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喝的茶竟然有农药一起看看“茶”里的真相
过了“三八节”就是每年的“3.15”,这一天应该不能叫做节日,但却是亿万人民的关注焦点。
俗话说得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于茶,很多人都爱喝,“茶中有春秋”的说法也广为流传,茶中的营养也众所皆知,但大家对茶了解多少呢。小编在此讲一下茶的安全。
茶叶是消费者日常的主要消费品之一。2020年底,我国茶叶产值达到2000-2200亿元,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绿茶等品类市场销售两旺。而另一个声音也浮出水面。有消息称,自2018年开始连续三年,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曾对绿茶质量抽检,结果发现共有66批次绿茶被发现不合格,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其中农药残留超标批次占比达到86.3%,可以说农药残留问题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每天喝的茶竟然有农药,仅凭字面看,着实让人震惊。而现实情况如何呢,我们不妨了解一下种茶、采茶、制茶的过程。
茶树一般种在丘陵地带和山坡上,影响茶树种植的条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和湿度会有明显变化,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茶树生长有利,种植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从气候来看,我国主要产茶地集中在长江以南,从西南部到东部沿海地区。产茶大省是福建、浙江、云南、安徽等。
采茶主要分手工和机采茶两种,制茶会因各家的工艺手法不同会有区别,而涉及农药部分往往是在种茶或是制茶过程中产生。
种茶时常见的农药主要有三类:催芽、杀虫、除草。目前,中国茶叶市场大部分是以企业加农户的模式。种茶过程中,为了除虫、除草等目的,许多茶园喷洒农药,由于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均衡,很多作物只能靠农药和化肥来保证产量,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制茶过程也会有一定的配料,如同我们所食用的面包、饼干等,通过增加某些添加剂成分来提高茶的香气或是色度。
懂茶的人知道,较好的茶叶一般是在清明或谷雨之前采摘,比如绿茶的就是这样,气温比较低,虫害较少,且茶芽萌发后数天之内采摘完毕,不需要用药。绿茶如果用药,一般是入夏之后,气温升高,虫子就会滋生。此时,必须用药来保证采茶的质量和效果。
当然,这里的标准非常重要。如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中涉及茶叶的农药残留标准有15项,我国制定27项标准。
茶树在春夏之交雨水多的时候,为保证产量,肯定会合理驱虫,打药是正常的,用药后达到规定的采摘间隔期,残留会自然降解到无害的程度,且绝大多数茶叶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日常茶叶的用量也较少,茶汤中的农药只占茶叶中农药的3%。目前在茶叶生产中推广使用的农药水溶解度极低,基本为脂溶性的有机物,吸附在茶叶的组织上,不易迁移到茶水中。
综上所述,人们所喝的茶中的农药是肯定存在的,但是是否超标,就在于商家的质量把控了。在此,特别提醒消费者,了解事实后要清醒判断,喝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购买茶叶途径要正当,如果不确定茶叶的来源和产地,最好谨慎饮用。尤其是在一些聚会场合,这里或许还存在添加违禁品的问题。
二,尽量少喝夏秋季的茶叶,这个时间段的用药几率较高。春茶和高山茶相对会少很多。 另外,茶叶讲究的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好茶往往农残超标几率较低。
三、茶不过夜的道理估计现在都明白,一个是茶本身的营养物质经过长时间浸泡已经消耗掉,应养成茶叶常泡常新的习惯,对喝茶来讲是有益的。至于所谓“茶道”一说,是在保证茶品的基础上讲的,茶不行,怎么都无用。
在此,小编提醒一点,如果茶叶农药残留超标,会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甚至入刑。《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被食用后,造成伤害的要定罪量刑,并处以罚金的财产罚。
最后讲一句,茶虽好,但要有品有质,这一点取决于种植者的良知。(文/老哥)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