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广州十三行领头人,靠卖茶叶起家,却老年丧子家道败落
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首富”从来都不是一个好光环,除了背负巨大的关注,能够成为“首富”的人,想要功成身退,都不是容易事。
纵横商海几十年的潮汕富商李嘉诚,在2018年才以90岁高龄宣布退休,已经是难得的例子。
翻开中国历史的富商榜,首富这把交椅,谁坐上去都觉得屁股烫。这也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清朝大富豪伍秉鉴的人生经历,或许看完你会又另一种感慨。
富商的格局
1826年,这一年是道光年间,58岁的帝国首富伍秉鉴在广州宣布:老子我,要退休了。伍秉鉴的祖上一直默默无闻,一直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家才开始对外贸易。
1792年,伍秉鉴的哥哥创办了怡和洋行,9年之后哥哥去世,33岁的伍秉鉴接手了哥哥的家业,由此开启了一个商业帝国的历程。尽管父亲和哥哥留下了一些基础,但是伍家在商业史真正起步,是从伍秉鉴开始的。
伍秉鉴的年代,清朝闭关锁国,只允许广东“一口通商”。作为广东的省会,广州作为大清帝国的开放门户,成了全世界商人趋之若鹜的沃土。这种感觉有点像1949年之后的香港,遍地机会,毕竟天时地利才能诞生首富。
1757年,清廷宣布仅保留粤海关这一口对外通商,并且对这种贸易许以特权,少数特许经营的商行垄断,就是后来的广州“十三行”。
垄断行业,利润可想而知,伍秉鉴经手的怡和洋行,作为十三行的重要代表,通过经营茶叶出口垄断,由此开始崛起。
做任何生意,都比不上垄断行业钱来得快,比如石油、电力、通信。
联合官府进行垄断生意后,伍秉鉴开始把触角扩张到全世界,通过代理人,伍秉鉴投资了美国的铁路生意,并广泛参与了美国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他还是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
在整个清朝中期,伍秉鉴是绝无仅有具有世界意识的中国企业家。
1834年,伍秉鉴曾经提起他的个人财富,通过计算他个人在国内的田地、房产、商铺、钱庄、货物等,加上全世界的投资,拥有多达2600万白银的资产。这是什么概念?当时整个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4000万白银,简直富可敌国。
虽如此,当时伍秉鉴的生意始终以品质和诚信为重。当时广州也有其他商行经营茶叶贸易,但只要贴上怡和洋行的标志,立刻就会被外商认定为最好的茶叶,价格水涨船高。
对待生意伙伴,伍秉鉴也讲究共赢共富。有一次他从洋商那里获得了一笔百万元的大单,别人都以为伍秉鉴要很赚一笔,他却把十三行的老板们都请来吃饭,然后宣布,这笔买卖大家一起赚,让同行震惊不已。
对洋人,他也颇具情义。美国商人经营不善,签了伍秉鉴七万多银元,由于无力偿还,索萨被禁止离开中国。听说这件事,伍秉鉴主动找到索萨,把欠条撕毁,让他能够回国,渡过难关。
由于这样的大格局,伍秉鉴的商业帝国迅速扩大,商业口碑也在全世界商界广为流传。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过去1000年全世界首富的50人中,有6位中国人,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宋子文。这6人中,只有伍秉鉴是彻底的商人出身。
地位卑微
中国的古代政治生态中,“士农工商”一直是固化的阶级,商人哪怕是首富,对社会有贡献,也依然是最卑微的阶层。所以商人永远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对广州十三行的商人们在帝国官员面前的卑微地位,欧美人的观察非常透彻。英国人约翰·巴罗说:“行商见了官府最低的小吏,也会发抖。”
英国人岱摩观察得更为仔细,他说:“在海关监督面前,行商们从来都行跪拜礼,跪倒在地叩首多次。疏忽了这项严格的礼节,行商就会遭到最严厉的乱棒责打,如同处罚一个普通的轿夫。”
可想而知,哪怕是帝国首富,这种透到骨子里的卑微感,也很难去改变。
超级财富来自于贸易垄断,垄断自然需要政治加持。据现有资料统计,1800年到1843年,伍氏家族先后“自愿”捐出1600万两白银,这还不包括私底下的送礼。
在政治和官员面前的自卑,使得清朝的富豪都有个特点,喜欢捐钱买个虚职的官衔。所以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伍秉鉴的画像,都有他穿着官服的样子,所谓“商而优则仕”,不仅仅是一种商人心理自卑的表现,更是一种寻求政治加持和保护的措施。
