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湄潭茶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茶网贵州站讯:近年来,贵州湄潭县把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的茶叶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来布局,全县上下形成了“特色在茶、优势在茶、希望在茶、出路在茶、成败在茶”的共识,通过施行规模化、规范化、集群化、品牌化、网络化、一体化“六化带动”战略,实现了全县茶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去年该县茶业产值达12亿元,茶业综合收入17亿元。
在基地上实现规模化建设。近6年来,该县财政在基地建设上投入资金6600余万元,争取上级投入5000余万元,规划建设万亩基地8个、3000亩以上基地50个、1000亩以上基地50个、100亩以上基地300个,到2011年底,湄潭茶园总面积已达36.5万亩,有茶农6.4万户27万人,人均1亩以上茶园的乡镇5个、村51个,目前已形成300里环状生态茶叶长廊,其中流河渡、随阳山、核桃坝、金花、龙凤、接官坪、云贵山等70余个基地建设已实现规模化,到今年底,该县茶园面积将突破40万亩。
在生产上实现规范化管理。湄潭茶业严格按照国内国际市场茶叶生产技术标准,制定茶苗繁育、栽培、管理技术标准和茶叶加工工艺、包装贮藏、产(商)品检验检测、售后服务技术标准体系;统一使用有机肥及茶叶专用肥,采用物理方式控制虫害,免费推广使用杀虫灯、黄板等,加大对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劣质化肥的市场监管,严控农残指标,把好质量安全源头,并于2011年成功申报国家农业茶叶科技园区。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集团帮扶等形式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三者共同利益联结体,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全县共建成专业合作社28家、会员10万余人。通过推行茶产业“五项检测”,依托茶叶技术力量和贵州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湄潭分中心,在茶园生产管理、茶青市场交易、企业原料收购、企业产品出厂、市场销售五个环节实行检测,全力确保茶产品质量安全。
在加工上实行了企业集群化发展。2006年,湄潭县仅有23家茶叶企业和100余家加工大户,主要以绿茶加工为主,茶叶产量3260吨。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到2011年底,全县已有加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33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规模企业全面实现清洁化生产,拥有固定资产4.4亿元。产品涉及名优绿茶类、大宗绿茶类、名优红茶类、茶叶精深加工等各个方面,通过QS认证的企业50个,通过ISO认证的企业22个,通过HACCP认证的企业20个,通过有机茶认证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3个,规模以上茶叶企业24家。栗香公司、盛兴公司进入全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以茶叶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拓展到18平方公里,目前已发展成省级工业园区。
在产品上实现品牌化销售。近几年,湄潭县每年安排财政预算资金300万元、企业投入上千万元,用于品牌推荐和打造,积极参与各类茶事等活动,提升了湄潭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该县茶业协会会员企业生产的“湄潭翠芽”产品已在“中茶杯”、“中绿杯”及全国各类名茶评比中近百次获奖,其中获金奖48次,在“贵州十大名茶”、“贵州五大名茶”评选中均名列总分第一名,“湄潭翠芽”2011年11月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目前贵州茶叶惟一一件“驰名商标”。正是品牌建设的大力推进,使湄潭获得首批“中国名茶之乡”称号,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
在市场上实现网络化经营。自2005年湄潭县建设全省第一个茶青交易市场以来,目前全县拥有茶青市场22个。近年来,该县财政在市场经营上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建设旗舰店、专卖店258家。全国第一、占地345亩,总建设面积52万平方米的中国茶城一期工程——茶叶交易市场首期400个店面将于今年下半年建成,明年可投入使用。
在茶旅上实现一体化推进。茶产业使湄潭的山川更加秀丽,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贵资源和后发优势。湄潭县紧紧抓住这一优势,结合黔北民居新村建设,充分挖掘茶文化,狠抓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茶文化体验为主的生态休闲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天下第一大茶壶”、“中国茶海”、“300里环状生态茶叶长廊”等一批旅游品牌如雨后春笋,《茶的途程》、《茶国行吟》等茶文化丛书先后出版问世。“客来敬茶”已成为茶乡人民待客礼仪,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该县负责人表示,将结合国发2号文件和武陵山片区扶贫规划的实施机遇,依托国家农业茶叶科技园区建设,全面加快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全力打造中国茶城销售市场,力争到“十二五”期间全县茶园面积实现60万亩,力争打造成为全国绿茶基地第一县;茶叶总产量达到4万吨以上,产值30亿元以上,茶业综合收入50亿元以上,实现从茶叶大县向茶叶强县的转变。
早上喝茶叶水茶叶纸袋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