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居民半茶客 在茶馆感受成都的快慢摇摆
中国茶网资讯:“头上青天少,眼前茶馆多”,自古潮湿阴郁的成都,茶气氤氲。成都是人喜欢喝茶,茶馆数量遍及城市角落。茶馆,微观城市的窗口,它的闲适是成都慢步生活的意象,它的忙碌是成都飞驰前行的注脚。
《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即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据成都市茶楼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成都目前约有3万余家茶楼茶馆。
循着青灰砖石,在修葺完好的清朝古建筑宽巷子,一张蓝色布幌悬在树间招摇,上书大字“张老柒茶馆”,几行小楷注明“盖碗茶、成都小吃”。再望向里,是不事招徕的女主人和烧水伙计,熟客来了,自顾地拉出吱呀的竹椅便坐了下去,“吃茶”!陌生的游人闲逛至此,只探头一眼,大约也知这是老成都最传统的茶铺之一。
成都的茶馆开得多而各有主旨,有些为休憩、有些摆了戏台、有的请了说书先生,但最默契的摆设不外是方桌与竹椅。宽巷子中的“张老柒”是普通传统的一家。铺子很窄,只够并排两张方桌和一个时时添水的伙计。
这间从清朝起保存下来的小宅,解放初老张家用一袋小米换来,二十多年前,开了茶馆。“张老柒”茶馆见证了四川旅游业的火热,张老柒的小茶铺,一天能卖茶一百来碗。
喝茶在成都是“平价”的消遣,有时低得让人咋舌。如果去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远远着就听见上千张竹椅“吱吱呀呀”的声音,最会算经济账的老头老太太在这个露天茶社占了多数。
“每天只花十几块,比自己做饭做菜更便宜。”70岁的陈金华说,十多年来,倘若天气尚好,每日她都与老伴从市郊坐公交赶来。不远的树下,立一招牌:“11元套餐,包茶水、午餐。”茶馆并不赶人,买份茶就可以安享整天,甚至客人自带茶叶,只让茶倌加水也是可以的。
来此度日的茶客之多,让茶社伙计忙得团团转。每天天不亮便开始摆桌椅,又因茶客有“喝早茶”习惯,凌晨4、5点就开始烧水,好能灌上1千多个热水壶。
这里的茶客却总是极悠闲的,陈金华和她的“茶朋友”买了两份报,多是聊聊家事国事,捏背、掏耳朵、擦鞋的等营生也在茶桌间走走停停,只一招手便可。茶客们的舒适几乎是被“惯”出来的,更早些年头,还有剃头师傅来竹椅跟前理发。
茶客各色神态都具,自成团体,爱搓麻的凑一桌、摆“龙门阵”的嗑着瓜子,一桌邻一桌,并不相扰,有时就在搓麻与聊天者之中,有桌静默者。十来位老人,围成两桌,打盹的打盹、看报的看报,谁也不说话,仿佛置身世外。
吃茶在成都是传统与传承。73岁的邬云芳仍清楚记得父亲早起喝早茶的习惯,6点多天色濛濛,家中大门开启时一声“吱嘎”总在巷子里传得清脆邈远,随后是踩在青石板上“咯噔”脚步声,缓缓踱向街头那家没有名字的茶铺。一代一代,都在茶水中泡大了,现在的他,也常带着孙儿去茶馆里“耍”。
邬云芳说,以前住平房,每条街两头都有茶楼,现在,人们住进了高楼,大众化的茶楼少了,新兴的、时尚的茶园多了,价格比露天茶园贵,老人去得少,白领去得多。
忙于工作的年轻人,周末成为新兴茶馆的茶客,传统茶馆对他们来说有些简陋,而在新兴的、变幻后的茶社,窝在舒适沙发里、把玩精美茶具、品尝西式甜点,这种感觉,像极了巴黎的咖啡厅。
要谈商务要事的也不愁没有去处,倘若不愿在竹椅方桌屈就,商务型茶馆成为选择。成都一家企业总经理苏林便每每将宴请设在商业中心区新建的茶馆,这些茶馆建店时间都不长,进行企业式管理,把宴请、小吃、川剧等纳入运营,最后变成了集聚餐、洽谈、观剧、品小吃于一体的“巨无霸”。
这些新建商务型茶馆得益于成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旅游业的蓬勃兴起。2012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38.9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
建在成都会展中心的顺兴老茶馆分得了一杯羹,建店十余年,这家面积达上千平方米的综合型茶馆,已先后接待100多个国家的外宾,国内外宾客达数百万人次。
“一城居民半茶客”,外地游客将非常惊异成都的茶客之多,喝茶成为品味成都的方式,“慢下来,走进来”这样的招牌时常在茶馆出现。
而茶馆在成都,长势却如野草一般,慢不下来。在繁忙街道中,一座刚刚建好的立交桥下,一家最年轻的茶铺几天前开张了。
茶叶检测机构茶叶蛋放多少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