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好茶的灵魂——高山茶园
《1》
闲来无事,读诗经。
诗经《鸱鸮》中有这么一句话。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意思是,要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赶快用桑根的皮把鸟巢的空隙缠紧,因为只有把巢做坚固了,才不怕会受到侵害。
记得煮茶的时候有一个朋友来抱怨,某天因为起得太迟,情急之下就草草出门,哪知到了地铁才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带。好不容易抢到的医生面诊,没了。回家的当口也因遇上大雨,被淋得如落水狗一般,脾气都蔫儿了。
在安慰之余,不禁思考,做好事情,提前准备是多么重要!
世间的道理是相通的。生活是这样,喝茶亦是。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想要喝到好茶的前提,得先要买对茶。
把准备工作做好了,其实就成功了一半。
这一半的成功,来自产区,工艺,储存。
少一环都不行。
《2》
产区,是制成好茶的灵魂。
好的茶叶产区环境,就如同孟母三迁后满意定居的地方。
至关重要。
学堂附近,学习氛围浓厚,即使是路过也给人如沐春风般的感觉。而也正是因为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孟子才能够受到优质的教育,才能够成为富有哲思的教育家。
可我们也都知道,孟母是经过重重筛选,最后才落棋敲定的。
可见,好环境难得,也不好得。
一个称之为好的茶叶产区,必然要包含“温光水气土”五个因素,而白茶的根骨也就在这其中了。
朋友曾经分享她的品茶经验,从高山茶园上采摘下来的白茶,通常品质是不凡的。不仅外观色泽上看起来鲜亮水润,闻着也有馥郁的香味。
这话没错。
高山茶园因为地理上海拔的优势,天然的就具有茶叶产区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恰到好处而绝不过分的温度、轻柔的漫射光、缭绕云雾之下带来的水汽湿度,这些都为茶叶自身的生长提供了舒适的温床。
就更不必说高山茶园的空气质量了,每次上山,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肺被新鲜空气净化了,呼吸吐纳间,特别舒适!
除了“温光水气”,茶也是靠土为生的。
唐代的陆羽,在《茶经》里这么评判土壤等级:“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不好的产区,是下者生黄土。
泥泞的泥土质地结构,给茶叶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阻碍生长。因为泥土密度性高,不通风,茶叶不仅难以吸收充足的雨水,还会引来各种蚊虫病害。
这样采摘下来的茶叶,不能说坏,但绝对不堪饮用。
高山茶园上疏松的土质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忧,在石砾更多的情况下,也保证了茶叶的通透性,像一块海绵,张弛有度。
此外,高山上还终年有落叶堆积,土层内也含有丰富的养分和矿物质。
如同太姥山上的每一种因素,都有利于茶树生长。
《3》
不同的茶叶加工,制茶工序也千差万别。
教育里提倡因材施教,医疗里讲究对症下药。对茶叶来说,制茶的工艺也要适合茶叶不同的特点。
毕竟工艺上若出了差错,茶叶再好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六大茶类中,白茶是制作工艺中最为简朴的。简单说来,就是萎凋和干燥两部分。
而其中要点就在于,日光萎凋。
日光萎凋是萎凋方法中的一种,说精简一点,就是日晒,但又不是简单的日晒。
因为日光要柔和,要适合,要不以伤害叶片养分为前提。
在此过程中,茶叶会被置放在萎凋帘和水筛上进行铺晒。经受纯净日光照射后的新鲜茶青,会丧失一部分水分,接着叶孔充分打开与空气发生化学反应。古时讲看天做茶,在这样的日光状态下,茶叶是蓬松舒展的。
当然,除了工艺妥当,也要及时。所谓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茶青采摘后要及时薄摊晾晒处理,不然容易聚拢热气,导致清香的茶青被闷坏。尝起来,既苦涩又沉闷。就像一杯没有及时换洗的饮水,再闻,一定是不干净的。
白茶工艺虽简朴,却对自己想要的一清二楚。
是跛脚拄拐的空空道人,一切尽在不言中。
《4》
要想买到好白茶,需留意白茶的储存状况。
在茶的世界里,除了自身铆足了劲要长好,外界的正确保存也很关键。
就像什么酒装什么瓶,瓶子不对,酒不但掉价,也易坏。
那么如何得知一款白茶是储存良好呢?
我们可以嗅闻干茶的香气。
一般来说,储存得当的白茶,是没有一丝怪味的。
它只有毫香、花香和草药香。
但反之,茶叶的香气呈现出寡淡无味,那便很有可能是储存的时候跑了气,香气被挥发了。
如果还有酸味、霉味,那我建议还是放下茶叶快跑吧,记得把这家茶店也要拉进黑名单。
实话实说,存茶的确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对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
所以在买了白茶回家之后,记得一定要封箱储存,离墙离地,避开光线。如果是放在密闭的阴凉房间内,还要时刻留意箱子不要受潮,一般来说,湿度最好控制在40%以下。
不打无准备的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5》
很多人认为茶是高深的、不可接近的。
如归田的隐士,如蒙面的剑客。
但茶,究其所以,不过是百姓粗茶淡饭的寻常。
而买茶,看起来好大一件事。
也不过是要认准了其中的经验。
栽种荷花是为了吃藕,床搭纱帐是为了驱虫。
只有将买白茶的三个要点铭记心中,才能在日好闲时,得意的品一杯好茶不是吗?
说真的,和茶交朋友一点都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