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老字号茶企:“控制力”重于“规模”
茶商网消息发展中国茶叶品牌,无论是茶厂、茶城还是茶店的品牌,“做大做强”作为一项先决条件,几乎已经在业内达成了共识。然而,在浙江新昌最近举行的一场关健康茶于茶叶品牌发展的论坛上,辽宁抚顺鸿兴泰茶业公司蒋咏董事长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茶叶老字号企业不应急于做大做强。他说,欧洲的一些老字号企业主甚至建议他不要把他的老字号茶庄做大了,在他们看来,小的不一定就比大的弱,小的不一定就不是品牌,相反的,他若是把自己老字号茶庄迅速做大了反倒离品牌化更远了。因为,大了就会失去老字号原有的特色,没有了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特征,即使是做大了也称不上在品牌化道路上取得了成功,更何况其中还面临着捉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把好端端的老字号搞得不成样子的风险。
这个世界终究是个不断发展的世界,因此,与蒋咏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认为,即使不去做大,老字号企业也不见得能把小做好,况且,什么样的“小”才叫好,又有谁能说得清呢?细究下来,甚至连老字号的定义,能够给出个令人信服的答案都不是容易的事。
关于这一点,商务部2006年《“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试行)》上有个规定:“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通过认定的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品牌创立于1956年以前。乍看上去,这和我们的茶叶企业里那些已经通过认定,并标榜自己创建于一八几几年、一九零几年的企业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然而,熟悉它们的人都知道,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那些号称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茶叶企业,多半事实上只是在上世纪90年代,重新挂上老字号旗帜的新企业,无论是法人关系还是经营模式,甚至是经营业务跟历史上的老字号多半都是相去甚远的。比如苏州的某家业绩突出的老字号茶庄,历史上其实是做茶馆生意的。而像北京张一元、吴裕泰这样大家认为理所应当的茶叶老字号,事实上也已经跟历史上的张一元、吴裕泰大不一样了,历史上这些徽州人创办的茶庄带有浓郁的徽文化特征,而现在这样的文化特征在这些企业里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了。
更有甚者,前两年,随着普洱茶市场开始热起来,一些历史上曾经用过后来又荒废了的老字号,也一个个被人从故纸堆里翻了出来,让“可以喝的古董”因此“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但是,也有人对于“老字号”是否真能带领企业走得更远产生了怀疑。北京的吴裕泰茶叶公司在它的宣传材料里说,自己跟可口可乐一样,同是在1887年创立的。但是,普通民众谈到可口可乐时,想到的更多的还是它的时尚,在大家的眼里,它还是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企业,而当人们谈到吴裕泰时,却津津乐道于它的“老”和它曾经的辉煌以及它如今在茶界的显赫地位,却忘了它与可口可乐这家同龄企业之间存在着不成比例的差距。当然,这种差距跟近代历史上中美两国间本身就存在巨大差距不无关系,但是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老字号”其实也是一台湾茶把双刃剑,挂上了老字号的牌匾后,其实也将“新”世界让给了别人。
但是,在现今的中国茶叶市场上,“老字号”三个字能够给企业带来实惠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一些自称老字号的茶叶企业,也许并不没有宣传材料上标榜的那样有底蕴。这至少说明,“老字号”对于茶叶企业是有其独特价值的,而找到这个价值所在,围绕它去建设和发展老字号,势必对于那些真正的老字号突破发展的瓶颈,建立完整的品牌体系,做强做精做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蒋咏先生认为,鸿兴泰茶业公司当务之急是保护和传承重于扩张。记者曾经在采访北京老舍茶馆总经理尹智君的时候,她也表示老舍茶馆并不急于扩张,因为北京前门的地理位置是独一无二的、“老舍”重点突出的老北京文化也是需要扎根在北京的。尽管按照商务部的标准,成立于1988的老舍茶馆并不能算作“老字号”,但是,在普通大众的眼里,老舍俨然是比那些获得授牌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更像老字号。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当莫过于它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了。
由此看来,老字号茶企的竞争优势,其实是“老字号”背后所蕴涵的文化价值以及人们对于现代社会渐渐式微的中国传统文化、风俗的美好记忆。随着中国的日益复兴,传统文化正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魅力,而如何更好地把握这种魅力,让它转变为茶叶老字号企业的吸引力,蒋咏先生认为,这就需要老字号企业要有更强的控制力,发展的力量越大,控制的力量也应该越大,否则,即使没有走歪了道路,也会因为失去控制,自己被自己摧毁。
因此,在可以急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前,老字号茶叶企业,需要更加注重的不仅是规模的壮大,更需要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注重发展自身的能力和控制力。
茶叶用竹子久扬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