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12个镇办、24个村测评排名公布!
1月18日至20日,丹凤县召开全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现场观摩推进会,对12个镇办的24个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工作进行了现场观摩,围绕组织、产业、生态、人才、文化和现场观摩等情况,对镇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综合工作、示范点建设情况进行了测评,现就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丹凤县12个镇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测评结果
第一名:棣花镇
第二名:竹林关镇
第三名:铁峪铺镇
第四名:商镇
第五名:庾岭镇
第六名:武关镇
第七名:土门镇
第八名:龙驹寨街道办
第九名:花瓶子镇
第十名:蔡川镇
第十一名:峦庄镇
第十二名:寺坪镇
丹凤县24个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测评结果
第一名:棣花镇许家塬村
第二名:铁峪铺镇化庙村
第三名:竹林关镇王塬村
第四名:龙驹寨街道办资峪沟村
第五名:武关镇毛坪村
第六名:商镇王塬村
第七名:庾岭镇龙骨岩村
第八名:棣花镇茶房社区
第九名:花瓶子镇苏河村
第十名:土门镇土门村
第十一名:蔡川镇蔡川村
第十二名:竹林关镇洲河北村
第十三名:商镇桃园社区
第十四名:土门镇长沙沟口村
第十五名:庾岭镇吊蓬村
第十六名:武关镇段湾村
第十七名:铁峪铺镇中心村
第十八名:花瓶子镇花中村
第十九名:寺坪镇寺坪村
第二十名:峦庄镇桃坪村
第二十一名:蔡川镇上庄坪村
第二十二名:峦庄镇街坊村
第二十三名:龙驹寨街道办何家店村
第二十四名:寺坪镇毛里岗村
希望,工作先进的镇办、村(社区)要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工作落后的镇办、村(社区)要找准差距、取长补短、迎头赶上。
一、棣花镇许家塬村:
党建引领聚人才 产业兴旺促振兴
许家塬村位于棣花镇政府以北1.2公里处,辖16个村民小组690户2085人,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有党员76人。近年来,村党总支持续深化“三建三带”活动,坚持“支部+产业链”发展模式,通过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干在产业链上、人才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支部建在产业链。聘请专业公司,编制乡村振兴规划,组建农文康旅产业联合党委,设立康养、农业、文旅3个产业联合党支部,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实现党组织服务与产业链条同步延伸、党组织活动与产业园区扩展同步覆盖,建成全市唯一的旅游生态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核桃主题公园。
党员干在产业链。在3条产业链上组建各类党小组8个,设立党员先锋岗10个,划分党员责任田9块,23名党员在种植链、加工链、销售链上当先锋、作表率,实现了产业发展到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由党员带头积极参与“美丽庭院”“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带动群众素质和乡风文明不断提升。
人才聚在产业链。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引进三秦学者雷玉山、文化名人王晓勇等各类人才8名,培训本土人才30余名,把一大批新型“三农”人才真正聚在产业链上,为乡村振兴蓄积了强大后劲。
群众富在产业链。用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引进夏琳、天宇润泽、易说壹品3家公司,流转1800亩土地,打造核桃主题公园、现代化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建成现代化双孢菇生产园区和粮食酒纯手工酿造生产及酒文化展示基地,吸纳带动230户农户就近务工增收,全村逐步走上了专业化、产业化致富之路。
近年来,许家塬村先后荣获国家森林乡村、苏陕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省级美丽宜居乡村、市级文明村等称号,2022年,村党支部将继续发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件接着一件办”的锲而不舍精神,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接续奋斗。
二、铁峪铺镇化庙村:
五抓五强五提升 党建引领促振兴
近年来,铁峪铺镇化庙村发挥党建领航作用,凝心聚力实施富民强村战略,找准基层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积极探索“五抓五强五提升”工作机制,团结奋进、真抓实干,全力推动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奋力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化庙村先后被授予“全县脱贫攻坚示范村”、“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首批“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抓党建、强引领,提升战斗力。通过换届选举,3名致富带头人、3名35岁以下、4名大专以上学历年轻人进入村“两委”班子,班子结构更加优化,为完善乡村治理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积极探索党员“365”精准分类管理工作法,大力推行党员中心户“1+3带10”活动,即一名中心户长带动3名党员,每名党员带领10户脱贫户或困难家庭实施致富增收项目。积极发挥党员在为民服务中当好“政策宣传员、信息传递员、技术指导员、创业引领员、代办服务员、工作组织员”的“六大员”,充分调动激发了党员群众联户带富作用。实行“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将全村划分为10个网格,将政策宣传、防汛救灾、疫情防控、防返贫监测等任务细化到每个网格,健全村级组织体系,构建起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格局。
