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试论福建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传统精神与时代走向

2021-03-04 12:05:29热度:183°C

商网消息中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地处福建省西北部,地质特征以丹霞地貌为主。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大会一致通过武夷山以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22个双遗产地之一。自此跨入世界著名山水行列,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构成文化与自然遗产要素的不仅仅是碧水丹山,还有闻名遐迩的武夷岩茶。武夷岩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已有武夷茶的记载。宋代,武夷茶已成为皇室贡品。元代开始,朝廷在武夷山创办御茶园,督制贡茶。十七世纪,武夷岩茶开始远销欧美,受到上层社会的宠爱。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氏在《植物种类》中,就把武夷种(varbohea)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一直沿用至今。一千多年的茶事活动,不仅在武夷山留下御茶园遗址、遇林亭窑址和随处可见的古茶园、古茶厂遗迹,并创立了独特的制茶、饮茶、茶艺表演,成为武夷山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文奥运的精神理念是光明、团结、友谊、和平、正义,而中华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是友情、亲善、吉祥、和谐。武夷岩茶一千多年来熔铸成了以大红袍为人文资源的传统精神,正好与铁观音它们相融。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跟随着时代走向,在与时俱进中相随着茶缘魅力,大红袍茶文化不是封闭的、单元的文化现象,她已是武夷山独特地域上培植起来的人文标志,名片标志,理念标志,时尚标志。

传统精神根植于武夷岩茶大红袍品位的特殊性。唐朝诗人徐夤赞美武夷岩茶时写道: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徐夤这句诗概括了武夷岩茶品位的特殊性,岩骨花香就是岩韵。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生长环境离不开丹霞地貌的岩石,武夷岩茶赖以生存的是看似贫瘠的岩石风化后积淀的砂砾土壤层,富含利于岩茶生长的微量元素。

品饮武夷岩茶首重岩韵,即岩骨花香的别称,长在武夷岩石上的茶丛,受其环境所濡,自然有其岩石一样的品性,有一种恰似岩之坚涩一样的实在精气,那就是岩骨。花在古文中可解为华,茶树也有华,也就是茶花,因此,花香即茶花之香。岩骨为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衍化而来。

喝岩茶之趣,妙在悟出岩茶的活、甘、清、香四字内涵。1845年梁章钜在《归田园居》一书中说:至茶品之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其微,然也必瀹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唐代刘贞亮把饮茶概括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十德是饮茶健康与修身之道的格言,与奥运精神、中华茶文化是相通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体现出丰厚的传统精神,是熔铸当代人道德情操、健康素质的生动体现。

传统精神在茶工艺中得以升华。好茶也要好工艺。武夷岩茶的特中国茶性能够出类拔萃,独特的传统的制作工艺是重要因素。武夷岩茶所采的鲜叶是连嫩梗带叶的成熟鲜叶(即一叶半开面,俗称一枪一旗),独特的做青工艺体现在摇青与晾青的交替进行,动静结合,通过茶青走水,使茶叶退青又返青。在走水过程中,将梗脉中的内含物质带到叶面上。这就是武夷岩茶在初制过程中,使茶叶的内质发生了重大的理化转变。即茶叶嫩梗中涩感弱的非脂型儿茶素,含量是叶面含量的两倍;茶氨酸和游离基酸茎梗的含量是叶面的五倍。这些成分从梗脉向叶面分布,使叶面的儿茶素、氨基酸组成发生变化,更加丰富。武夷岩茶焙制工艺独特,素有武夷焙法,实甲天下之称。通过炖火,低温火烘,使香气更加馥郁,滋味更加甘醇。这就是芳香物质含量更多的缘故。武夷岩茶的岩韵品质,是由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熏陶出来的。才使它们具特殊的岩骨花香风格。武夷岩茶具有乌龙茶的上乘品质,具有鲜明的活、甘、清、香鉴赏特征。为什么范仲淹会认为: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呢?这是因为武夷岩茶中所含有的营养价值、药理作用极其宝贵,确实胜过了长安的酒价和成都药市的药价。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时代走向是面向世界。武夷山九曲溪畔的御茶园起于元、明两代。据《茶考》史料载:元大德(1297-1307)年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使采茶充贡。元朝大德六年(1301),高兴的儿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朝廷批准在武夷山创设皇家焙茶局,也称御茶园。武夷茶从而为贡品,每年精制龙团凤饼,贡茶由360斤增加到990斤。从18世纪起,武夷红茶正山小种)成为英国皇家饮品,王公贵族竞相追逐品尝。武夷山还是与晋商共同经营茶票号的万里茶路的起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下梅至今还留有清代茶市遗址和与晋商进行茶贸易的实物。历史上的贤人名士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刘子翚、朱熹等对武夷岩茶极力推崇,武夷茶遂名驰天下,终于逐步从北苑贡茶中脱颖而出。

