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信阳茶农不认同“农残超标”
从7月29日起,央视接连两天报道《信阳茶叶农药残留调查》、《信阳毛尖三成是冒牌货》,飓风迅速向中国八大名茶之一、具有2300年历史的信阳毛尖袭来。当然,你也可以说,算上之前媒体对普洱茶、铁观音的质疑,这场飓风,实际上已经席卷了中国的整个茶叶种植行业。
信阳毛尖,不过是正在风口。
飓风当中,民间的质疑依然在积聚,本来就脆弱的公众信任在飘摇,茶农和信阳官方的声音却显得有些微弱。农残茶、李鬼茶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茶产业的现状到底如何?带着重重疑问,8月1日,记者前往飓风中心的信阳市浉河区。
信阳毛尖“被打药”,茶农“很委屈”——
三四月份山区偏寒,春茶没有打农药的必要
8月1日上午11时许,在董家河镇和浉河港镇茶叶交易市场,开门营业的商铺约有一半。一个悠闲的店主告诉记者,央视报道对他们的生意影响并不大,因为现在本来就是茶叶销售最清淡的季节。但他担心,这次的报道会导致信阳毛尖形象受损,明年春茶上市时销量会受到影响。
在董家河镇的一个农技服务站门口,小黑板上写道,“政府紧急通知,为了他人安全和自己茶叶品牌,必须听从技术员的指导,茶叶必须施药时,请在施药后安全期采茶。”店主说,这是7月29日央视报道后,他才挂出来的。该镇约有5家农资商店出售农药;与其相邻的浉河港镇,则有11家农资商店,其中镇区有9家。
事实上,大部分茶农对信阳茶出现“农残超标”,并不认同。
“大山茶根本不需要打药,小山茶需要的也很少。你见过谁背着10多公斤的农药爬山?”信阳浉河区黑龙潭茶农胡黎黎介绍说,只有部分“田改茶”种植田,采摘夏茶周期才需要除虫。
多位茶农介绍说,信阳毛尖以春茶为主,采摘时间为每年清明节前一周到谷雨后一周,采摘时间二十多天,春茶结束后会停采一个星期左右,然后进行二采,二采茶叶因为季节原因口感会比春茶差,价格也比较便宜,采摘期也在20天左右。三四月份,山区气候偏寒,虫子无法生存,也就是说,春茶没有打农药的必要。
由于人工成本过高,大山茶一般只采一季春茶后即会修剪、封林;只有小山茶和田改茶才有可能采摘夏茶。这部分茶农会在春茶采摘后,修剪茶树、喷洒农药除草、除虫,一个月后才会长出新的枝芽适合采摘,这就是夏茶。
茶农们说,一般 “田改茶”中的夏秋茶,才存在施用农药的可能。但夏秋茶因二采结束后修剪过,到重新发芽能采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停药期还是挺长的,残留并不多。
“有一种个例是,发生虫害后,茶农会紧急打药,通常会在10天之后采摘,这部分茶叶即存在农药超标的可能。但信阳毛尖属于炒青绿茶,其中炒制分‘生锅’、‘熟锅’、‘烘焙’三道高温程序,很多残留物质都会蒸发消失掉。”信阳浉河区茶农何景明说。
丰产年、成本高、售价低——
“春茶都有人弃采,夏茶还能有多少人要?”
“信阳夏茶”占到信阳茶叶总体交易的多大比例呢?
公开资料显示,由于连年扩大种植面积,大山茶、小山茶、田改茶相加,信阳茶园面积已经超过210万亩。
种植量大、天气给力,信阳毛尖今年大丰收,但丰收似乎并没有给茶农们带来好运气。
由于三公消费受限,礼品茶、高档茶的销售锐减,再加上茶叶丰产,供应量增加,茶叶鲜叶的价格备受打压。
2013年,信阳明前茶鲜叶均价也不过每斤100元左右,夏茶鲜叶是20多块钱一斤,最低甚至只有几块钱一斤。
但人工的价格却在飞涨。
“往年采茶工每天都是七八十块钱,但今年120块钱一天人家都不愿意干。”胡黎黎对记者说。
人工贵、茶叶贱,相当一部分茶农选择了弃采。
“连春茶都有人弃采,夏茶还能有多少人要?”当地一位常年负责收茶的茶企高管对记者说。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在信阳当地,采摘夏茶的人数寥寥,“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没法出去打工的人,一天多少采一些,反正挣一个是一个。”据他估算,在信阳茶中,夏茶占比连10%都不到。
那么,市场上大批的“夏茶”从何而来?
