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茶行业由内到外发生新变化
中国茶网资讯:先翻看茶叶形状,冲水泡开,品味茶叶的成熟度,然后谨慎地将茶叶铺在烘焙盘内,送进烘焙机器里。烘焙的火候、茶叶铺陈的情况都会影响茶叶的最终味道。这是今年第二届乌龙茶审评拼配和烘焙职业技能竞赛场上的一幕。
此次大赛最引人注目的是年轻的郭燕群,这个已经当母亲的安溪茶女是烘焙赛场唯一的女性。原本是茶农出身的她,如今在茶都经营一家小茶店。她说,比起那些赚大钱的同乡,她觉得自己很普通。安溪县有百万人口,其中有超过60万人在从事与茶有关的产业经营,在安溪之外还有10多万的安溪茶商。一踏入安溪地界,你便能闻到阵阵茶香,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茶都。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间,泉州茶行业由内到外悄然发生着变化。
外拓市场 进驻巴黎放眼欧洲
全国2000个产茶县里,安溪排名第一。搞培训、打广告、推品牌,铁观音香飘万里,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截至2011年年底,安溪全县涉茶总产值92亿元,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虽然这个数据看起来离千亿目标还很遥远,但是市场占有率却一点也不低。该县的茶园面积是60万亩,年产量是6.5万吨,面积占全国的2%,产量占到4%,而产值却占到了15%。“安溪铁观音”这块响当当的地理标志保护招牌的含金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茶产品。
“以前可能是铁观音一枝独秀,现在却是百花齐放。”王文礼,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安溪县茶业同业公会会长提出自己的观点。过去的这一年里,市场上冒尖的茶类增多,特别是红茶与普洱茶的市场占比明显增长。这样的格局下,安溪铁观音所属的所有茶企都面临着压力。面对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安溪茶企想到集体走出国门的办法。
今年3月份,安溪铁观音欧洲营销中心在巴黎正式挂牌。这是八马茶业、华祥苑茶业、中闽魏氏茶业、三和茶业和大自然茶业等五家茶企抱团进军欧洲市场的合作项目,从酝酿到落实历时一年多的时间。
事实上,这并非是泉州茶企首次在海外打品牌。早在去年1月,安溪铁观音集团马来西亚专卖店就在吉隆坡开业了;同年11月,三和茶业承办的“中国茶文化·安溪铁观音北美推介会”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三和茶业专卖店也同时开业;去年年底,八马茶业赛珍珠全球巡回品鉴会、华祥苑东方茶文化巡回展国外首站在悉尼启动。原本安溪出口的只是散装的低档茶,近年来小袋包装的高档品牌茶叶出口量开始增加。巴黎专卖店的开发,意味着安溪茶企在产品高附加值方面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内保质量 追溯每包茶叶来源
林中有茶、茶边有林,四周有水源,给茶树听音乐、喝豆浆,这既是茶园又是庄园。2006年开始,安溪县全面推广立体生态茶园建设,生态有机茶园已达到数万亩。这种立体式生态茶园模式,既能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吸引益虫,减少茶树病虫害。根据测算,采用立体茶园种植出来的茶叶质量更好,茶叶价格平均提高20元至30元,茶园生产成本明显降低,节省化肥成本30%,降低用药成本40%。
今年农残的话题一再被提及。正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安溪的不少规模化茶企受到了影响。在今年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博览会上,茶叶质量安全全程保障展示馆吸引了海内外来宾的眼球。这里展示了铁观音从地里田间到最终成品的全程安全保障体系。
“进入安溪的每瓶农药都有加贴条形码,‘农资购买卡’已经全面推广。”安溪县相关负责人说,一方面加强有机生态立体茶园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对农药使用的全程监管,在源头上通过统一购买与销售,把控每亩茶园科学使用农药,形成联合执法队加强监督,还有针对性地为茶农提供最新病虫害信息。目前有不少规模化企业都建立了可追溯机制,每包茶叶都有自己的编号,可以追踪到每包茶叶的种植情况。例如,已经建厂60周年的安溪铁观音集团去年便摆上了茶叶查询装置。
规模化企业自觉维护品牌,可是数量众多的小规模茶农如何解决产品追溯问题呢?以大公司领头,带动茶农科学生产的“联作制”模式解决了这个难题。2006年开始,安溪华虹公司根据“自愿组合、连带责任、严格用药、相互监督、捆绑签约”的原则,在3个小山村试点推行茶业“联作制”管理模式。在茶叶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基地5至12户自愿结合组成一个小组,实行统一发放农药肥料、统一指导施肥用药、统一记录农事活动、统一收购毛茶原料、统一质量检测的“五统一”管理。同时,收购的茶叶留样封存,最终达到整个基地茶叶的生产过程及质量安全可追溯。
