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葉種長在五指山的茶“芯片”
五指山市水滿鄉的海南大葉種茶。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五指山生產的白茶。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五指山市水滿鄉居民王雄青在查看海南大葉種茶樹苗。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五指山市水滿鄉的茶工在對茶青進行柔光萎凋。 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攝
五指山山區一株高約十米的海南大葉種茶樹。資料圖
東望寶島台灣,西至西藏林芝,南到瓊島腹地,北上山東蓬萊,在這片地形多樣、氣候各異的廣大區域內,一壟壟茶樹蜿蜒於山間,年年吐綠,勾勒出一幅包羅萬象的中國茶韻畫卷。
所謂品茶知味,茶的產地,是茶味的重要源頭。不同的茶樹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扎根,並走過成千上萬年的植物演化之路,其風味、品質早已在基因裡寫就。而今天當我們再次談論海南茶,最值得探究的是什麼?其實,海南紅茶、綠茶也罷,五指山野生茶、水滿茶也罷,它們都有同一種“基因”:海南大葉種。
獨一無二
海島生境賦予其獨特基因
在與人類相遇之前,茶樹不過是自然界中再平凡不過的一種植物。
將時間的指針回撥至6000萬年至7000萬年前,那時,茶樹的先祖出現在雲貴川一帶。隨著高原抬升、河谷下切等地殼運動的發生,原本生活在同一區域內的茶樹群落被迫分離,散居於不同的生境中,出現了“同源茶樹的隔離分居”現象。
為適應環境和氣候的變化,原始茶樹由此逐漸進化出不同的生態型:位於熱帶地區的,成為喜濕潤、長日照性狀的大葉種喬木型和小喬木型茶樹﹔位於溫帶地區的,成為耐寒、耐旱性狀的中葉種和小葉種灌木型茶樹﹔位於上述兩者之間的亞熱帶地區的,成為喜溫、喜濕性狀的小喬木型和灌木型茶樹。
這些差異隨著茶樹群落的向外擴張而不斷增強,當其中一個分支經“瓊州海峽陸橋”傳至海南島時,受島嶼氣候和局部小環境的影響,又進化出一種獨一無二的茶樹:喬木型、大葉類的海南大葉種。
盡管其傳播方式及時間尚不明確,但茶葉科研人員長期研究証實:海南大葉種為我國第二、第三代茶樹。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海南省嶺頭茶場茶葉研究所聯合組建的海南島茶樹種質資源考察組,於1988年至1989年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海南茶樹種質資源考察,發現野生茶樹沿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嶺三大山脈均有分布,其中五指山一帶的野生茶樹資源最為豐富。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海南省茶葉學會(協會)創始人陳德新在《海南茶事》一書中也指出,五指山市水滿鄉的野生茶樹變異之多居全島之最。按照達爾文提出的“某種植物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這種植物起源的中心地帶”這一觀點,不難得出結論:五指山一帶即為海南大葉種的起源中心與核心產區。
極品原料
五指山紅茶可以持續“紅”下去
說到茶,很多人腦海裡最先浮現的就是綠茶和紅茶。事實上,世界上並沒有所謂的“綠茶樹”“紅茶樹”。採自同一棵茶樹的茶葉,採用不同的工藝進行加工,制成的茶產品風味千差萬別,由此也分出了綠茶、紅茶、白茶、青茶(烏龍茶)、黃茶、黑茶等不同茶類。
但就像不同肉質的魚適合不同的烹飪方法一樣,不同品種的茶葉因所含成分不一樣,其適制性也不盡相同——
大葉種茶茶多酚、咖啡鹼等成分含量較高,因而滋味更為濃厚、強烈,豐富的內含物也使其耐泡性更好,適合用於制作發酵類茶葉,如紅茶﹔小葉種茶氨基酸含量高,滋味更鮮爽、茶香更濃厚,但其耐泡性略差,適合用於制作綠茶。
梳理至此,海南大葉種茶的適制性不言而喻。1959年,由廣東省外貿局開發海南島茶葉勘察小組完成的《海南島茶葉勘察報告》便提到,海南大葉種品質優異,經試制成茶可與世界上著名的印度紅茶、錫蘭紅茶媲美。
如此評價並非夸大。“按照國際茶葉科學界對茶樹種質資源的評判標准,野生茶樹芽葉隻要達到茶多酚含量高於30%、咖啡鹼含量高於5%、茶氨酸含量高於6%這3個指標中的一個,即屬於特異種質資源。”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魯成銀介紹,產自五指山市水滿鄉的野生海南大葉種茶樹芽葉茶多酚含量約35%、咖啡鹼含量約6%。
也難怪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學家陳宗懋於2019年考察五指山茶葉基地時說:海南大葉種是制作紅茶的極品原料,五指山紅茶可以持續“紅”下去。
潛力巨大
海南“國字號”良種不斷改良
種質資源被譽為農業生產領域的“芯片”。海南大葉種是海南特有茶樹種質資源,而在國家種質資源庫中,它還有另外兩個名字。
1984年,在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海南大葉種被認定為第一批30個國家級茶樹良種之一,編號為“華茶16號(GSCT16)”,這也是其身份首次獲得官方認証。次年,海南大葉種又被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國家品種,編號為“GS13016—1985”。
盡管頂著“國字號”的帽子,在海南大葉種這一品種內部,個體品質卻參差不齊。
常年“泡”在五指山產茶區的陳德新發現,海南大葉種茶樹大致可分為野生型、栽培型和野放型3種。因生長環境和人為干預程度不同,這3種海南大葉種茶的外形、口感存在一定差異。
即便是生長在同一區域的海南大葉種茶樹,其性狀也有所不同。這是因為茶樹屬異花授粉植物,有性繁殖尤其是在無隔離條件下留種,后代容易產生性狀分離,難以保持良種純度。
“比如五指山野生茶樹(野生型海南大葉種茶樹),有10多個變異品種,且病虫害較多。”陳德新坦言,許多茶農採集野生茶籽育苗,或剪下野生茶樹的枝條就地扦插,致使海南大葉種個體性狀不一,其良種潛力未能有效發揮。
好在,隨著海南大葉種的潛在優勢和競爭力不斷得到驗証,一些解題之策正付諸實行。目前,五指山市已將擴種海南大葉種茶樹提上議事日程。與此同時,華南農業大學茶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黃亞輝正對從五指山、鸚哥嶺等地收集到的海南大葉種茶樹進行繁殖培育,希望通過優化種植管理,優選出一批良種。
“優選品種、加強馴化,是增強茶樹生產能力的根本途徑。”黃亞輝認為,海南大葉種茶優勢明顯,完全可以用於生產高檔紅茶。
海南野生茶樹分布區域
五指山山脈
黎母山山脈
雅加大嶺山脈
其中
五指山一帶的
野生茶樹資源最為豐富
3種海南大葉種茶樹
野生型
栽培型
野放型
(責編:潘惠文、蔣成柳)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