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宜昌茶叶战线唯一的全国劳模

2021-03-03 13:21:51热度:167°C

中国茶网资讯:吴少伯,宜都亮家垴村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农,而在《中华劳模大典》中,却记载有他的名字。

亮家垴这个地方,曾由姚店区管辖时称之为“红亮”,划旧陆城后才恢复为老地名。这里丘陵起伏,种茶历史悠久。居住于此的吴少伯,家里祖祖辈辈种茶,在当地早就闻名。解放之初,即吴少伯年过20岁的时候,他就师从其父,专门从事茶叶的种植与加工,学到了一手好技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醉心于茶叶的研究,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率先在宜都生产出了名茶,名为“红碛毛尖”,一炮打响全省,吴少伯也因此成为湖北省茶叶战线公认的土专家。为了进一步发展茶叶生产,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期间,姚店区委一直把红亮定为茶叶生产示范点,并破例在红亮农业社设立茶叶技术股,由吴少伯任股长。曾在姚店任区委书记的郭德明同志说,要把红亮这盏明灯照亮全区。从此,红亮的经验陆续在全区乃至全县传开,来此取经的人络绎不绝。

最令吴少伯欣喜的是:1957年2月,他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彭德怀、邓子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在中南海怀仁堂合影留念。吴少伯完全没想到的是,他参加照相时所站的位置在第二排正中间,恰好正在毛主席与周总理的座位背后。当年,宜昌地区出席此次大会的劳模代表共有4人,其中3人都是从事农田基本建设与粮食高产的先进人物,唯独吴少伯是茶叶战线的典型代表。

与此同时,在北京举办了全国农业展览,吴少伯所在的宜都红亮农业社茶叶高产的资料,作为湖北省送展的展品之一,也陈列于展览馆之中,由此把吴少伯种茶与制茶的经验推向了全国。当时,参观展览的除了全国劳模代表外,还有各国驻华使节。前苏联驻华使馆商务参赞、茶叶专家格尔纳色夫参观展览后,对吴少伯的经验倍感兴趣,赞不绝口。时隔不久,这位苏联专家从北京专程来到宜都红亮农业社,实地参观了茶园,品尝了红亮的新茶,并与吴少伯详细进行了交谈。这位苏联专家为何对吴少伯的经验如此感兴趣呢?原来,早在1955年4月,有一位名叫奥列尼科夫的苏联茶叶专家就来过宜都,在参观宜都红茶厂后,随之又在茶厂第一任厂长、老红军李治平的陪同下,访问了红亮,会见了吴少伯。因此,吴少伯这个名字,格尔纳色夫早有耳闻,只是未见其人。他来宜都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与吴少伯这位茶叶土专家当面切磋技艺。时隔三年之后, 即1960年5月,苏联外贸部门驻汉商务代表、茶叶专家基尔纳沙夫,也来到了宜都,同样在李治平的陪同下,访问了红亮与吴少伯。三位苏联专家的先后来访,对于拓宽《宜红茶》在苏联的销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每年以25%的幅度递增。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说吴少伯的茶叶种植与加工的经验。谈及此,最有发言权的是翁寿楠。

翁寿楠,1953年从华中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宜昌专署建设科工作,专门与茶叶打交道,后来调到宜都农业局,仍从事本行,一直干到退休,是一位资深的茶叶专家。他长期蹲点于红亮,与吴少伯同吃、同住、同劳动,两人结下深厚友谊。1956年,翁寿楠携带一份亲手总结的红亮经验的文字材料赴省开会,向省农业厅汇报,主管茶叶的副厅长刘伟听后极感兴趣,当即决定派茶叶专家伍凤鸣与特产处主任科员李仲凡两人到宜都实地考察。他们来到宜都后,又会同翁寿楠一道,对红亮的经验进行了再总结,最后形成一书,书名为《宜都红亮红茶高产经验》,于1957年2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公开发行。书中所介绍的经验表明,红亮的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在全省处于“三个领先”的地位。

首先是茶叶生产的发展速度与单位面积产量居全省领先地位。1954年至1957年,红亮农业社共发展新茶园79.4亩,超过原有茶叶面积的1.5倍;1955年,全社平均亩产干茶280斤,比1951年增长1.8倍,其中10亩高产茶园,亩产干茶达到400斤。上述两组的数据,均高于全省任何一个茶区。

其次是大面积试验“茶树短穗扦插”居全省领先地位。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家需要大量的红茶出口,发展茶叶生产所需的种苗供不应求。1954年春,宜昌与宜都农业部门共同联手,在红亮进行大面积扦插试验,一举获得成功。第二年,进一步扩大试验面积,拿出5亩水田育苗。吴少伯在县农业局驻点干部骆云峰的指导下,会同有经验的茶农一道,从搭竹木荫棚到选择插穗母树直到分株扦插,共花了一个多月,当年育苗近50万株。经过一冬一春的培育后检查,成活率达90%左右,从而打破了“哭不活的妈,插不活的茶”的神话。

其三是“绿”转“红”在全省居领先地位。原来,红亮与其他茶区一样,只生产绿茶,而不生产红茶,原因是不懂红茶生产加工技术。随着红茶出口数量的剧增,需要尽快“绿”转“红”,即由生产绿茶转为生产红茶。1954年,在宜都茶厂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宜都的红茶加工制造在红亮获得成功,并得到了我省着名茶叶专家冯绍裘的高度赞扬,称它是在湖北竖起的一面旗帜。

创造这“三个领先”的代表人物吴少伯,除置身于红亮外,还把他所创造的经验,带到宜都周边茶区面对面地向茶农传授,普遍受到欢迎。

宜昌茶叶战线上功勋显着的吴少伯,于2003年辞世,终年85岁。临终前,他向子女们交待:我做的事情已经过去,我所保存的一切资料最好作为我的随葬品一同埋下。“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吴少伯的子女是明白人,很理解老人说话的意思,其目的是提醒后代注意:在他离开人世后,子女们不要借他的名誉向政府索取任何东西。因此,吴少伯去世后,他的女子,无论是种田的,还是教书的,甚至是打工的,个个都安份守纪,厚道待人。不过,有一点与老人临终前交待的事不一样,这就是:老人生前所保存的资料,现仍集中珍藏于二儿子吴德益家中。

今天,离吴少伯去世已整整六年。然而,他生前那骄人的业绩和他那可贵的精神与高尚品德,却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茶叶解毒吗判断茶叶好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50431893 18931872 18725022 50225329 53294763 47634608 46085027 50272136 21364011 40112590 25903245'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281468) and MATCH(title) AGAINST('50431893 18931872 18725022 50225329 53294763 47634608 46085027 50272136 21364011 40112590 25903245'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