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一款可以为岩茶加分的锡罐,应该长成什么样

2022-03-29 10:09:39热度:75°C

 

相关链接:

茶器之美 | 斑锡龙赖庆国:工匠有了精神,器物才有趣味

Y老师在18年第一次在文章中很正式地抛出这么一个问题,岩茶的审美和审评到底是不是一回事,这大概是互联网上第一次用审美这个词来表达岩茶的味觉体验,当然这几年也就被说烂了。

其实要谈审美这件事的时候,所有人要学习的基本功就是包容,如果你只能接受一种事物,那这种偏狭本来就不配拥有审美。于是我们带着一边狭隘一边包容的状态聊回茶器的审美。

是的,对于茶器的审美,我就是一个“双标精”。

什么概念呢,我们把茶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影响茶的滋味的,这些器具通常都会跟茶汤有直接的接触,比如泡茶器、公道杯和茶杯,对于这一类的器具,我是偏狭的味觉系,必须先满足适茶性就是美。

另一类则是纯服务的,没有跟茶汤直接接触的器具。

比如茶则、茶海这一类的器物,则可以变成装饰艺术的表达,让匠人们发挥他们各自对美的想象。其中最特别的应该算是存储茶的容器,这是一件既有装饰感的存在,又在时间中参与了茶滋味变化的媒介。

顺着昨天中国唯一一个锡器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庆国老师给我们的人文感知,今天我们就跟大家分享锡器之于岩茶的默契,究竟如何体现。

如果天气太热,没有耐心听我讲道理的,可以直接入手。特别说明一下的是,由于这是手工制品,周期较长,本次分享为限量预售,一个月后发货。

No.1

锡是最适合高端岩茶的“包装”

年初关于“天价茶”和过度包装的岩茶整风运动中,其中很大的篇幅就是针对过度包装的整顿意见。

具体的内容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是需要啰嗦一下的就是,武夷岩茶一直都是一个等级分明的茶,这些严格的等级差从种植、制作、包装、销售一以贯之。

单从包装上说,在民国以前一般商品等级的岩茶还是散茶销售为主,高级商品的岩茶则大多会以棉纸包成小包,再盖上相应的茶章,这种包法当时被称之为“虎头包”。

▲ 虎头包其实只是一种包装方法,并不专属岩茶,中药房很多包中药的方式也叫虎头包。

对于更高级的岩茶来说,当时的包装方式只有一个,就是锡罐。

梁章矩在《归田琐记》中除了记录下岩茶的“活甘清香”之外,也记录了当时岩茶的存储方法。他说当时最高级的岩茶叫“奇种”。

“三十六峰中不过数峰有之,各寺观所藏,每种不能满一斤,用极小之锡瓶贮之,装在名种大瓶中,间遇贵客名流到山,始出少许郑重瀹之。其用小瓶装赠者,亦题奇种,实皆名种,杂以木瓜、梅花等物,以助其香,非真奇种也。”

这段记录的信息量就非常大了,但是我们只要记住,当时最好的茶都是用“极小的锡瓶贮之”。之所以用锡瓶贮之也是有讲究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更早一点的文献记载中发现古人用锡罐存茶的理论依据。

清代有个福州人叫陈元辅,写了本书叫《枕山楼茶略》,和以往的茶书不太一样的地方是,陈元辅非常推崇武夷茶,说“武夷为闽茶中之圣”。

他说茶“茶虽得天之雨露,得地之土膏,而濡润培植,然终不外鼎炉之功。盖火制初熟,燥烈之气未散非畜之日久,火毒何由得泄?必须贮之二、三年或三、四年,愈久愈佳。不然,助火燥血,反灼真阴。故古人曰:“新茶烈于新酒。”信然。

其实这一大段文言文说的就是武夷岩茶现在最经常说的一个道理,新茶火气大,要放。那到底要怎么放,首选还是锡罐。

本草纲目说,锡性寒,去火毒。陈元辅也认为“盖锡软而润,软则能化红炉之焰,润则能杀烈焰之威”,用锡器存茶“虽十年而气味不改。然则收贮佳茗,舍锡器之外,吾未见其可也。”

说白了就是不但可以去除火气,还可以长时间保持鲜爽。

▲ 1745年瑞典的哥德堡号货轮沉没,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打捞出水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装在锡罐中的茶叶竟然还能够保存完好,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锡罐的保鲜能力。

其实在我看来,把这些比较玄的理论都拿掉,单纯从物理性质上也能解释锡适合做一个存茶的器具,那就是锡在金属中属于比较软的易于加工,即使在古代比较落后的加工条件下,依然可以保证较高的密封性。

