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香飘四海 茶谊达五洲
中国茶网资讯:“茶道是诗,茶道如舞”。这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于1992年6月8日在婺源看了茶道表演之后,欣然挥笔写下的题词。
饮茶之风,始盛于唐。开风气之先者,茶圣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号“茶山御史”,湖北天门人,长期游居江南各地,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被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于是,中国有了茶道与茶文化,有了上饶茶道与茶文化。
茶圣陆羽
茶圣陆羽,一生云游江南各地、亦佛亦儒亦侠亦俗,在上饶前前后后客居了10年,写了一段茶文化的历史。
陆羽居上饶茶山(《上饶县志》记载:“陆鸿渐宅在府城西北茶山广教寺。昔唐陆羽尝居此。”)时,自号为“茶山御史”,潜心茶事,留陆羽泉(清张有誉《重修茶山寺记》:“信州城北数里岿然而峙者,茶山也,山下有泉,色白味甘。陆鸿渐先生隐于尝品斯泉为天下第四,因号陆羽泉。”);居余干东山时,品山前赵泉水,品为天下第二;居弋阳时,在城北觅得一泉,凿石灶煮茶,泉灶今犹在。
“俗人多泛酒,茶添话语香。”人们每在陆羽留下的这些遗址凭吊,遥想陆羽当年汲泉煮茶,定然会作如是想。
唐至德元年(756年),陆羽从湖北天门沿长江而下,经鄂州、黄州、彭泽等地,一路游览寺观,采茶品水,结交名士,来到上饶。他登上上饶城北的一处小山,面前是明亮的信江,后面是苍翠的灵山,风光无限好。于是,他便在此建草庐,辟茶园,凿石井,环居栽竹种花,绕园插柳植藤,独享一片风水。此处,就是今上饶市一中,从前称茶山寺(因陆羽居此种茶、品茶,其寺名为茶山寺)。
茶园数亩,石泉一方,汲泉煮茗,茶香清心,壶里乾坤,看浮华世事,品人生苦乐。纱巾短褐,竹笠麻鞋,闲步信江岸边,泛游武夷山中。陆羽在上饶定然是“过”得好逍遥,有孟郊(751—814年,浙江人,诗人)诗为证。孟郊为陆羽在茶山所建的新庐写了一首诗——《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啸竹引清吹,吟花写新篇。乃知高洁情,摆落区中缘。”诗中描写了陆羽当年新开山舍之清新雅致的环境,仿佛是一个世外桃园,说陆羽飘逸风韵脱了尘世缘。
《新唐书·列传·陆羽传》说:“(陆羽)披露深山去,黄昏蜷佛前。耕樵皆不类,儒佛又两般。”闲游在上饶山水间的陆羽,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或迟疑徘徊,诵经吟诗;或杖击林木,手弄溪水。每每出游,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至日暮兴尽,方号泣而归。回到茶山,抑或友人来访,月色中,与友人相坐煮茶至夜阑。
浙江湖州有一个叫皎然的诗僧,嗜茶擅诗,听说陆羽在上饶,赶来相会,论茶数月,甚得其趣。皓月当空的夜里,信江河风徐徐,茶山树影婆娑,这两位心性高洁之人谈了些什么呢?肯定是话题不离一个“茶”字。当然皎然会说:茶,是真和善,是美与雅,是趣和悟。陆羽则这样说:茶,蕴含着自然、灵动和智慧,凝聚着基本的人性,是含蓄、温绵和柔韧,是自尊、独立和宽容,是普遍的良心。在这两个茶友看来,茶,根深土中,擅自然之秀气,钟山川之灵气,四季长青,高风亮节,坚贞,长寿,吉祥,可以冶情,可以养性。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在一幅联语中称陆羽是:“一生是墨客,几世做茶仙;(不愿)禁门面曙漏,(趣在)顾渚入晨烟。”陆羽在《自传》中则说自己是:“喜是攀阑者,未必负鼎贤,拜井孤城里,携篮万壑前。”皎然说陆羽的情趣是:“己高物外赏,放浪心自足。身关白云多,门占春山尽。最赏无事心,篱边钓溪近。”这种茶仙境界,是没有滚滚红尘中沽名钓誉的浮躁。
戴叙伦(732—789年,浙江人,诗人)、颜真卿(705—789年,陕西人,书法家)先后到上饶与陆羽坐而论茶。戴颜二人大概都问了一个话题:“茶之于为官,有何意义?”陆羽不加思索地说:“可以养廉。以茶代酒,以茶育德,以茶修身,以茶敬宾客,可以抗奢华之风。”孟郊与陆羽是忘年交,他中了进士,出任县官,赴任前专程到上饶拜见陆羽,请教为人做官之道。陆羽要他像做一个茶人一样,应具备一份旷达的胸襟,一种发乎自然的性情。想必孟郊是这样理解陆羽这番话的:山野是茶的天堂,旷远是茶的意境。狗苟蝇营、患得患失、机关算尽的人生,不是茶人的生存状态。真正的茶人,苦甘同味,人茶共体,表里如一。饮茶不是单纯的解渴、养生,而是灵魂之饮、心境之需,是一份心情,是一种境界,是心灵的澡雪,是人性的放牧。做人为官,如喝茶。
婺源茶道
1992年初夏的夜晚,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观赏始于唐代、因茶而兴的婺源茶道,因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客”、“追求汤清、气清、心清、器雅、境雅、人雅”的茶道之美,数次端起微型摄像机拍摄茶道表演场景。(龚乃旺《叶选平品茶论“道”》,原载1992年6月13日《赣东北报》)