抓产业、强经济,提升竞争力。村党支部依托自然禀赋、地理区位、产业特色等要素,通过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精准选择项目,确定了“五园一基地”产业发展格局,发展大樱桃采摘园380亩,年产值达到了200万以上;发展50亩冬枣种植园,年产值26万元;建成标准化食用菌加工培育园,年产值达到了200万以上;发展天麻等中药材种植230亩,年产值500万元;建成农家乐休闲娱乐园,年产值达到了200万以上;建成130千瓦的光伏发电基地,年电费收入6万元。通过“五园一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达30人进园进基地务工,人均增收达2000元,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收。以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为主导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将更多的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使支部真正成为带领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强堡垒。目前,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达50余万元,分红17.67万元,带动86户群众增收致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抓环境、强生态,提升吸引力。化庙村党支部积极围绕生态振兴要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措资金,配置健身器材,完善村卫生室、农家书屋标准化建设。修建道路2公里、绿化公共区域100余米,安装仿木护栏120米,拆除闲置破旧危房6户、乱搭乱建20余处,清理“五堆”370多处,累计清理各类垃圾120多吨;实施卫生厕所改造100户,与农户签订“三包”责任书300份。同时,积极探索出化庙村环境治理“四个四”工作机制,即发挥“四个主体”作用,解决谁干的问题;推进“四大载体”融合,解决干啥的问题;落实“四项工作”举措,解决咋干的问题;实现“四个方面”嬗变,解决“干成啥”的问题。发挥公益专岗作用,将全村划分为6个村庄清洁行动网格,建立了“定岗定责定区域、每日定时独立保洁、每周定期集中保洁、每月定期专项整治”为主要内容“六定”管理模式,开展环境清理整顿。全市“两边一补齐”建设秦岭山水乡村现场观摩会在化庙村召开,化庙村也被评为市级卫生村。
抓人才、强队伍,提升凝聚力。村党支部始终践行“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聚焦打造化庙乡村振兴人才高地,用好“引、评、育”机制,广纳四方之才,激活创新发展动能。突出“引”,乡情纽带回引人才。村党支部加大力度引回能人大户,大力推行“人才+基地+产业”发展模式,建设食用菌、中药材加工、大樱桃种植等特色农业园。突出“评”,科学考核激励人才。每年年底对村级后备干部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围绕“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量化考核,充分听取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意见,并将考核结果纳入个人档案,对综合表现优秀的,将优先提拔任用,进入村两委班子。突出“育”,管用结合培养人才。结合导师1+N工作机制,为6名后备干部配备导师4名,加强传帮带,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提升村级后备力量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积极发掘乡土人才,充分利用扶贫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家政、种养殖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为各类人才搭建发挥才智的舞台,培育一批“有绝活、有本领、懂经营”的乡土人才。目前村致富带头人4名,各类技术能手60余人。
抓民风、强保障,提升向心力。按照既抓物质又抓精神、既抓口袋又抓脑袋的总基调,积极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文明创建机制,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风文明建设效能,进一步促进乡风文明上台阶。突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五大活动阵地作用,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文化院落、文化长廊五大活动阵地,成立志愿服务队伍、道德评议队伍、技术培训队伍、文艺队伍四支队伍,开展为民主题教育、道德讲堂、技能培训、文明家庭评选活动,评选出一批“十星级文明户”、“好家风家训”、“好公婆”、“好儿媳”,颁发荣誉证书,发挥榜样力量,助力文明乡风,达到即充实了群众物质生活,更提升了群众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乡村安定团结、文明向好。2021年化庙村也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三、竹林关镇王塬村:
“12345”工作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王塬村位于镇政府西1.5公里,是建设中的丹宁高速的枢纽门户区。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425户1550人,党支部有党员48人。今年来,按照“产业强村、文化兴村、治理优村”的总体思路,创新“12345”工作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着力打造“银花河畔˙非遗之乡”。