No.2

锡器的实用趣味和装饰审美

这几年古茶器行情火热,老锡罐也成了一个热门的收藏门类,除了沈存周这样的大家作品之外,日本器、回流器都成为炙手可热的拍品。

但我们的角度就停留在了民间的实用器,毕竟这才是鲜活的例子。

这几年我陆续接触到一些专属于武夷岩茶的小锡罐,不要问我怎么知道他是专属于武夷岩茶的,人家上面都刻着字呢。

我最喜欢的要算是我的好朋友,茶器玩家陈生收藏的这款,这是一个底款为“漳州义丰点铜”的六角型锡罐,三面刻字,分别是“武夷岩茶”、“茶以解渴”、“味清而甘”,其余三面簪刻有传统“珍珠地”工艺的纹饰。

▲陈生收藏的义丰点铜款“武夷岩茶”锡制六角茶叶罐

盖子的部分也很特别,是双层结构。

据陈生考据,结合这个底款和这样的纹饰、器型,大抵的时间是在清末民初时期的东西。罐子我们实测了一下,大约能装50g的岩茶,瓶身大小不过盈盈一握,从使用痕迹上看,应该也是被历任主人带来带去到处斗茶时用的。

▲瓶盖为双层结构,在当年的冶炼和加工条件下,这样的设计确保了罐体密封性

一看到这个罐子就令人满是欢喜。

不但在模样上显得讲究又得体,大小气质这一块都拿捏得刚刚好。关键是功能,特别适合装我的鬼洞单株以及各种江湖母树,拿出去斗茶往桌子上一放,气势上就已经赢了一半。

喜欢是喜欢,奈何陈生不肯割爱,哪怕割了爱也只是独款没法分享给更多的人,这时候我就想到了复刻。

可没想到罐子虽小,复刻起来还颇有难度,一般的工匠看了以后都不敢下手,于是只好找到了锡罐行业中的天花板,斑锡龙。

说起来斑锡龙和茶品结合的实用器制作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甚至是非常成熟的体系。同时因为工艺生产在云南,对于当地一些普洱的存储来说都已是家常便饭。

这几年随着白茶价格的走势,白茶存放的讲究也让斑锡龙的定制变得炙手可热。

但因为就斑锡龙坚持手工制作的原则,这些年工厂的生产根本跟不上下单的速度,加上锡原料的国际价格一直上涨,这让锡器的制作成本变得并不便宜。

▲斑锡龙的昆明展厅设在一个工厂改建的创意园区,手作时代的产品和工业时代的遗迹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奇妙又和谐的平衡

我们从乌龙茶体系的产区角度思考,一是产量,相比普洱、白茶而言着实小众,犯不着仓储就已经放空。再者,现有锡罐的单品性质、大小大多基本是服务于现有普洱、白茶的存放,与岩茶的实际使用还有一段距离。

加上如今锡器的制作成本并不便宜,能用泡袋解决的自然犯不上跟人民币过不去,于是岩茶和锡罐,从历史上应该在一起的模样,慢慢开始渐行渐远。

也是因为这点,我们说服了斑锡龙。

▲ 赖庆国与徐云勇两位老师研究老锡罐的工艺细节

当然这个团队在整个产品磨合过程中非常给力,甚至抽身于现有繁重的订单,就为了可以尽可能完美的呈现这次命题,一款可以为岩茶加分的锡罐。

No.3

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

作为斑锡龙的生产负责,云南工艺美术大师徐云勇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带来的这款老锡罐绝对是他见过锡罐里的精品,比例完美,材质上层。

▲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斑锡龙产品负责:徐云勇

作为收藏它的拥有者陈生提了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双层盖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锡罐都很少看到双层盖的工艺,是不是因为机器加工的,不太容易做出这样的结构?

徐云勇老师听完这个问题,直接把我们带到斑锡龙的工艺车间,边参观,边分析原因。

现在斑锡龙的锡器加工都严格采用手工制作,制作工序甚至于大部分的制作工具,比如画针、规叉、剪刀、木打方、木窝墩、牛角锤、橡皮锤、铁锤、挫刀、刻刀及各种自制抛光刀具都和当年相差不大。

大致的工序也都是熔锡、制片、放样下料、整型、焊接、打磨清洗、抛光、饰面、雕刻9大类工艺,细分的话50多道工序。

如果说现在的斑锡龙锡器和以前的老锡器有什么不同,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原料。

以前的老锡器,受限于当时的冶炼条件,锡的含量在90%以上就算是所谓的“上锡”了,少数最高等级的能在95%左右。

锡的纯度不高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就是含有杂质的锡硬度偏高,早期加工条件不能一次到位的加工出密封条件高的罐子。

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问题,锡含有的主要杂质就是铅,铅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这一点古人即有认知,《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记载,“置酒于新锡器内,浸渍日久或杀人者”。

关于这点Y老师就有个很特别的亲身经历。

从云南回来的时候我身上带着一个陈生拍回的老锡罐和一个斑锡龙打的样品锡罐过安检,轮到我的时候居然看到安检小姐姐非常困惑又犹豫的质疑,她说,“好奇怪,一个我可以看出是锡器,但另一个东西外形是一样的但却测不出来是什么,我要不要让你拿出来我看看呢?”

