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曝出一斤要价18万元 独特稀有抬高价格
中国茶网资讯:春茶集中上市价格普涨,“天价茶”接连浓墨重彩接连登场。 西湖龙井曝出每500克18万元,河南一款名茶500克13万元,更有所谓的“熊猫粪便茶”要价500克22万元,相当于 每克440元,堪比金贵。记者走访发现,除了这些格外引人注目的“天价”茶,在马连道茶叶一条街在售的高价名茶也并不 少见,500克开出两三千至万元比比皆是。茶叶怎么了,原本与柴米油盐并列的开门七件事之一,缘何开始向奢侈品靠拢?
缺人手
人工成本推高价格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春茶产销报告显示,每年茶叶都会因为各种成本上升而有 一定涨幅,尤其今年,云南、广西部分茶叶主要产地由于遭受持续低温雨雪天气的影响,一些茶叶产品上市晚近半个月, 导致茶商和茶厂集中采茶压力陡然增大,人工价格上涨近20%,在此基础上,茶叶价格普遍上涨5%-10% 。
以信阳毛尖为例,清明节后,信阳毛尖大面积开采。目前信阳毛尖采 茶工一天的工费普遍在80元左右,而在两三年前,采茶工一天的工费不超过50元。信阳毛尖采回来之后的工序就进入制茶 阶段了,炒茶师傅的工资也随着这两年的物价上涨而上涨。茶叶炒好之后就是要进行择茶,择茶就是把好的信阳毛尖茶叶 与次一些的进行分开。择茶工一天的工费目前在信阳大概是70元左右,而在去年价格还在50元以下。
“信阳天气盘旋式升温,偶尔有小雨回调,这样非常利于信阳毛尖春茶的生产。如 果升温太快太急,茶叶就会采摘不及。”信阳国际茶城总经理欧阳道坤说。“近几年扩充的新茶园陆续投产,今春新茶大 丰收,但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让茶农心中都有焦虑。”
而在江南产茶区,2010年,浙江省因采摘劳动力短缺造成失采的比重达15%,2011年 该省春茶需采茶工180万人,实际到位132万人,缺口达27%,采工人均工资150元/天。2011年,湖北恩施州采摘工工资为80 元/天/人,宜昌为100元/天/人,襄樊地区为120元/天/人,随州为80元/天/人。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 南等地采工成本较上一年出现10%的涨幅。
没标准
独特稀有抬高价格
在茶叶产区,人工成本自然是要归到生产成本里计算的,只是茶叶价格上涨的一部 分,且并非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茶叶销区,茶叶到底该定个什么价,说到底需要标准的支撑,茶行里通常的说法是按品质 定价。“好茶自然贵。”然而究竟什么是好茶,茶行里还有一种说法,“适合你自己的就是好的”。两句话连在一起,茶 价怎能不成糊涂账。
以铁观音为例,“市场上关于铁观音的等级标准比较混乱”。在马连道经营多年的 铁观音商户杨文凯表示,“要跟客户解释清楚什么是一级很费劲。为什么那么多茶叶叫一级,一级的茶叶什么价才合理? 同是一级为什么有的贵有的便宜?”杨文凯经常被这样追问,这时候惟一能迅速解围的答案就是,“选适合你自己的”。
定价必先定级。根据现行茶叶评定标准,虽然有感官评级法,但并不能普遍适用, 还要结合到不同季节、不同山头、不同风格的具体情况而论,这样才能较全面对安溪铁观音的审评。结果成了只为评级而 评级,在指导价格上基本不具备参考价值。
“目前的铁观音茶叶还没有一个统一可执行的标准;在产地福建安 溪来说,商家去茶农家收茶,同样没有严格的级别标准。而市场上的很多级别、标准多是商家自定,每个商家都有自己的 标准。当然不同商家不同级的茶叶价格也就不同。”
与铁观音不同,普洱茶的价格多半由大茶厂控制,“普洱在标准方面算是茶叶中比 较完备的,一个批次的茶叶质量相同,拼配茶饼配方相同,比较容易进行价格对比”。多年收藏普洱茶的常浩告诉记者, 但是普洱茶也有独特之处易造成价格乱象,以大益厂70年长庆茶饼为例,“由于是限量生产,原厂专营店、经销商手里都 未必会有存货,很多是为藏家代卖,藏家定价,完全由其心理价位决定,所谓货卖识家,原本百元上市的茶饼,可能卖500 元到上千也有人收”。常浩说,“茶叶这东西价格没办法定,就看你敢不敢卖了”。
