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茶里“长”出的百年土堡
中国茶网资讯:从沙县县城出发向西,驱车20分钟左右,来到沙县凤岗街道“岭美乾”小盆地的水美村,明福高速公路三明连接线从小村身边穿过,水美古堡就在村中。
水美古堡由“双吉”、“双兴”、“双元”三个土堡构成,分别设有敬德堂、致美堂和慎修堂。三个土堡分别建于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水美古堡是沙县现存最大的土堡建筑群,也是省内保存较为完好的闽南式古民居建筑群。2005年,被确定为沙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品”字形的土堡群
远看水美村,3个土堡呈“品”字形分布,四周青山环抱。
隔田相望,双吉堡和双兴堡堡内似乎已无人居住,残破围墙使古堡多了几分韵味,那拱门、那石料、那彩绘、那满地青砖彰显着古堡的百年风采。双兴堡大门石匾上刻有“永建乃家”,语出《尚书·盘庚》“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意为“去吧去吧,走一条光明的长生进善之路吧。而今我将试着和你们一起迁往新都,创建你们新的家业以传之永久”。
双吉堡在水美土堡群中历史最悠久,占地面积最小。外观残旧,人迹罕至,只有在堡外晒芥菜的居民给这座古堡添了几分生气。
200多人攻不下的堡垒
双元堡,是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最年轻的土堡,占地约6000平方米,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历时13年竣工。走近双元土堡,外墙正门一侧呈方形,边上依地势而建成圆形。四周围墙高达18米,底层由4米多高的砖石砌成,外墙的正面大门和左右两侧小门均是由花岗岩砌成的圆形拱门。抬头可见正面大门上方刻着“奠厥攸居”四字(语出《尚书·盘庚》,意为奠居正位,定民之居)。
土堡的正面外墙两端设有比外墙凸出一米多的碉楼,此设计可以使碉楼里的人视野更加开阔,便于观察与对抗敌人。此外,外墙还开了许多枪眼和灌水口,不仅可以防御匪患,还可以防火、防盗、透光、通气。
相传民国初期,尤溪卢兴邦手下的2个人叛变逃亡到双元堡,招惹了卢兴邦手下200多人想要攻克土堡。土堡的居民用大铁锅烧好滚烫的开水从灌水口倒入,并开枪防御,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卢兴邦被击退。水美村支书张梓銮感慨着:“要是1959年大炼钢铁时这些烧水的大铁锅能保留下来,如今应该还可以看到。”
从正门进入土堡,首先看到的是一个300平方米的大坪,正适合晒茶之用。如今砖石路面上已经长满了青苔,诉说着它的古老。
据记载,堡内建有三厝,厅堂居室共99间,大小厅堂12个,天井8个,设有客厅、起居室、书房、厨房、储藏室等等。据记载,堡内住户最多时达到50户,共300多人。堡内只要储足粮食,居住的人可以几个月都不出堡。
走进土堡,可发现其主要是徽派建筑风格,比如马头墙。局部融入闽南的元素,有些木质窗户还保留圆形,两扇侧门向外开。堡上可见有宽一米多的跑马通道,这是当年护卫们巡城用的。再往里走,可看到大天井。天井设有出水口,刻有葫芦、铜钱形状,寓意“幸福”、“富裕”;花架斗状,寓意“日进斗金”。
上厅为“慎修堂”,堂前梁如弓箭,称“弓箭轩”。住在这里的老人们介绍这样的构造能使空气流动更快,夏天倍感凉爽。往里走,中堂与下堂现在还住着7、8户人家,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数是老人与儿童。
见证一代茶商兴衰
据说双元堡是清代安溪县岭美张氏迁沙县的后裔张洵第建造的。听村支书张梓銮介绍,张氏迁居此地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家乡穷山恶水,为寻生计才来到沙县,因岭美山名字很亲切才决定定居这里种茶贩茶。据零星记载,张洵第是靠经营桂花茶发家,双元堡就是他发迹时所建。据说这楼是由福州官办设计局设计,专业建筑工程队承建的,是沙县最早按图施工的民居建筑。
张洵第结识当时的土匪头目,在运往福州的货船上插了一面土匪送的旗,确保了运货途中一路通畅。可后来他贪图利益,把山上的树叶掺在茶叶当中鱼目混珠,毁坏了信誉,自此生意一落千丈,再也没有翻身。现在古堡里还种着2棵桂花树,但早已不再经营桂花茶了。
古堡的墙隐约可以看到刮过的痕迹——“文革”时,土堡成了破四旧的对象,墙上图画、花窗无一幸免,令人惋惜。
150年间,张氏大家族从繁华到沉寂,如今这里每个角落都似乎一直在呢喃耳语着一段段凄美的故事。
中药茶叶子茶叶杀青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