这一刻你就明白了新老锡器在原料成分处理上的差距。

现在斑锡龙的全系列的手工锡器产品都采用99.95%的纯锡制成。

由于纯锡的硬度比较软,配合现在的加工条件,很容易就加工成严丝合缝的瓶盖。

徐云勇告诉我们,其实现在的冶炼技术提高了之后,锡里面含铅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纯锡因为太软,加工性不太好,致使了它只能是手工加工。

▲目前斑锡龙的手工锡器产品采用的都是这种纯度在99.95的高纯度锡锭,成本和加工难度都要比机械加工的合金锡高上不少

即使是锡器行业的天花板级别,对于这批锡罐的复刻徐云勇也前后的为我们制作了三次的打样。

他告诉我们,“前人的工艺其实是不如现在的,但是以前的匠人,尤其是一些知名的匠人在艺术修养上造诣颇高,所以在器物的线条或者画工上的人文性就会比较强,这是现在一般的工匠很难比拟的。”

或许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可能就是赖庆国老师说的匠人的精神和器物的趣味吧。

No.4

复刻产品的细节说明

# 1

关于器型

器型上我们以1:1的方式复刻了陈生收藏的同款锡罐。

六角型的罐体,我们只保留了一面錾刻的字体。因为锡罐是一个可以重复利用的容器,留下几面的留白让大家根据自己装茶的品类做记录,是你参与到锡罐和茶的一个方式。

仅保留一面的錾刻,选定了“永锡难老”四字。

“永锡难老”出自诗经,在古时,人们认为锡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因此锡同赐。意思大概就是永远都不会老吧。这个意思赋予了装在罐子里的茶一个美好的祝福,特别适合于我装在罐子里的各种母树、单株等不想和他人分享,只能陪着我一起慢慢成长但是永远也不会老去、重点是不会贬值的豪横茶。

值得划重点说一下的是,这四个字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庆国老师亲自写的。

虽然器型不算大,但投茶处的瓶口直径为48mm,足够一款老丛水仙条索躺平的进出。相比以往为抹茶、绿茶服务的小口颈锡器,这个器型相对于岩茶而言稳妥了许多。

锡罐的底款我们设计了一个复古的LOGO,是岩茶教室和斑锡龙的联名款。

# 2

关于容量

容量经过我们实测可以装50克条索粗大的老丛水仙。

之所以在陈生种多藏品中选了这个器型,除了它本身颜值在线外,它的尺寸大小也刚好符合了岩茶、尤其是值得得瑟的岩茶的存放大小。

首先,最现实的层面在于岩茶不便宜。如果你有不止50g的绝世好茶,这个容量也是你最好保护它的开启方式。

因为即便这款锡罐足够密封,可是倘若容量过大的话,多次开启也会让茶叶和外界空气接触的机会变多,毕竟此时放在罐子里的茶是没有任何泡袋包裹的裸露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用锡罐存茶的人喝到最后都会觉得沉底的茶没那么好喝的原因。

限制了数量,也就控制了开启的频次。

# 3

关于处理工艺

斑锡龙如今的仿旧工艺相当成熟,各种质感的做旧工序可以把你喜欢的复古色泽做到妥帖。

但是我在把玩旧罐子的时候,也发现旧的锡器值得把玩的未必就是那些所谓的皮壳,一些主人的使用痕迹才是工艺无法复制的温度和味道。

于是最后我们决定就做一个新的锡罐出来,且不上油光,就是直接裸露的纯锡材质。

它既具备了老锡罐一样的器型和功能,又有超越老锡罐的性能和安全性,至于皮壳这样浮于表面脂肪这样的东西,我们就交给时间和他们未来的主人自己去完成。

我经常说,我的茶柜就是我的衣柜,天价茶,乃至于公道、盖碗、壶承、建水这些就像是包包鞋子首饰这样的流行单品,根据时令、流行风向、甚至是场合的差异随时在变化调整。

唯独盛放茶叶的容器,像是衣柜里的那件经典款纯白T恤,它不一定是最醒目的那个配件,但只要材质足够到位,绝对任何场合都不会怯场的稳妥。

毕竟相比各种繁复的变量,容器是唯一确保茶与空间、茶与时间之间稳定的器物。说起来倒更像是在分享人生伴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