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春茶质量为近年最佳计划全力推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英德红茶的销路与市场推广也碰上了一定的难度。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范彦平告诉记者,近段时间国内疫情形势严峻,对线下销售带来了不少压力。目前公司也正积极谋求出路,加大高端茶的生产比重,提升今年春茶的质量和档次,同时开拓电商市场,加大茶叶电商的宣传力度。
尽管受大环境影响,英德红茶的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仍有不少茶叶企业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陆国明所在的英德铸茗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在确保红茶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为英德红茶产业电商化提供各种定制服务,让商家直接对接市场终端。“许多行业外的人想参与到英德红茶产业中,但苦于没资金、没技术,没销路。而公司的定制化服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陆国明表示,客户可以自己打造品牌,也可以用公司的品牌,甚至生产完后可以由公司直接快递到消费者手中。他认为,英德红茶想要发展壮大,需要吸纳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这个行业中。
而英州红公司则在打造一条年产量1600吨的CTC红碎茶连续生产线,用于解决用工荒和英德红茶夏茶的销量问题,并以此研发如调味茶包等茶产品。该生产线原料主要以附加值不高的夏茶为主,茶园地势平坦,可使用机械化进行收割、生产。“英德红茶夏茶口味浓郁,市场接受度不高,但用于生产茶包恰好。”该公司负责人说道。
推动茶产业向全产业链模式发展
近年来,英德市委、市政府坚定发展茶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依靠自然环境资源优势,以茶叶科技为依托,以茶叶文化为载体,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推动茶产业从传统种茶制茶向着全产业链模式快速发展,把茶产业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来规划打造。
一方面,英德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形成不同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部分企业发展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文旅、精深加工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依托风景秀丽的生态茶园,企业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模式,将茶园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综合开发具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公司在打造茶园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了‘茶园+旅游’的发展模式。”范彦平表示,早在2014年,积庆里红茶谷就被评为“中国十大美丽茶园”。积庆里有意识地将茶叶种植和周边景点结合,将种植区打造成一个田园风景式的景区,并建成集生产、加工、科普示范于一体的制茶厂,游客不仅可以在这里欣赏茶园风光,还可以学茶、辨茶、品茶、购茶,甚至亲手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
目前积庆里红茶谷之旅成为全国首期20条“茶乡旅游精品线路”以及全国“10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之一,积庆里仙湖旅游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去年景区接待游客20万人次。
在积庆里作出了“茶旅结合”的典范后,英德不少龙头茶企业如英州红茶业公司打造旅游项目“茶趣园”,广东德高信种植有限公司打造T三有机生态茶园等,带动了企业茶叶销量和当地的服务业。
另一方面,英德引导部分企业走向横向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建立若干个区域化加工服务中心,为中小规模茶企或茶农代加工生产后将成品茶做成自己的品牌,并以正规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形成龙头企业+中小规模企业+种植户的农业产业联合体,能够发挥出产业化“协作”的力量,共谋发展。
如英九庄园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2018年与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在英红云岭龙头影投资千万元新建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中央智能茶厂,通过红茶产业“1+N”(即1个总部中央智能茶厂+N个区域初制加工基地)的发展模式,打通上下游联动环节,规范上游种植环节,发展中游厂区智能化建设,吸引下游知名茶业平台和茶商实现销售,有效解决农户加工和销售的难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该公司负责人易振华介绍,企业与茶农的合作方面,可以是“收购茶青”,要求茶农按照公司标准规范种植和采摘,对符合要求的茶青实行保价收购,调动附近茶农种茶的积极性;也可以是“代加工茶叶”,公司提供智能化工厂平台为茶农加工茶叶,按市场价收取少量代加工费用,高速、高效、稳定地解决茶农茶叶加工的问题。
英德红茶逐步构建联农带农机制,助推乡村振兴。陈咏怀 摄
构建联农带农助推乡村振兴
英德红茶能够成为英德支柱产业之一,除了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更重要的是其联农带农机制,吸引众多农民投身到茶产业当中。“一片叶子撬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在英德农村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英德红茶的美誉。
石灰铺镇勤丰村村民林观金曾是一名贫困户,因丈夫早年去世,孩子患病,家中靠打散工、亲戚借钱过日子。2017年,英德启动了“百企扶百村”活动,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脱贫户”的方式,增加脱贫户收入。林观金成为英州红公司精准帮扶的一员。经过自身努力、企业产业帮扶和政府脱贫政策的支持下,林金观一家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我们家的泥砖瓦房变成水泥楼房,还置办了电饭煲、洗衣机、冰箱等家电,日子越过越好,生活有了盼头。”
吴尚庆告诉记者,在英德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英州红公司试点推出了“一地生五金”帮扶模式。“五金”具体包括土地流转租金、务工收入、经营性收入、资产性收益和脱贫爱心基金,带动了林观金等周边300多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