紧扣“一条主线”。紧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这条主线,坚持党建“红色引擎”,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吸纳3名优秀青年进入村“两委”队伍,选派1名优秀科级领导和2名业务骨干组成驻村工作队,夯实乡村振兴组织结构和领导框架。
围绕“两个重点”。围绕壮大村级产业项目、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两个重点,推行“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流转土地20亩建成食用菌大棚56个,嫁接红仁核桃800亩,香菇产业园保鲜库、冬枣园正在建设中。将群众闲置房屋改建成竹编坊、木工坊、挂面坊、醋坊、农耕文化馆,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新修产业路4条,通组路2条,新安装路灯100杆,铺设污水管网1.3公里,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凝聚“三支力量”。发挥优秀党员干部、在外能人、传统手工艺者等三类人才作用,成立王塬村乡村振兴议事会,引导各类人才参与家乡有效治理和产业发展。自议事会成立以来,开展议事交流会3场次,提供有效建议6条。
用好“四个抓手”。用好规划布局、环境整治、“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长效机制保障四个抓手。聘请专业机构对王塬村乡村振兴进行详细科学的规划设计。以建设秦岭山水乡村为抓手,党员带头清理棚圈乱搭23处,修建休闲口袋公园3个、小花园6个,栽植风景树种600株。深化“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调解矛盾纠纷4起。持续开展“五美家庭”、“好家风、好家训”“好婆婆好儿媳”评选活动。
促进“五大振兴”。通过组织振兴带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培养乡土人才5人,产业致富带头人3人;围绕重大节庆日,常态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播放电影12场次,手绘中国传统文化墙24面,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整治,开展“环境卫生家庭夺红旗”活动,发挥“四长”作用,对村内的河道、山林、耕地、道路等重点部位加强巡查管护,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环境保障。
四、龙驹街道办资峪沟村:
“五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龙驹寨街道办资峪沟村地处县城东5公里处,312国道穿境而过,辖9个村民小组701户2548人。村党总支现有党员53名,下设党小组4个。2021年被确定为全县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战略方针,村党总支发挥党建促乡村振兴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示范带动效果明显,五大振兴初见成效。
聚焦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在组织振兴中“冲锋员”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2018年以前,资峪沟村是全县有名的软弱涣散村,以换届选举和“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为载体,把在外创业和退伍军人党员吸纳进村“两委”班子,班子平均年龄从51岁降到38岁,35岁以下村干部2名,让“懂农业、爱农村、护农民”的党员骨干力量充实到乡村振兴最前沿,当好带领群众致富的“冲锋员”,发挥战斗堡垒的政治引领功能。
聚力产业发展,发挥党员在产业振兴中的“指导员”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富民强村水平。村党总支设立水杂果、中药材、花椒、西瓜4个党小组责任区,设置党员示范田、党员先锋岗14个。建成资峪沟村占地300亩产业观光体验园,建成冬枣大棚14个,育苗10亩10万株,种植葡萄30亩、蟠桃20亩,新栽植大樱桃2000株,生态体验园10亩,2021年实现集体经济净利润17万元。种植的2100亩花椒、传统的西瓜喜获丰收,村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村党总支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坚强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在产业振兴中“指导员”作用,乡村振兴迸发出新活力、展现出新面貌。
聚合生态建设,发挥党员在生态中的“引导员”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结合全市的“两拆一提升”行动和“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积极推行“两网合一”,把环境整治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宣传引导作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清洁行动”,推进乡村产业生态化,挖掘出资峪村的生态潜力。
聚集人才资源,发挥党员在人才振兴中的“服务员”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依托党员先锋引领,采取村出资,带领群众到外学习实用专业技能,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村进行技能培训。通过村级专业合作社,开展“喊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鼓励群众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工投劳。对财政支持的小型项目,优先安排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作为建设管护主体,着力培养本土人才队伍,依托资峪沟村产业生态体验园,带动100余名群众创业就业,打好“乡情牌”,念对“人才经”,不断激发外来优秀人才和本土群众投身乡村建设、共筑美好家园的奋斗热情。
