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艺师基础知识明代茶文化的主要特色

2022-03-31 06:05:12热度:83°C

茶行业考试培训/招聘求职

茶艺师/评茶师/香道/花艺/古琴

明代饮茶风气鼎盛,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又一个兴盛期的开始。明代茶文化有以下3个鲜明的特色。

(1)形成饮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历史上正式以国家法令形式废除团饼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十六日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从此向皇室进贡的茶,只要芽叶形的蒸青散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自然蔚然成风,并且将煎煮法改为随冲泡随饮用的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上的一次革新。

从此,饮用冲泡散茶成为当时主流,“开千古茗饮之宗”,改变了我国千古相沿成习的饮茶法。这种冲泡法,对于茶叶加工技术的进步(如改进蒸青技术、产生炒青技术等),以及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茶类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泡茶简便、茶类众多,烹点茶叶成为人们一大嗜好,饮茶之风更为普及。产于浙江长兴县的岕茶在明代后期声望鹊起,此茶因在炒青盛行时沿用蒸青法而得到一批名人雅士的特别喜爱。

(2)形成紫砂茶具的发展高峰。紫砂茶具始于宋代,到明代,由于横贯各文化领域潮流的影响、文化人的积极参与和倡导、紫砂制造业水平提高和即时冲泡的散茶流行等多种原因,逐渐异军突起,代表一个新的方向和潮流而走上了繁荣之路。

宜兴紫砂茶壶的制作,相传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当时宜兴东南有座金沙寺,寺中有位被尊为金沙僧的和尚,平生嗜茶。他选取当地产的紫砂细砂,用手捏成圆坯,安上盖、柄、嘴,经窑中焙烧,制成了中国最早的紫砂壶。此后,有个叫龚(供)春的家僮跟随主人到金沙寺侍谈,他巧仿老僧,学会了制壶技艺。所制壶被后人称为供春壶,有“供春之壶,胜如白玉”之说。龚(供)春也被称为紫砂壶真正意义上的鼻祖,第一位制壶大师。

到明万历年间,出现了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家”,后又出现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壶中妙手”。紫砂茶壶不仅因为瀹饮法而兴盛,其形状和材质更迎合了当时社会所追求的平淡、端庄、质朴、自然、温厚、闲雅等精神需要,得到文人的喜爱。当时有许多著名文人都在宜兴定制紫砂壶,还题刻诗画在壶上,他们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鉴赏也直接左右着制壶匠们。如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著名文学家赵宦光等,都在宜兴定制且题刻过。随着一大批制壶名家的出现,在文人的推动下,紫砂茶具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

明代人崇尚紫砂壶几近狂热的程度,“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周容《宜瓷壶记》),“一壶重不数两,价值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可见明人对紫砂壶的喜爱之深。

(3)形成为茶著书立说的兴盛期。中国是最早为茶著书立说的国家,明代达到一个兴盛期,而且形成鲜明特色。

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于1440年前后编写《茶谱》一书,对饮茶之人、饮茶之环境、饮茶之方法、饮茶之礼仪等作了详细介绍。

陆树声在《茶寮记》中,提倡于小园之中,设立茶室,有茶灶、茶炉,窗明几净,颇有远俗雅意,强调的是自然和谐美。

张源在《茶录》中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这句话从一个角度简明扼要地阐明了茶道真谛。

明代茶书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加以整理、阐述和开发,创造性和突出贡献在于全面展示明代茶业、茶政空前发展和中国茶文化继往开来的崭新局面,其成果一直影响至今。

明代在茶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也较大,除了茶诗、茶画外,还产生了众多的茶歌、茶戏,有几首反映茶农疾苦、讥讽时政的茶诗,历史价值颇高,如高启的《采茶词》等。

明代茶文化资料小摘

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散茶)。后人于此评价甚高:"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进。……按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两宋时的斗茶之风消失了,饼茶为散形叶茶所代替,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开千古清饮之源。

明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这种瀹饮法实际上是在唐宋时就已存在于民间的散茶饮用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代一些文士如文征明、唐寅、徐渭皆是一时怀才不遇的大文人,于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又都嗜茶,因此他们有能力开创了明代"文士茶"的新局面,他们都有不少佳作传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与前人相比,他们更加强调了品茶时的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审美情趣的营造,这在他们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画作中高士们或于山间清泉之侧抚琴烹茶,而泉声、风声、琴声、与壶中汤沸之声融为一体。或于草亭之中相对品茗,或独对青山苍峦,目送江水滔滔。

茶一旦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就已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产品,而成了人们契合自然、回归自然的媒介。

明初社会不够安定,使得许多文人胸怀大志而无法施展,不得不寄情于山水或移情于琴、棋、书、画,而茶正可融和于其中,因此许多明代茶人都是饱学之士。这种情况使得明代茶著计有五十余部之多,其中有许多传世佳作。

其中,陈继儒撰《茶董补》,朱权撰《茶谱》,于清饮有独到见解;田艺衡在前人的基础上撰《煮泉小品》;陆树声与终南山僧人明亮同试天池茶,撰写《茶寮记》,反映高士情趣;张源以长期品饮心得、体会撰《茶录》自不同凡响;许次纾撰《茶疏》,独精于茶理。在这中间,朱权及其《茶谱》尤有重大贡献。

朱权(公元1378-1448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世称"神姿秀朗,慧心敏语",因招其兄明成祖朱棣猜疑,长期隐居南方,深自韬晦,托志释老,以茶明志,鼓琴读书,不问世事。他在《茶谱》中就明确表示他饮茶并非浅尝于茶本身,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朱权对废团改散后的品饮方法进行了探索,改革了传统的品饮方法和茶具,提倡从简行事,主张保持茶叶的本色,顺其自然之性。

明三宝太监郑和于公元1405-1433年曾奉使七次远涉重洋,到达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等地,最远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每次都带有茶叶。

南亚诸国对于中国茶叶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国家正是中国从海上通往地中海和欧洲各国的中介地。元、明以后,中国茶经过这些国家传向西方,形成了一条海上的"茶叶之路"。正是通过这条途径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才开始遍及欧美。

-END-

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小编将及时删除!

精选内容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茶艺师》颁布实施(标准全文)

国家茶艺师资格证/评茶师资格证官网查询 六大茶类特点知多少 茶黄素可以有效改善肥胖/糖尿病等 最美茶诗!满屏茶香 最美茶音乐 茶席布置 辽代壁画《点茶图》《备茶图》中学点茶 识得西湖龙井茶的第一人

茶书精选

《四库全书》茶书八种 茶书推荐:大观茶论 中国茶事 茶的真实历史 白茶新语 大吉岭的盛名 中国茶典藏:红茶品鉴 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 习茶精要详解 茶席艺术 茶书精选:茶与美 经典茶书:茶经述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