送礼茶
攀比心理追高价格
成本、品质带来的茶价上涨与概念茶、送礼茶带来的涨幅相比,不过九牛一毛。以 “头锅茶”为例,在传统的“明前茶”、“雨前茶”概念之外,“头锅茶”更具现代奢侈享受的标志性。不久前,“头锅 龙井”在京销售价每斤高达9800元,而且还供不应求很快脱销。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表示,“显而易见,一些高价茶的性价比是有问 题的。那不是爱茶人自己喝的茶。天价新茶的背后并非是价值与价格的合理配置,而必定是畸形消费的暗 中支撑”。
高价茶叶的出现,让人们对其与公务消费的关联产生遐想。天价茶叶有多少是购买 者买来供自己消费的?喝者不买、买者不喝几成社会一致评判。着眼于上层人士、豪华级消费,没有适应一般公众消费, 势必无法走进大消费视线。
婺源茶叶专营店的一位工作人员在销售中有这样的体验,“有些顾客有着这样的心 态,同一款茶叶,如果听说是800元一斤的,就会感觉不高档,连试都不愿试。如果说是8000元一斤,马上就会换一种心态 ,积极地去品尝。‘高价茶就是好茶’,这是很多高价茶消费者普遍存在的心态,高价无疑是给消费者的一种心理暗示, 让人感觉既然卖得高,品质肯定不会让人失望”。
受巨额利润的驱使,一些商家抓住顾客们的心理,以次充好,用一些中低档茶冒充 高档茶来卖,并且在时尚消费风潮的带动下,一度热卖。茶企着眼于爆炒天价,以为如此才是提高茶叶身价的绝招。殊不 知,却令广大消费者望茶兴叹,一般百姓只能做茶叶饭后的谈资,根本无能力购买国内名茶。
另外,一些天价产品往往都是靠包装出来,有礼品属性。“贵的茶叶主要都是送礼 的。”高端茶叶往往为了茶商的品牌形象需求而打造,同时作为礼品,更看重外包装,比如黄花梨的盒、景泰蓝的内罐等 ,这占去了很大一部分成本。
业内观察
流通渠道整合品牌化是惟一出路
“同质化竞争、商家良莠不齐、缺乏影响力的品牌、电子商务平台严重缺失、难以 形成规模化经营是目前茶产业的通病。”王庆表示,延伸到消费市场,业内有这样的形容,60%的茶商是假装懂茶,80%的 消费者是真不懂茶,到都市消费者面前,茶叶销售成了摇头晃脑的推销。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茶行业是典型的哑铃状结构。产能大、消费大,中间环节薄弱 ,流通不畅。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有数据,虽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五六年,但还是很能说明问题。中国茶叶种 植和加工的产值是320亿元,消费者为喝茶消耗的成本却高达1000亿元,中间有近700亿元在流通中消耗掉了。
这说明卖茶很赚钱吗?其实不然。“关键是渠道过多、没规模、效率低。如果能减 少流通的消耗,上游茶农可以多赚点儿,终端百姓也可以少花点儿。种茶人有积极性,能踏踏实实安安心心种好茶,也不 用出去打工了;消费者能明明白白消费,同时花钱少了,喝茶群体会增加,茶叶生产和消费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欧阳道 坤认为,消费者喝茶需要支付的包括了解茶、购买茶、存放茶、冲泡茶等在内的综合成本过高。必须进行产业链分工,布 局一条界限清晰的茶产业链,最终将提高茶产业的整体运行效率。改变从产业链源头起步的做茶习惯,现代营销应该从把 脉当代都市生活和都市消费者需求开始,茶企如果细细体味,便会找到商机,品牌化是惟一出路。爆炒高价茶概念,并不 会真正有利茶叶市场的健康发展,爆炒天价茶对茶叶市场而言是一种内耗,茶叶企业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升级产业和提高 品质上来。
黄山茶叶城焦作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