聚能文化传承,发挥党员在文化振兴中的“先锋员”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治理水平。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推广“文明实践站+积分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党员带头推进移风易俗。设置村居卫生保持、邻里友爱互助、矛盾纠纷调解、与人为善等多项奖励标准,通过物品礼遇、评选礼遇、政治礼遇等方式,将村民遵纪守法、文明善行等实践活动与参评典型、发展党员等个人荣誉相挂钩,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五、武关镇毛坪村:
党建领航兴产业、聚力发展促振兴
毛坪村位于武关镇政府东南15公里处,距县城50公里,面积9.67平方公里,西临武关河,东南北与商南县相邻,耕地790亩、林地10896亩,辖6个村民小组、252户833人。2020年人均纯收入9961元。2021年以来,毛坪村认真贯彻“牢记嘱托·奋进商洛”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围绕“党建领航兴产业、聚力发展促振兴”目标,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做大做强茶叶和乡村旅游两大产业,以党的建设为基础,以产业为引领推动生态、文化、人才全面发展,建设“茶乡毛坪”新农村。
锚定一个方向。以村两委会换届为契机,吸引两名在外创业人员返乡充实到村班子,建强村级班子;新一届支部班子将产业提升作为毛坪村发展的首要任务,由支部引领创业人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由支部领办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引领带动企业和合作社,企业和合作社服务带动农户和脱贫户,大力提升茶叶和乡村旅游两大产业。深化“三带三示范”党建品牌,将支部、党员、企业吸附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三建三带”工作机制,将党小组建在茶企,指导茶叶产业发展,提升带动能力。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6000亩、年产值超两千万元,户均种植茶园20亩,户均通过茶叶增收12000元,茶叶产业成为带动毛坪村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打响两个品牌。一是打响茶叶品牌。由村集体经济牵头连同三家茶企,对全村茶叶产业进行整体规划,新建标准化茶园200亩,补植800亩,科管老茶园5000亩。经过扶持引导,支持茶企更新清洁化茶叶生产线3条,村内三个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了食品安全QS认证,转型升级为规范茶叶加工企业。村集体经济牵头同三家茶企,达成合作共赢协议,实现技术、采收、加工、研发、包装、销售“六统一”,发展毛尖、红茶、仙茗等十余种产品,推出“茶乡毛坪”品牌,茶产业吸附了本村300余名劳动力就业。二是打响乡村旅游品牌。将茶乡毛坪生态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利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金字招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规划“产业示范区”“兰花观赏游览区”“茶叶采摘加工体验区”三个游览园区,打造茶叶采摘加工体验、猕猴桃采摘体验等品牌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超市、品茶室、手工茶炒制体验中心等茶文化体验区,配备观光旅游车2辆30座次,开发“空谷幽兰”兰花谷旅游路线1.5km,鼓励村民建成农家乐3家、特色民宿7家、开发餐饮、住宿、茶文化体验、茶园认领、茶叶定制等系列旅游服务。
突出三个重点。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产业为带动,推动人才、生态、文化全面发展。一是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利用青山绿水生态优势,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基础,扎实落实“两拆一提升”“两边一补齐”工作机制,大全面建设秦岭山水乡村。减少养殖业发展,发展茶叶,猕猴桃、生态旅游产业,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对山、水、林、田、路、房进行综合治理,打造优美自然村落。实施人居环境卫生三级网格化管理,落实村组干部、公益性岗位包抓责任,建立环境卫生保障长效机制,督促群众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兴村战略。以产业为带动,吸引各类人才在毛坪村生根发芽。聘请产业方面各类专家到村指导产业发展5人次。培养产业致富带头人20名,培养茶叶、天麻、餐饮等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0名。成立毛坪村产业发展技术服务队,定期入户开展产业技术指导,为群众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支持。组织茶叶、猕猴桃、手工制作技能培训3次,培训150人次。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2人,吸引峦庄天麻育种人才两人,在本村培育天麻菌种。去年以来,共培育各类本土人才32名,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提供强力人才支持。三是加大乡村文明建设力度。以省级文明村创建为契机,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和新民风建设工作。认真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等相关内容;组建3支文化宣传队伍利用传统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改造提升村史馆文化内容,对“村史馆”进行分类整理展示,切实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落实专人对农家书屋和茶香书吧进行规范管理,定期开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利用“一月四会”“道德讲堂”“老杨工作室”“红黑榜”等平台,认真开展移风易俗各项活动,破除陈规陋习,评选表彰致富带头人、文明户、诚信村民、好婆婆、好媳妇、乡贤、孝子等各类先进典型38人,以先进典型激励带动新民风建设。