“不是行内高手,很难区分春茶和夏茶,更难区分信阳茶和外地茶。”当地一经营7年的茶商邹某告诉记者,市场上大批夏茶,其实并非由信阳当地产,而是来自湖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记者在信阳了解到,今年行情较淡,不乏一些茶商将外地春茶以夏茶价格甩货。信阳茶市上,“李逵”长期被“李鬼”欺负已经不是新闻。
据茶商介绍,信阳茶区属于江北茶区北缘的高纬度茶区,每年春茶上市时间在3月底,远远晚于亚热带茶区的2月初。信阳毛尖主产春茶一个月,3月底到4月底。其他亚热带茶区产茶从2月份到4月底,一些茶区仿冒品会乘虚而入,这些成本低廉的山寨“信阳茶”,直接冲击了信阳当地茶农的利益。
据悉,信阳毛尖的特点是其特殊的炒制工艺,但它与湖北毛尖、贵州毛尖在口感、色泽上仅有轻微的差异,非专业人士很难分辨。有知情人说,当地部分茶商茶企甚至会采购一些品相较好的异地茶制成“混合品”,以降低成本。
“政府不管吗?”记者追问。
“哪里管得住!”该知情人士说,信阳作为一个区域性茶叶交易中心,大批非品牌化散茶在交易,但并无销售备案制度,因此监管难以落实。
冲突的标准和缺失的监管
事实上,无论是被指“农残超标”,还是遭遇“李鬼”挤压,遇到如此情况并非信阳毛尖独此一家。2003年,因披露普洱茶卫生状况堪忧,媒体冠之以“猪圈发酵普洱茶”,引发公众的恐慌,一时间普洱茶市场极度萧条;2012年,新华社援引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一篇报道,称铁观音农药残留超标,引发铁观音行情大跌。
“茶业行业的问题,是整个中国农业遭遇的共同危局,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说到底是全产业链的问题。”昨日,国家级评茶师马哲峰发帖为信阳茶“喊屈”。在他看来,今天茶业的源头种植和初加工,仍然是和一千年以前茶业商品化开始时一样,以一家一户的农户为单位,是一种近乎原始的生产组织形式,注定了散、小、弱、乱。而农业生产合作社作为一种初级资源集合组织,大多只有其名并无其实,并未起到真正的作用。
在生产失序的同时,茶叶的标准亦缺失甚至是矛盾。标准不统一,已经给我国茶产业造成被动。
以引发这次风波的“农残”为例,据了解,目前我国关于茶叶的农残和污染物强制性国家标准只有十几项,即使算上农业部禁止使用的39种农药,我国现行有关茶叶的农残及污染物的限量项目也只有50多种,与欧盟的227项及日本的276项相比,差距甚大。
如农业部禁用的农药,在欧盟或日本并没有禁用;卫生部制定的部分茶叶卫生指标高于国外标准,它们随时会成为对方设置贸易壁垒的借口。
即使是国内制定的标准,亦有自相矛盾之处。比如,在央视节目里出现的农药“灭多威”,农业部公告它是一种违禁农药,但卫生部颁布的标准中规定最大残留限量为3mg/kg,而欧盟最大残留限量是我国的1/30。
“茶叶屡屡被曝光农药残留问题,一方面是缺少‘从土地到茶杯’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我国茶叶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对种植和养护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难以进行有效监控。”省内一家农药制造商对记者说,错的不是农药,而是谁来对茶农使用农药进行规范和监管。
采访中,多位茶农称,他们种植的茶叶很少被抽查农残,得到的技术性服务和指导亦微乎其微。
就在昨日,信阳市茶办负责人夏宗国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信阳市已决定对茶农合理用药进行培训,并明令“用药15天不得采摘”。
缺失的标准、松懈的监管,原始的生产组织形式,导致中国茶叶丑闻不断,从信阳毛尖到普洱、铁观音,传统名茶逐一“中枪”,在这样一个失序的农产品链条上,谁能保证自己不是下一片“中枪”的茶叶?
如今,英国立顿红茶年销售额在30亿美元以上,年产值超过了中国7万家茶叶企业的产值总和。而国内最大的茶叶企业——中茶股份,年销售额也只有10亿元人民币。
注:信阳茶农通常将大山上产的茶称为大山茶,小山上产的茶称为小山茶,平地上产的茶称为田改茶。
中国茶网资讯茶叶泡久了茶叶对皮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