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千年古茶意欲“重出江湖”?(图)

2021-03-01 15:26:40热度:124°C

  

中国茶网资讯:纳雍县水东乡姑箐村的高山脚下,三三两两地分布着一些虬枝斜出、绿叶常青的乔木。在仲秋的天幕下,它们特立独行,不紧不慢地开花、结果,无拘无束地陪伴清风、白云。

这种乔木植株就是传说中的姑箐大树,至今遗存仅800余株。

9月12日上午,应原毕节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赵英旭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资源与改良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陈亮带领博士刘声传,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到这些乔木植株下,开始他们的考“茶”之旅。

据说,姑箐大树茶早在明代就是上贡皇家的贡茶——当时,冲着这些特有的生物资源,原本居住在今居仁办事处糯克一带的宋氏兄弟放弃春种秋收的稻米,迁往堪称不毛之地的姑箐落户。按理,从鱼米之乡迁往荒凉之地为许多人所不取,但宋家兄弟恰恰因为姑箐大树茶资源的唯一性而生存下来,并且繁衍成了今天的“宋家寨”。

不过,一度的辉煌曾经从顶峰跌落,承载辉煌的大树茶今天仅仅作为一种现实存在,就像那些坚韧的农村人一样,孤独地生长在深山之中,任由风吹雨打。所谓的辉煌,已是明日黄花。

陈亮站在古树下,细细端详着采在手中的茶果、花蕊,最后谨慎地断言:这应该是秃房茶……

他的学生刘声传博士紧随其身后,一一记录叶片颜色、植株茎粗等生物学元素。

尽管它一声不吭,但处处散发语言

姑箐人统计,至今遗存的大树茶仅800余株,其中,茎粗10公分以上的约200多株。自从姑箐大树茶重新进入政府视线,当地农民就悄然给其培上了土,自觉的保护开始了。

专家陈亮观察过多株植株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首先要对现存茶树作挂牌保护处理,标明每株茶树的属性、大小、经纬坐标、警示告白等。

其次在长期的自生自长过程中,古茶树的一些枝条或老化或老死,应选择性修剪,让其复壮。

再次应该进行迁地保存(中茶所目前已经迁移了国内几十个地方的特有茶树样本),并开展持续不断的生物学特性调查,以为大树茶明天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陪同陈亮前往姑箐村的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农艺师莫荣桂观察后认为,姑箐大树茶的唯一性是纳雍的骄傲,“你别看它一声不吭,但它却处处散发出语言——姑箐大树茶是纳雍茶文化的源泉,别人拿不出来,也搬不出去……”

莫荣桂说:“历史上有记载,姑箐茶是贡茶,是名茶。现存的古树尽管不多,但作为特有资源,千万不能嫌它数量少。”

莫荣桂举例说,大红袍也不多,就两三棵,但它却是闵北乌龙茶的代表,仅仅几棵乌龙茶就撑起了一个县的经济与名声。

“纳雍是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高山、生态、有机是不可多得的支撑点,单就高山要素而言,长于纳雍的茶叶越冬之后,寒冷的气候就会去除依附在茶树上的病菌,让它在来年获得健康的体质。”

由于现存的古茶树数量已然不多,莫荣桂认为最好的复壮方式是大力松土、恰当补肥。然后,剪下新生枝条扦插,一步步繁育,重现当年的辉煌。

“三箭一心”支撑古茶“重出江湖”

“姑箐大树茶是大自然、老天爷、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植物遗产。”赵英旭提出了自己“三剑合一”的主张,以支撑姑箐茶“重出江湖”。

通过政府推动,让大树茶的生物保护、产业壮大成为政府“领衔”的行动。政府推动了,产业成型了,再交给企业去打理,一切就顺理成章了。这是绕不开的路径。

要依靠科技,一步到位,不走弯路。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市级层面已经向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承诺,关于姑箐茶复原、发展、壮大的所有技术文案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承担,以避免“木匠多了建歪房子”。

企业运作,不找市长找市场,让企业开辟大树茶重出江湖的路子,让大树茶找回文化的同时,回归到市场经济的理性轨道上。

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作“三箭一心”,古茶重出江湖指日可待。

目前,纳雍方面已经部署了姑箐古茶重出江湖的前期准备工作,划定古茶树保护区、开展资源调查、挂牌管理古茶树、选择扦插繁育基地等一系列事情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目标是: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使大树茶面积扩展到2000亩,再现当年辉煌!

茶叶展茶叶鉴定机构

相关文章