六、商镇王塬村:
党建引领赋动能 乡村振兴开新篇
商镇王塬村地处商山脚下,辖12个村民小组903户2753人,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有党员79名。结合自身村情实际,按照“生态立村、产业强村、康养活村、旅游富村”的发展思路,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创品牌”的目标,通过支部引、党员带、群众议“三项举措”,抓实“五条路径”促进五大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组织带路定方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建领航作用,筹资40余万元完成了王塬村党群服务中心改扩建,建设了党代表工作室,探索建立了党代表“四直”工作法,成为代表议事决策的新路径。紧扣“规划先行,谋定后动”理念,编制了村级乡村振兴村庄发展规划,确定了7大类53个发展项目,明确了建设内容、建设期限、项目规模、资金来源,列出了任务表、路线图,挂图作战、对标落实。同步严格落实防返贫致贫监测预警机制,扎实查补短板,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全年无一户一人致贫返贫。
产业强路促增收。今年村集体经济新发展水杂果100亩,其中:黄桃40亩、樱桃40亩、石榴10亩、柿子10亩,正在建设13个智能联动温室大棚,发展阳光玫瑰葡萄11亩。积极招商引资,建成草莓日光大棚4个15亩,新发展袋料木耳300万袋,发展花卉大棚6个8亩,带动农户68户,户均增收600余元,初步形成了水杂果、食用菌、花卉种植三大优势产业。下一步将重点聚焦农业综合体开发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亩均效益”。
人才扩路增活力。积极联系本村在外创业、就业的能人,外引内联强化人才引进,今年新引进产业经营发展人才3人,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开展就业、产业技能培训2期126人。主动联系本村在外名人,争取河道治理、党组织阵地建设等各类建设资金50余万元。同时积极开展“双培双带”活动,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4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1人。
生态铺路提形象。狠抓秦岭生态网格化管理,深入开展“秦岭生态卫士”活动,大力实施“一拆两清三改四提升”行动,拆除违规建筑7处,拆除废旧土房21处,清理三堆六乱300余处、河道1.4公里、生活垃圾48余方,整治撂荒耕地50余亩,埋设污水管网6公里,修复水毁挡墙13处,清理垮方8处2000立方米,房屋立面涂白26户,产业路硬化260米,通村路硬化400米,安装路灯100盏,花坛建设16处,栽植绿化苗木200余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接受了全市“两边一补齐”现场观摩会车览检阅,通过了市级秦岭山水乡村验收。
文化引路添动能。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平安夜校、法制讲堂2场次,依托“人盯人+”社会治理模式,开展平安创建、森林防火、生态保护、文明新风等群众院落会20余场1800余人次。用好村规民约,发挥爱心超市激励引导作用,评选“商山之星”12名、“健康家庭”10个,“五美庭院”15家,表彰优秀片长8名。设立红黑榜用荣辱激励群众,共激励9人、曝光12人,和谐文明蔚然成风。
七、庾岭镇
龙骨岩
村:
党建领航聚合力 五大振兴谋发展
2021年以来,庾岭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坚持抓党建促振兴,在全面加强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在龙骨岩村走出一条党建强、产业旺、农民富、乡村美、治理优的乡村振兴之路。
建强村级班子,推进组织振兴。坚持政治标准、突出“双好双强”,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新班子平均年龄41岁,文化程度均为大专以上,班子活力得到增强;开展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集中培训3次,履职能力不断提高。深入推进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该村率先通过省级标准化验收。全面推行村级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兼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法人,党支部书记带头入股,村班子成员和党员参与,引领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振兴。目前,已经建成生产基地2个,在两岔河村流转土地30亩,建成60棚40万袋蘑菇生产基地,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150.2万元、盈利60万元,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该项目已初具成效。为进一步发挥支部引领、党员示范作用,以龙骨岩村为主,联合黄坪村、两岔河村、花椒沟村党支部,建立“庾岭镇食用菌产业园联合党支部”,四村联合总投资266万元,其中龙骨岩村投资140万元、黄坪村投资50万元、两岔河村10万元、花椒沟村20万元,村两委干部和部分党员入股46万元,计划在黄坪村新建大棚40个,发展反季节蘑菇种植30万袋。目前,已建成大棚27个,预计2月底投入生产,可实现收益45万元。