或许是在大清帝国的商海和政治博弈中觉得太累了,从1801年33岁时接过怡和洋行的家业,到1826年58岁时宣布正式退休,伍秉鉴本以为,家族的生意可以一帆风顺地经营下去。
然而他还是太低估人生和政治的风雨,就在伍秉鉴宣布退休五年后,1831年作为中介代理人的怡和洋行接班人,伍秉鉴的儿子伍受昌,受了英国人的委托前往清廷,表示英国商馆希望在珠江边搭建一个码头。
但没想到的是,时任广东巡抚在获悉此事后勃然大怒,并表示要将伍受昌处死,这把作为首富之子的伍受昌吓得浑身哆嗦,当场就下跪磕头求饶。当时在场的粤海关监督,平时收了伍家不少好处,也帮着一起求饶,伍受昌才逃过一劫。
两年后,伍受昌还是不幸死亡,死因不得而知。已经退休五年的首富伍秉鉴,在63岁这一年,经历了丧子之痛。
硝烟之难
不得已,伍秉鉴选择了五儿子伍崇曜作为接班人,自己在退休后,仍然要为家族生意站台。得益于鸦片战争前的闭关锁国,坐拥垄断的伍家怡和洋行生意顺风顺水。但是随着欧美商人对于清廷闭关锁国的政策越发不满,一场政治风暴和战争正在日渐迫近这个家族。
作为大清帝国和外商的中介代理人,十三行的行商们,平时也需要为自己所负责对接的外国商人们,在华期间的所作所为进行担保。
为了牟取暴利,19世纪初开始,大量外国商人夹带鸦片入华售卖。在此情况下,由林则徐发起的虎门销烟运动,奉命到广东查禁鸦片的钦差大臣林则徐,自然对怡和洋行的接班人伍崇曜开刀问责,并要求伍崇曜必须勒令洋商们交出鸦片进行销毁。
但洋商们哪里肯?无奈之下,伍崇曜恳求让洋商们交出一些鸦片做样子,加上自己又从洋商手里买了一些,才凑了1000多箱鸦片上交给清廷,希望能结案了事。
但林则徐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十三行的行商们与英国商人串通一气欺诈朝廷。1839年,林则徐下令将怡和洋行的少东家伍崇曜收捕入狱,同年,林则徐在广东虎门强势进行销烟。
尽管在各路打点下,伍崇曜最终获释,但怡和洋行在洋商中的地位,从此一落千丈。此刻的伍秉鉴,终于认识到了政治的威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海军封锁了珠江口,听闻消息,72岁的伍秉鉴吓瘫在地。然而能成为首富的商人,自然有着清晰的头脑,意识到战争已经不可挽回,伍秉鉴迅速捐钱出力,希望清廷能够获胜。
因为他明白,一旦战争失败,清廷被迫开放门户后,广东“一口通商”的独特优势,以及此前的垄断性贸易,也必将土崩瓦解。
1841年5月,英军直逼广州,伍崇曜奉命与英军首领义律展开谈判,最终双方签署了《广州和约》,并约定英军退至虎门炮台以外;清军则退出广州城外60里,并向英军交出600万元赔款。
这笔赔款,伍秉鉴家族出资最多,有110万元。因为参与“议和”,伍秉鉴及其儿子伍崇曜,从此戴上了“汉奸”的帽子。
1842年,清廷最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彻底失败,被迫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的条款之一,就是清廷必须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为了筹措这笔巨额赔款,清廷勒令伍秉鉴交出了100万元向英国人赔偿。
伍秉鉴没想到,这个首富家族的灭顶之灾,才刚刚开始。
滑落深渊
比勒索捐钱更致命,是广州的垄断地位被废除,在英国人的要求下,除了广州之外,还增加了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就是课本上提出的“五口通商”。
加上《南京条约》取消了华商在华做生意必须经过的中介规定,各种特权消失,使得伍秉鉴家族的贸易地位一去不复返。
失去了政治保护伞和垄断特权的伍秉鉴家族,迅速摔下神坛。退休多年,又在政治和战争的风雨洗礼过后,伍秉鉴心力交瘁。
1843年,75岁的伍秉鉴,曾经的大清朝首富,撒手人寰,一手建立的商业帝国,迅速瓦解。期盼的退休后幸福生活,直到死,也没有到来。
在今天的社会,每个人都渴望迅速积累财富,取得名望。但即便拥有了很多金钱,你就真的能获得幸福吗?未必。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或许只有经历过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到头来才会明白,平淡的活着就是幸福。即使你有一天富可敌国,但是在时代浪花拍打下,你也就是一朵浮萍,在风中摇曳罢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