有关方面对茶叶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努力得到了肯定。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安溪县出口乌龙茶质量安全示范区已成为全国第二批30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推进典型示范区之一,同时安溪县还被国家认监委授予我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称号,全国获此殊荣的仅11个县(市)。
行业分化 茶企规模日渐集中
“分化正在加剧,大的茶企规模进一步扩大,部分小茶企却在进一步萎缩。”王文礼说,即将过去的一年是行业加剧洗牌的关键时期,分化的结果便是市场资源进一步向龙头企业汇聚,并最终形成金字塔形状的产业构造。众多中下游企业将加速依附规模化企业,形成产业纵队。
除了下游的茶农资源逐步向规模化企业汇聚,上游的技术创新技术也率先在大茶企落户。近期,全省茶行业的首个院士工作站落户安溪铁观音集团。“创新催动生产力,如果茶是一篇文章的话,那么创新技术便是笔,可以帮助安溪茶企描绘好前景。”安溪铁观音集团董事长林文侨说,做企业不容易,安溪单家茶企的产值现在看起来并不高,但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全世界的人口在增长,人们对于健康饮品的需求也在增长。以立顿为例,单个品牌支撑百亿元产值并非是神话。王文礼也认为,独特的品质、数量多且专业的营销团队、扬名较早,这三个优势将帮助铁观音成为未来茶行业中的主角。
展望未来 新一轮竞争刚开始
“寒冬令人警醒。”王文礼认为,严寒之下的生存压力会逼迫企业各寻生路,加速社会化分工进程。市场消费形势大好时,但凡是家在安溪的,几乎个个都想去创品牌开茶店。竞争加剧的当下,不少茶店开始转型,或是回家继续原有的茶园种植,或是从事茶行业的其他配套服务,这种转变利于产业链的合理配比。
“没有电商难有未来,近年安溪茶界涌现了不少‘淘品牌’,今年不少安溪传统茶企也开始了触网行动。”在王文礼的眼中,线上生意绝对少不了线下的形象品牌体验店,这也是传统企业接触电商的优势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将会得到更多茶企的重视。
在政府的全力推动下,“安溪铁观音”这个品牌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但是距离“法国葡萄酒”的品牌影响力还有一定距离,要想缩短这种距离,行业协会及企业推动区域品牌的力度需要再加大。“对养大的孩子最终要放手。”王文礼认为,铁观音品牌的政府呵护模式,未来可以逐步过渡到企业自律接棒阶段。茶产业的全行业产值体量并不大,但是前景却相当可观,茶企的竞争可以说才刚刚开始。
业界建言
人才缺口不小 创造留人条件
福建农业大学茶学学科主任、安溪茶学院副院长孙威江教授
“企业员工还有基层的技术推广人才都存在较大缺口。”孙威江认为,虽然安溪铁观音的名声在外,可是当地从普通茶农到茶企员工的人才素质都有待提高,这也是当地政府积极引入安溪茶学院的初衷。
今年茶学院已经招收了第一批400多名学生,接下来更重要的问题是要如何创造条件留住这些学员。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多专业学生都不愿意选择到乡镇基层工作,要改变这个现状首先是学校要加强引导。学生学的毕竟是茶业技术,是种出来的学问,不到茶园、不到安溪茶企去锻炼是学不精的。其次是规模化企业需要建立一定的培训机制,从福利、情感等方面为请进来的员工创造留下来的理由。
除此之外,安溪茶企若想往更高方向发展,更加少不了高级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孙威江说,积极与高等院校的高级人才对接,适时借脑,让知识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这样的模式值得推广。
注重品牌保护 扩大产业规模
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蔡建明
“安溪铁观音要发展,第一要保护品牌,第二要形成规模。”在保护品牌方面,蔡建明认为需要发动所有安溪人的力量。
“原本只有产自安溪的茶叶,才有资格附上‘安溪铁观音’这个地理标志,可是打擦边球的情况长期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加强执法监督之外,还需要提高百万安溪人的品牌保护意识,大家都自觉抵制仿冒并自觉成为监督者。”蔡建明说。
在规模化问题上,蔡建明认为,必须解决一家一户式的低集约化、低社会化小规模的分散式生产,拉高茶园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目前以小农经营为主体的茶业经营体系与现代茶业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必须深度推行合作社模式,即发动小茶农进行自愿抱团发展。
目前安溪县登记在册的合作社已有714个,但是真正做得好,真正为茶农带来实惠的却不多。蔡建明建议,借鉴“联作制”的模式,引入规模化企业参与合作社运营,达到规模化、规范化、共赢共提高的目的。另外,针对有限的茶园资源,一方面是企业想提高规模却苦于无茶园发展,另一方面却是有些茶园被荒废。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安溪县正在尝试推广“茶园流转试点”工作,转换荒废的茶园耕作权,引导茶园规模化经营。
茶叶起源于新垌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