加强教育培训,推进人才振兴。坚持在培育科技致富人才、农业致富带头人、能人巧匠等本土人才上下功夫,加大乡村人才培育力度,围绕群众发展产业和就业需要,开展技术培训86人次,培育致富能手3人、致富带头人5人、产业大户7户,将2名致富能手选入了村“两委”班子。结合发展蘑菇产业,引进技术人才4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强化道德引领,推进文化振兴。加强群众宣传教育引导,充分发挥道德讲堂、善行义举“四德榜”、村规民约作用,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每月组织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儿媳”等评选活动12次,传播社会正能量,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
加强整治监管,推进生态振兴。围绕建设秦岭山水乡村,以“两拆一提升”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努力做到扫干净、摆整齐、保畅通。去年来,共发放倡议书600余份,投工投劳500余人次,清理垃圾生活垃圾80余吨,拆除老旧房屋3间、残垣断壁5处。扎实做好秦岭生态环保工作,加强对林业、土地、水利等资源的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努力争当秦岭生态卫士。
八、棣花镇茶房社区:
党建领航赋能 特色产业助力
茶房社区辖15个村民小组1398户4315人,现有党员118名,下设3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今年以来,社区以“三个五”工作机制为抓手,对照“两规范两提升”建设内容,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增强“三力”,建强支部“强堡垒”。一是增强支部组织力。聚焦抓班子带队伍重点,以从严组织生活、联系服务群众、推动群众增收为突破口,对照“两规范两提升”建设要求,届中补选党组织书记1名,监委会主任1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8名,社区班子更加坚强有力,支部引领发展能力更加强劲。二是增强党小组聚合力。根据产业发展、片区管理、人居环境整治、文明村风培育等工作需要,把全村118名党员分成10个党小组,规范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三务公开”等制度,常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组织生活更加规范,干事创业合力持续凝聚,服务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能力不断增强。三是增强党员执行力。推行“党员评星定级.设岗承诺”管理,设立便民综合服务岗,每天安排一名党员村干部坐班,随时接受群众咨询,为群众代办事务,逐党员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使每名党员有压力、有动力,倒逼党员强化身份意识,增强执行力。今年来,累计为群众代办事项300 余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
突出“三干”,壮大产业“促振兴”。一是园区带动干。招商引进丹凤明天食用菌有限公司来村创办实业,引领带动群众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种植中药材1200余亩,年产双孢菇4000余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链接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垂钓园项目年盈收5万余元,100亩猕猴桃长势良好,计划新栽植的100亩葡萄已完成土地流转。二是党员带头干。推行党员领办项目制度,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涌现出孙斗娃等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种养殖“土专家”,累计培育职业农民5人,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2期200余人。三是群众跟着干。根据各户产业发展情况,采取“党员带头人指导+产业大户自主发展+专业合作社收购加工”等模式,逐户确定产业联系包抓人,通过产业奖补扶持、现场观摩激励、表彰产业大户等方式,引导群众主动想、跟着干,把全村特色产业、生态资源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
抓实“三治”,建设美丽“新家园”。一是抓实村道整治。以秦岭山水乡村建设为抓手,整治提升312国道两侧环境卫生2.4公里,改造高速路沿线农房立面80户2.2万平方米。二是抓实庭院整治。落实党小组包片、党员联户、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利用疫情期间群众不能外出有利时机,引导群众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干群同心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累计开展人居环境整治1100余人次,清理垃圾3200余吨。三是抓实民风整治。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设立红黑榜,定期开展“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表彰活动,让村规“活”起来,把家风“亮”出来,以村规民约引导约束群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齐心协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干净、美丽、和谐、富裕“茶房”贡献自身力量。
九、花瓶子镇苏河村:
党旗引领振兴路 笃定前行谱新篇
2021年以来,花瓶子镇党委紧紧围绕党建领航这一推动乡村振兴的总抓手,坚持把“党小组建在产业园区、党员人才镶嵌在产业链上”,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振兴路。