早在唐代,婺源游山村即因出茶商而著名。《宋史·食货》把婺源绿茶列为全国六种名茶“绝品”之一。明清时,婺源绿茶被列为向朝廷进献的“贡茶”。明朝时,婺源县每年进贡朝廷的极品茶叶都在2500公斤以上。明嘉靖年间,婺源人汪宏以本县大畈灵山茶进贡朝廷,获得皇帝钦赐的“金竹峰”金字匾额。十八世纪,婺源绿茶已进入国际市场。
婺源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境内山峦起伏,溪涧纵横,终年雨润风湿,雾罩云遮,是茶叶生长的灵秀之地。陆羽在《茶经》中说:“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婺源人说:“茶叶兴、婺源兴。”
今天,具有“汁浓、味醇、汤碧、香高”独特品质的婺源绿茶,因“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和“世界上口感最美妙的绿茶”而誉满全球。中国绿茶,是婺源绿茶打造出来的。婺源绿茶,是婺源人的浓浓绿茶情浇铸的。
近年来,婺源县委、县政府在优先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同时,把茶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要求全县各部门各单位倾心倾力支持生态绿茶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政策和措施,指导和服务茶产业的发展,把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与茶产业项目建设有机结合,发挥茶叶龙头企业、茶农协会等示范带动作用,鼓励茶农积极投入生态绿茶基地建设,实施标准化良种茶园工程,建设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化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科学整合资源,推进婺源绿茶“三统一”(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促使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婺源绿茶的综合竞争力,做大总量,做优品质,做响品牌,做强企业,做富茶农,全面建设“中国最美丽乡村”。如今,茶产业已是绿色婺源的支柱产业。全县有22万茶农,标准化茶园面积达到16.5万亩,茶叶年产量达到8200吨,茶叶产业年产值达到8.5亿元,茶叶年出口创汇达到2000万美元,农民人均年茶叶收入达到1250元。婺源茶业已成为江西茶业的“排头兵”,荣获中国茶叶出口第一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十大特色产茶县、全国最大的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国家农业部全国标准茶园基地、中国名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响亮名片。在今年4月公布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价值中,婺源绿茶品牌价值达6.37亿元。
有着浓浓绿茶情的婺源人打造中国绿茶,没有忘记挖掘文化。挖掘茶文化是婺源人壮大茶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是极具美感的婺源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俗。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会种茶、善制茶、懂饮茶的婺源人整理出了农家茶、新娘茶、文仕茶等经典婺源茶道,投资2000多万元建了一座集茶叶生产观光、茶史展览、茶艺表演、茶宴饮食、茶疗休闲等为一体的茶博府,有各类文化茶艺馆、文化茶楼20多家。茶道、茶礼、茶俗如婺源的涓涓溪泉,是中国茶文化最精彩部分。从婺源的茶文化中,天下客商充分品尝到它的润厚甘爽,感悟到它的审美意识,领略到它的绰约风姿,欣赏到它的叶绿汤清,体验到它的高雅神韵。
铅山河口茶市
明清时期,铅山河口因茶、纸而成为中国东南贸易中心(明末,河口镇人口5万多,茶丁纸丁占半数多)。清乾隆时期著名戏曲家蒋士铨曾经在诗中写到河口市肆的情形:“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扰扰三更梦,嘻嘻一市狂。”
宋景祐年间,铅山的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即是贡茶。辛弃疾寓居铅山瓢泉品小龙凤团茶,口齿生香,回味无穷,在《水龙吟》中情不自禁地赞道:“其外芬芳,团龙凤片,煮云膏些。”《铅山县志》记载,明宣德、正德年间,河口又精制出了小种河红茶、玉绿、特贡、贡毫、贡玉、花香、香馨、苦坑茶等10多种极品茶畅销全国各地。
