种。品种涉及绿、白、黄、青、红、黑六大茶类,以及若干再加工茶。
种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才是中国名茶的特色。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才是中国名茶的希望。
现如今,福鼎大力发展白茶产业。将原本少有人知的侨销茶,变成了全国爱茶人的口粮茶,自然是不得了的成绩。
但在发展白茶的同时,也应注意保护和宣传当地特有的历史名茶——白琳工夫才是正理。
近日,“白琳工夫红茶制作技艺”被已列为第五批福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琳工夫的非遗传承人张纯伟、陈小春夫妇,手艺传承自民国年间在福鼎白琳设庄制茶的广泰茶馆,算是正门正派传承有序。
他们潜心学艺,恢复生产了沉寂多年的精品白琳工夫——“橘红”。
白琳工夫.干茶
值得一提的是,二人都是八零后的制茶师傅。他们加入传承队伍当中,为古老的白琳工夫红茶技艺注入了新鲜血液。
愿命运多舛的白琳工夫,能够再次走红市场。
愿爱茶人的杯中,都能散发着橘红特有的毫香。
编辑:粒粒
校对:齐航
设计:静平
杨多杰,“多聊茶”创始人,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茶文化教学。“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多家电视及广播节目撰稿人、顾问及常驻嘉宾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茶经新解》、《茶经新读》、《中国名茶谱》
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公号:多聊茶
新浪微博:@杨多杰 @多聊茶
人人 讲:【杨多杰的多聊茶】直播间
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FM87.6 《吃喝玩乐大搜索》周二嘉宾
本所有文字、音频、视频及声明过的图片著作权均归作者所有
除已签约的机构和平台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转载、改编、引用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课后讨论
红茶,你常喝哪种?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