党建领航强引领。镇党委夯实镇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责任,一线调研规划、一手安排部署、一体统筹协调,凝聚“四支队伍”力量,充分发挥“两个作用”,一套人马推进落实,以苏沟产业谷为抓手推进苏河村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凸显。
人才培育促发展。新“两委”班子平均年龄较上届降低4岁,学历全部达到高中以上,结构优化,活力提升;挖掘各类乡土人才17人,培养后备干部8名,建立苏沟产业谷党小组和现代“党建+农牧”党建学习基地各1个,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
产业项目齐推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引进象泽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年出栏5000头生猪育肥项目建成投产,实现生猪销售2300头,产值621万元,达到了“当年招商、当年建成运营、当年收益”的新突破。推进江润昌牧业公司在扩大肉驴养殖规模的基础上,于10月份建成全县首家“832平台线下消费体验店”,拓展“线上+线下”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东郭驴”品牌影响力,实现年综合销售收入360余万元。祥源中药材合作社600亩皂角、晟康利食用菌合作社百万袋平菇效益稳步提升。产业谷内初步实现“肉驴、生猪、平菇、皂角、香菇、中药材”六个产业循环发展。
环境改善谋幸福。全面开展“两拆一提升”和秦岭山水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完善“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运行机制,推动环境整治常态化、全覆盖。拆除各类违法建筑83处,清理各类垃圾74.3吨,新建“三格式”卫生厕所55个,修建入户路17条,硬化院落13户800平方米,栽种国槐6公里2000株,安装路灯100盏,建成“口袋花园”1个。常态化开展秦岭“五乱”问题排查整治,实现了“河道有人管,垃圾有人清,路段有人抓”。
文明创建促和谐。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结合“爱心超市”积分评定,评选五美家庭10户、卫生先进户35户、“十星级文明户”10户、好儿媳2人;推行“人盯人+”社会治理模式,落细落小社会治理单元,切实发挥片长职责,加大排查化解矛盾力度,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村连续5年实现“零”上访。
十、土门镇土门村:
“五员服务”促振兴“五个起来”兴土门
近年来,土门镇土门村针对产业规模小、为民服务差、社会治理难等问题,探索“五员服务”模式,促进“两个”作用更加凸显,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选优配强班子“领航员”,实现组织强起来。在“两委”换届中,将业务骨干、致富能手杨华推选为村支部书记,积极动员大学生刘豪、创业成功青年刘伟、刘武等3名“90后”回村任职,班子平均年龄下降6.5岁,学历层次大幅提升。规范“三会一课”等制度,举办党员集中培训3轮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2次,讲党课7次,党员干部政治“三力”显著提升。完善村级管理制度3个,7名班子成员结合分工,领办“开门一件事”8件,全村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镇前列。
落实村组治理“网格员”,实现干部动起来。全面推行“两网”融合、“三单”服务工作机制,将17名党员镶嵌在23个村组院落和移民小区网格之中,聚焦中心、服务群众。支部书记杨华牵头,动员杨治全、刘志刚等5名党员老干部积极配合丹宁高速重点项目建设,已完成临时用地征迁110亩,兑付租金87户46万元。副支书王淑珍领单疫苗接种和疫情防控任务,成立党员小分队3个,11名小组长和楼栋长逐户排查取证,全村返乡人员排查管控和疫苗接种均做到底数清。
争当民事代办“服务员”,实现党员红起来。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盯群众关注的难事、实事,33名有能力党员主动接单,上门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7个。在脱贫攻坚后评估中,帮助困难群众申报临时救助7人,维修饮水管道800米、慰问困难老党员14人。守牢安全维稳底线,开展隐患排查7次,及时维修大桥护栏15米、设置禁止游泳标识9个、化解调处矛盾纠纷11起。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展现,党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选准产业发展“指导员”,实现农民富起来。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深入推进“三建三带”活动,将3名懂技术的党员确定为猕猴桃、蔬菜大棚、肉鸡养殖三大产业的指导员,全程负责种植、科管、销售等环节,村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提升。投资60万元,流转土地218亩,已栽植猕猴桃2.6万株218亩;以金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依托,杨华、刘志刚等党员干部牵头,整合8村集体经济480万元,建设标准化日光大棚49个,带动移民点就近就业80人,年创集体经济收益30万元以上。
用好城镇管理“保洁员”,实现生态美起来。划分责任片区23个,设置党员示范岗10个,带领23名公岗开展“两拆一提升”和“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工作,先后开展主题党日4次,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430份,新配垃圾箱8个、垃圾桶120个,动员群众1600人次,集中清运90余车次,四旁植树300余株。建立月考核季奖评机制,开展评选活动2次,颁发卫生文明家庭“流动红旗”35个,黑榜公示6户,全村上下形成了人人抓环保,个个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来源:丹凤党建
关注我们
扩散周知!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