让铅山茶走向世界,明铅山县令笪继良功不可没。他主政铅山六年,大力鼓励种茶制茶,并推出了一批名茶行销市场,其中河红成了全国闻名的红茶。明《铅书》记载:“铅邑凡石山带土者、两山夹岸者、阳岸者、阴峡者皆种以木(茶树)。”可见,当时铅山的茶叶之多了。河口因而成中国茶叶的贸易中心和制茶的技术中心。明万历年间,英国商人威廉·马克思在其所著的《茶叶全书》写道:“河口镇为中国内地最重要的茶市。”《中国茶乡之行》的作者R·Fortune写道:“河口是一个繁荣的大市镇,茶行林立,全国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英国商人也来自行据此采购河红茶。”明《铅山乡土志》描述:“河红繁盛之时,商家买办,每年数百万金。”有谚语云:“河口茶市通天下,河红帮茶师遍中国。”清人程鸿益有《河口竹枝词》描写河口制茶女。其一:“狮江妇女趁新茶,鬓影衣香笑语哗。齐向庄客分小票,春葱纤剔冻雷茶。”其二:“千盘茶绕代薰香,一日青蚨二百文。抛却女红入尘市,桑鸡啼遍不曾闻。”清隆时期,铅山河口从事茶叶加工的人有3万之多,专营茶叶的茶行有50多家。武夷山区各地的茶、浙江和安徽的茶,均经河口外销。山西、安徽、浙江等地很多茶商,都因经营铅山茶而成了晋商徽商湖商中的大商贾。
明代河口河红茶问世之后,立即赢得世人青睐,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订购,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辽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河红茶成了国内最著名声的红茶和“第一次问世(出口)之华茶”(《上饶地区志》)。河红茶曾是中国打响世界的一张名片,它曾被西方人奉为至尊名茶,誉之“茶中皇后”。西人“能品一盏,竟不问价。”其爱河红茶,几乎到了如痴如醉地步。不少英、俄等国茶商,为了多购河红,还亲自到铅山乡间购茶。英国人诺顿说:“喝正山小种红茶胜过饮人参汤。”诗人拜伦喝过红茶后在他的长诗《唐瑛》写道:“我觉得我的心变得那么富有文学浪漫色彩的赞评,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山中的红茶”。17世纪的英国,绿茶每磅售价16先令,而红茶则要30先令。清中期,“红茶产高山者为最,每年约出百万石。”(铅山县志)每年由河口运出的高山红茶达100多万斤,值银100多万两。
宋至清,铅山有西、北、东三条茶路外销。最为典型的是晋商开辟的茶路。明代万历年间,晋商把武夷山和上饶及邻近诸省所产之茶,人挑水运车载马驮汇集河口,加工后装船外运。这条以河口镇为起点、纵贯我国南北和欧亚大陆的茶路逐渐形成。这是一条堪与唐代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路。山西痴心研究晋商茶史的李晨光说:“晋商开辟的(铅山)河口茶路,先信江篷船水运,从湖口到达武汉,溯汉水出襄樊,溯唐白河到河南赊店。至此,全长1500余公里的漫长水路走完。再由赊店改用骡马驮运和马车运输,在豫西大地上迤逦北行,直抵黄河南岸的孟津渡口,转洛阳,又经西安、兰州,运往西北。”每年初春,武夷山和浙皖茶叶代理商纷纷来到河口迎接晋商,在这里签定一年的茶叶贸易。《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的《茶市杂咏》记载:“清初茶业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河口转运河南,远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返,络绎不绝。首春客至,由行东赴河口欢迎,到地将款及所购茶单点交行东。恣所为不问。”山西客商因巨额银钱携带不便,还在河口设立了山西票号分号,以利商汇。《茗香万里》是一部详细记述晋商“万里茶路”的历史地理专著,详细描述了河口茶路兴盛繁荣事。《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对此是这样记载的:“河口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茶行林立,全国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许多茶商就在河口收购茶叶,不再前进了。”“河口为红茶贸易一大市场。中国各地商人都到河口购茶叶,或者把茶叶运往各地。”河口作为中国和世界红茶(外加纸)贸易中心,一直兴盛了近三百年历史。
山川秀美的上饶,“天生”注定了这片土地是中国茶的产地和集散地。早在汉代,就有僧道在这里的形胜山川种茶施茶。唐宋元明清,这片山水间,茗香飘四海,茶谊达五洲。
茶叶推销怀孕了可以喝茶叶吗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60884767 47673814 38144336 43362603 18725074 50742079 20794669 46695462'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282319) and MATCH(title) AGAINST('60884767 47673814 38144336 43362603 18725074 50742079 20794669 46695462'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相关推荐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www/wwwroot/guniangcha.com/e/class/userfun.php on line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