武夷岩茶大红袍品牌的曾得到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极力推崇。1940年陈嘉庚率领南侨筹振祖国慰问团回国视察,9月27日亲临崇安(今武夷山市)视察,陈嘉庚先生品饮大红袍后,极为赞赏,要求当地政府要好好地保护大红袍。中共七次前夕,福建省代表范式人等人赴延安参加七大时,曾将武夷山大红袍带往延安。民国29年(1940年)20世纪60年代初,曾将大红袍送北京,毛泽东主席批示,以后就留在地方。从此,大红袍不再上送。

1985年,日本女作家左能典代从1989年开始,连续8次组织带领日本茶道旅游团,专程造访武夷茶观并交流两国茶文化。左能典代编著了《活茶》、《岩茶》这两本书。左能典代的岩茶房已与日本700多家企业、4000多日本茶友及一批驻日各国使馆朋友,组成了传播武夷岩茶的文化沙龙。

武夷岩茶与台湾各界人士也缔结了茶缘。清咸丰年间(1855),台湾鹿谷乡林凤池先生来到武夷山天心永禅寺拜访该寺方丈,购买武夷山茶苗返乡赠于乡亲栽培。老方丈赠青心乌龙茶种茶苗36株,送给冻顶山的林三显行政先生种植成功,其后逐渐繁植成园。后来当地人争相广植,形成了今日台湾冻顶茶产区。

据台湾《联合报》1984年9月17日报道,台湾前副总统谢东闵在当年6月16日在探望新任台湾省主席邱创焕时,曾畅谈台湾的茶叶史。台湾闻名的冻顶乌龙茶及文山包种茶,都是从大陆跨海移植到台湾的。一部台湾的茶叶史,也就是台湾与大陆血肉相连的见证。这是台湾茶叶的根,也是民族的根。

武夷岩茶广结茶缘的另一途径,是通过国际无我茶会这座桥梁得以实现的。国际无我茶会是由台湾陆羽茶艺中心首倡的,已经在中国福建武夷山市举办了4届,日本、韩国、新加坡都分别举办了无我茶会。此外,武夷山市从1990年以来还先后举办了三届武夷岩茶节。2005年11月,武夷山举办了最大规模的无我茶会,台湾陆羽茶艺中心总经理蔡荣章先生带领二十多位台湾茶侣及来自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茶侣共600余人,相聚武夷山,参加第五届国际无我茶会暨第四届武夷岩茶节。

1999年4月17日,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在结束了对北京等地的国事访问后,来到了武夷山的御茶园品尝武夷岩茶大红袍,女王在品茶期间,回忆起上个世纪欧洲国家流行饮用中国武夷红茶的情景,女王茶叶能干嘛有些什么茶叶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42523459 34592403 24032908 29084668 46685036 50364950 49501872 18722083 20832676 26763759 37592136'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290391) and MATCH(title) AGAINST('42523459 34592403 24032908 29084668 46685036 50364950 49501872 18722083 20832676 26763759 37592136'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