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红”一举“红动中国”
中国茶网资讯:从今年开始,信阳茶叶在信阳毛尖之外,又添了一大成员--“信阳红”。同样遇到机遇的,还有原阳的大米和新郑的大枣。才饮信阳茶,又食原阳米,还送新郑枣。这是业内人士总结的卢展工营销河南“宝贝”顺口溜。
作为心系民生的省委书记,卢展工充满灵感和创意的品牌营销,让企业和当地政府省下大量的广告费,而其背后蕴含着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
“信阳红”一举“红动中国”
河南知识产权协会副秘书长李建伟认为,名称是品牌的第一张名片,它能通过文字符号在第一时间向人传达想要表述的信息,它能决定品牌在人心中“存储”的时间。给商品取一个好名字,将为产品顺利完成营销过程、占领市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建伟说,同为河南特色农产品,卢书记给起名的“信阳红”,现在发展得红红火火!可见好名字的重要性。
去年12月27日,履新河南的省委书记卢展工到信阳市调研,在shi河区的一个茶园里,卢书记边走边看边听,听到信阳毛尖产量很小时,他说,绿茶一般一年只采一季,就是春季,并且春季还分雨前茶和明前茶,这个产量很小。夏季茶和秋季茶是不是可以用来做红茶?卢书记的点拨使一直深为信阳毛尖产量小、加工链条短而苦恼的信阳市有关部门人员眼前一亮,开始了“观念一变天地宽”的尝试。
今年4月13日,当省委书记卢展工和中国茶叶协会主席刘枫到信阳视察,看着红汤透明、闻着清香的红茶时,高兴之余,卢展工给这个“新生命”起了个厚重而响亮的名字--“信阳红”。
理念变一变 收入翻一番
今年8月31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会见全国31家省区市党报总编辑时,特别向客人们推荐了“信阳红”。他说,信阳毛尖过去是谷雨过后不采茶,夏茶和秋茶基本浪费了,红茶的诞生正好变废为宝。同样的茶叶(信阳红),闲着也是闲着,不采、不利用就浪费了。很多东西,只要理念转变一下,就会有效。
目前,信阳市8个主要产茶县区已有24家红茶生产企业生产出了“信阳红”,产量已达50万公斤,产值达2亿多元。
信阳市茶办主任李四海透露:信阳将以“信阳红”的开发生产为引领,迅速掀起夏秋茶、中低档茶叶生产的新高潮,让“信阳红”进入寻常百姓家,让茶农人均收益尽快翻番。
shi河区郝家冲村村民陈常毅种了10多亩茶,他算了笔账,一亩地能打30斤茶,一斤能卖20元到30元,今年自己增收4000余元。“过去可真是抱着金饭碗讨饭吃啊!”陈常毅感慨。
信阳市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夏国宗算了一笔账:信阳现有茶农95万人,2009年,茶农人均年收入近2500元,茶农收入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55%;借助于红茶企业的需要,如果年平均收入再增加2000元,那么整体上信阳茶农每年就会多出19亿元的收入。
信阳市委书记王铁说,市委市政府为了提升“信阳红”红茶品牌影响力,组织了高密度宣传推介活动,命名为“信阳红风暴”。主要时间集中在今年10月,采取北京、郑州、信阳三地同时联动的方式,让“信阳红”名扬天下。
茶叶点燃茶叶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