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茶有约”展在港举行 到香港公园找茶去
中国茶网资讯:“茶”说:“人在草木中,能不舒坦吗?”
因此,不分南北,无论高低,中国人大多喜欢与茶为伴。游香港,内地人盯着维港夜景、海洋公园、中环闹市,却往往忽略了香港的茶。香港公园里的一座百年洋楼是香港茶具文物馆,现正在举办“与中国茶有约”展览,展览延续到明年4月,免费参观。如果这段时间您到香港,到这里喝一杯茶会有一番心得,就如古人所言: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
官邸变身展场 换了人间
香港茶具文物馆是花木环绕的一幢洋楼,像极了一家私人别墅,160多年前这里的确是一个气派的大宅门——英军总司令官邸,老香港叫它旗杆屋。上世纪80年代官邸改为茶具文物博物馆,展览中国茶具文物,是香港艺术馆的分馆。茶具文物馆共有2层展馆,分为6个展区。除了展览,馆里定期举办茶艺活动、陶艺示范及讲座,推广中国品茗文化及陶瓷艺术。
有一种说法,说香港是全亚洲最爱喝茶的城市,销售数据也佐证了香港人均茶叶消费量高于内地和日本。仅红茶一项,香港每年进口逾5800吨红茶包,港人每年喝下9亿杯奶茶。一项调查显示,其实香港人最爱的还是绿茶,有近六成受访居民经常喝绿茶,近五成居民经常喝乌龙茶、普洱茶和红茶。至于喝茶的原因,五成多的受访者表示是享受,近四成受访者是为了帮助消化以及提神和纾缓情绪,二成多受访者认为喝茶保健养颜。
茶具古今大全 紫砂当家
只要你是个对茶文化有好奇心的人,“与中国茶有约”展览会留住你的脚步。展览介绍各种茶以及与茶有关的文物及典故,如唐代茶马古道的兴衰、英国人的饮茶礼仪、香港的茶文化等。观众穿梭不同的展区,仿佛穿越时空,体验中外古今各地独特的茶文化。
我们日常饮用的茶叶种类繁多,展览介绍,现代茶学按照各种茶叶的加工方法定出茶叶的分类──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此外,又按其产地、制法、品质和工艺所不同而演变出无数品种,同时又可分为若干等级,各具特色。
茶具是展览的主角之一,从唐代的唐三彩壶到明清的紫砂茶壶,一路观赏下来,你能感受到中国茶文化从实用到艺术、从粗犷到精致的发展脉络。茶具文物馆的精华藏品是宜兴紫砂茶具,包括紫砂壶名家陈鸣远所制的《松段壶》、《漩涡纹瓜形壶》、《葵花八瓣壶》等,在佳士得工艺品拍卖中,陈鸣远的紫砂壶曾创下800多万元的高价。
展览介绍了一些很有意趣的知识,比如茶壶是到了明朝才出现的,因为那时中国人由煮茶改为泡茶。茶壶还与佛教有关,过去的佛寺中,小沙弥要跟随和尚制壶,从中领悟禅理。而茶馆的前身“茶摊”是东晋元帝时出现的,到了明清,现代意义上的茶馆已经成型,茶馆具有喝茶、吃点心、休息、娱乐、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等多种功能,去茶馆喝茶成为那时的时尚。现代的茶馆又被注入了文化气息,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之一。
奶茶本不高贵 茶楼贴心
展览介绍了中国茶对西方的影响。葡萄牙人自16世纪初开发了经好望角至亚洲的新航线后,中国的茶叶在17世纪便开始大量运往西方,并在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地渐渐流行起来。起初由中国运往西方的茶全属绿茶。由于绿茶不易保存,长途跋涉的航运令茶的品质下降,因此中国人便改良了出口茶叶的制作方法,制成了可以令茶叶品质保存较久的红茶。
而出自皇室生活的奶茶原来也没有那么“高贵”,看了这个展览你会了解,茶由中国运至欧洲,经过船上的日晒雨淋,味道已不新鲜,于是英国人加奶、加糖,遮盖不好的味道,后来逐渐形成“奶茶”。而英式下午茶也没有那么“皇家风范”,其实它始于上世纪40年代英国的蓝领阶层,工人们工作到下午已腹饥无力,于是停下来喝杯茶,吃个面包。这个习惯后来被英国贵族借用,成为社交的一个环节。展览展出了不少高贵雅致的下午茶茶具,当然大部分是西人设计、中国制造的外销瓷。
展览还特别介绍了有香港特色的茶文化。中国南方沿海最早成为茶叶进出口的集散地。南方产茶、喝茶,老百姓有上茶楼的传统。茶楼特别重视早茶,讲究“一盅两件”,即喝茶时要伴随两种或以上的茶点。香港和珠三角地区的喝茶习俗相近,也有其贯通中西、灵活创新的个性,比如鸳鸯奶茶就是香港人的原创,它由红茶、牛奶、咖啡混合制成,还有丝袜奶茶、撞茶等,都折射出你所不知道的香港味道。
茶叶店绿色茶叶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